複旦大學吳曉明教授、南開大學王南湜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0-26
本網訊(通訊員 黃丹陽)2020年10月24日晚,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系列名家講座第六講在振華樓B215會議室舉辦,複旦大學吳曉明教授、南開大學王南湜教授聯袂帶來題為“馬克思學說的黑格爾淵源&我看馬克思闡釋的康德與黑格爾之争”的講座。本次講座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李佃來教授主持。
吳曉明教授主要闡述了馬克思學說的黑格爾淵源問題。他認為,馬克思的學說具有深刻的黑格爾淵源,不能排除黑格爾哲學而直接将馬克思與康德的理論相銜接。第一,黑格爾的哲學中具有批判的、否定的方面,這主要體現在他對主觀思想的批判中,而主觀思想的核心即為以抽象普遍性為表現形式的外在反思。馬克思與黑格爾都反對将抽象普遍性先驗地強加到任何對象上去,其中,黑格爾以客觀精神揚棄主觀思想,而馬克思則恢複了客觀精神的概念,并将客觀現實的本質導回到現實之中。第二,黑格爾的哲學中具有肯定的方面,即“社會曆史之現實”的觀點,這正是馬克思哲學所繼承而康德哲學所缺乏的方面。吳曉明教授分别說明了“社會”、“曆史”與“現實”在黑格爾哲學中的重要性:其一,人的本質的最低規定在于社會的形式;其二,曆史的展開過程應置于哲學之中;其三,現實是實存與本質的統一,亦即展開過程中的必然性。馬克思的學說同樣以現實為立足點,在社會生活領域深入到曆史的本質性當中。基于這一理解,吳曉明教授認為,當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唯有深入中國社會現實中,才能擺脫學徒狀态,獲得真正的自我主張。
王南湜教授則主要闡明了他對馬克思闡釋的康德與黑格爾之争的看法。他首先梳理了中國學界關于“甯要康德,不要黑格爾”之争的曆史起源,并指出越過黑格爾哲學而直接銜接康德與馬克思的理論這一做法是不存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資源既需要康德哲學也需要黑格爾哲學。然後,王南湜教授認為,對馬克思闡釋的康德與黑格爾之争與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如何發展這一問題有重要關聯。他指出,現代文明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作為現代經濟發展支柱的現代科學,由傳統共同體解體所帶來的人的個體化與獨立性,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生長土壤的曆史。黑格爾哲學能在民族國家的建構方面提供思想資源,而康德哲學在對現代科學的闡釋和構建自律性的道德生活方面則更加具有參照意義。在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王南湜教授提出,學界對實踐唯物主義的诠釋呈現出過多的黑格爾主義化的傾向,如何解決實踐與物質的統一性問題始終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随後,吳曉明教授和王南湜教授對具體理論問題展開了精彩的讨論。關于如何看待《資本論》的問題,王南湜教授提出《資本論》首先是一部科學著作,馬克思通過利潤率下降規律解釋了資本主義喪失存在條件的必然性,這表明馬克思是用科學的方式在把握現代社會;吳曉明教授則說明,《資本論》的科學超出了知性科學的範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突出辯證法從而實現了對知性有限性的超越。關于市民社會問題,吳曉明教授補充闡釋了兩個命題:其一,原子式的個人不是理解中國社會的鑰匙;其二,中國社會正在發生重大轉型,但不會成為市民社會。由此,吳曉明教授強調了把握中國社會性質及其發展的必要性。
兩位教授的學術講座内容豐富,視角獨特,立場鮮明,讨論深刻,現場氣氛熱烈。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