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哲學系羅志達副教授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1-13
本網訊(通訊員 王思偉)2020年11月8日,周日上午9:00-11:00,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校區)的羅志達副教授在線上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Husserl’s theory of bodily expressivity and its revision: in view of the‘1914 texts’”的講座。此次講座,羅老師分享了他對胡塞爾的身體表達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
講座開始,羅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問題的提出背景。經過文本考察,羅老師發現胡塞爾的身體表達理論在《邏輯研究》第一研究和《觀念Ⅱ》中存在一個徹底的轉變——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第一研究中排斥身體行為的表達性并認為它隻是一種指示關系,而在《觀念Ⅱ》中,胡塞爾卻認為身體行為本質上是表達性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轉變呢?羅老師認為,相對于國際上既有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考察胡塞爾的1914年手稿,對這種轉變給出一個新的解釋。
接着,羅老師經過細緻而嚴謹的文本分析,向我們展示了胡塞爾在這一時期的思想發展過程。羅老師指出,胡塞爾的身體表達理論的轉變與胡塞爾的指示理論的轉變之間存在着一個大緻上平行的過程。胡塞爾之前的指示理論認為,指示結構中的指示關系,由于奠基于一種松散的動機結構,因此也是松散的和不必然的,因此指示符号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從這種指示理論出發,胡塞爾認為身體行為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通過對符号的動機關系做出新的反思,胡塞爾提出了一種新的指示理論。這種理論沒有在指示符号與表達符号之間作出截然的區分,而是認為,指示符号本身也具有一種涵義,它與被指示的東西處在感知行為的統一體之中。在這個基礎上,胡塞爾認為身體符号與本真的指示符号在廣義的符号系統中存在着類比的關系,身體符号構成了一種身體-心靈之間的實在性的統一。
最後,同學們就講座中涉及到的胡塞爾對身體-心靈問題的看法、從事胡塞爾研究的不同進路以及胡塞爾用自然語言從事現象學研究可能存在的理論問題等等問題向羅老師提問,羅老師從自己的研究出發一一作出了答複。在整個講座過程中,羅志達老師顯示出青年學者紮實的學問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态度,在場學生獲益良多。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