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南開大學哲學院張俊國老師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0-28

本網訊(通訊員 廖少坤 彭麗)2020年10月25日晚,我院青年學人講座第二講邀請到南開大學哲學院張俊國老師,作了題為“如何理解胡塞爾超越論現象學中超越論主體性、交互主體性和世界的關系”的線上學術講座,百餘名師生在線參與了此次講座。

講座開始,張老師闡述了胡塞爾超越論現象學中主體性、交互主體性和世界三者之間的共源關系,并從主體性、交互主體性和世界三者之間的不平衡關系展開論述,張老師指出從主體性出發來構造他者和世界,有可能會陷入主體中心主義。張老師根據卡爾和紮哈維二者對經驗主體和超越論主體之間的相容問題的争論繼續論述,說明利用交互主體來解決此上述問題是值得商榷的。

接着,張老師具體說明了主體性、和交互主體性和世界三者之間的共源關系。張老師認為,三者在胡塞爾的超越論現象學中是結構必然性意義上的共源關系,表明三者在構造中是結構依存關系,以試圖實現三者的構造性平衡。

最後,張老師回應了在胡塞爾超越論現象學中主體性的絕對優先的問題,肯定超越論主體性在構造中的中心地位。張老師指出超越論主體性在方法論上具有絕對優先性,是意義構造的唯一源頭,但在本體論意義上三者具有共源性——在構造中是相互依存的,而且互為彼此構造的條件,這三者的共源關系也是他的超越論現象學為真理和科學奠基的内在要求。

在提問環節,有學生問到:根據胡塞爾,意識是絕對優先的,且是無前提的,而張老師說的三者在構造上的共源所體現的主體的相對性是否取消了這種無前提的基本主張?張老師對這一提問做出一個區分:一方面試圖承認意識的中心地位,方法論上的優先性,但是在存在論意義上,他沒有完全堅持這種主張。老師認為,交互主體性和世界是對主體的限制和規定。超越論主體要真正成為主體,需要構造性和客觀性。還有學生問到:胡塞爾超越論現象學中交互主體性要如何研究,是否要訴諸心理學或者精神分析?張老師認為,對交互主體性的研究仍然要在超越論現象學中進行。此外,同學們還就其他相關問題與張老師進行深入交流。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