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熊林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1-24
本網訊(通訊員 汪虹宇)11月21日,四川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熊林(浦林)教授做客我院名家講座第8講。上午9時30分至11時30分,熊林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做了一場題為“對自由之形而上學的一種奠基——海德格爾Sein und Zeit的核心問題及方法”的精彩講座。此次講座是beat365体育官网名家講座第8講,同時也是外國哲學學科“經典與問題——诠釋與方法的變奏系列講座”第2講和“珞珈德國哲學講壇”第9講。講座由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副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王詠詩副研究員及院内碩博研究生30餘人參加了此次講座。
楊雲飛副教授代表beat365体育官网對熊林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熊林教授對海德格爾哲學、中世紀哲學與古希臘哲學都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正在從事希臘文-漢語對照版的柏拉圖全集翻譯工作,近期将由商務印書館陸續出版。
講座伊始,熊林教授指出正是《是與時》(《存在與時間》)奠定了海德格爾在哲學史上的偉大哲學家地位。《是與時》不是通常所認為的人生哲學、哲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或哲學人類學作品;其核心内容實際上延續了德國哲學尤其是康德哲學傳統,是“對自由之形而上學的一種奠基”。
熊林教授從海德格爾《是與時》的核心問題與方法兩個方面展開自己的闡釋,重點聚焦于《是與時》扉頁以及第1節、第2節的文本内容。
熊林教授首先回顧了是态學(存在論)問題的提出。前蘇格拉底哲學的發問方式是宇宙論的(cosmological),即“世界的本原是什麼?”。蘇格拉底第一個提出是态學的(ontological)問題,“這是什麼?”(What is it ?),這奠定了整個西方形而上學的基礎。這種關于“是者作為是者”的學說,後來在中世紀與近代被系統化為形而上學,分為一般形而上學(是态學、第一哲學)與特殊形而上學(宇宙論、心理學與自然神學)。
在核心問題上,海德格爾《是與時》的開篇點出“諸神與巨人之間關于所是的戰争”,顯示了其核心問題正是“是之問題”。“所是”即ousia,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實體”(substance/Substanz),而是“本質”(essence/Wesen),是對“這是什麼?”問題的回答。例如當我們追問人是什麼,我們其實是在追問人的本質。
在《是與時》的第1節中,海德格爾批判了有關是之問題的三個教條。
第一,“是”是最普遍的概念。是并不是種屬意義上的普遍,而是超越者,是一種“類比的統一”。在亞裡士多德的範疇學說中,範疇是我們打量世界的基本發問方式:我們會問“這是什麼?”(所是、本是),“是如何?”(質),“是多少?”(量),“是在何時?”(時間),“是在何處?”(地點)等等,一般對象正是在範疇之網中得以對象化。範疇是言說“是”的方式。(1)範疇統攝種的方式是“同名同義”,下位分有上位的名,同時分有上位的logos;(2)是統攝範疇的方式則是“同名異義”,範疇分有是的名(範疇是“是”之方式),但不分有是的logos,因為每個範疇有其不可還原、不可通約的意義。因此,“是”是一種超越者,是類比的統一。
第二,“是”是不可定義的概念。這一點同樣不能通過範疇、種屬的概念性來理解。是之不可定義性,在于所有的定義都已經預設了對是的某種先行理解,所有的定義都開始于“這是……”。
第三,“是”是自明的概念。但自明性并沒有取消是之問題,因為恰恰是自明的東西才構成哲學家的工作課題。
在方法上,《是與時》的扉頁已給出提示,“具體地拟定出‘是’之意義這個問題,乃是下面這部論文的目的。對作為任何一種一般是之理解的可能視域的時間進行闡釋是該論文的臨時目标。”換言之,正是為了追問是之問題,海德格爾才追問作為是之理解的可能視域的時間;而為了追問時間,海德格爾才追問能嶄露時間性視域的是者,即此是。所以海德格爾的方法思路為:
此是→ 時間 → 是
在這裡,海德格爾批判了康德“人是什麼?”的問題。康德在緻司徒林的信中以及《邏輯學講義》中總結了四個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應當做什麼?”、“我可以希望什麼?”以及“人是什麼?”。海德格爾認為康德的問題并沒有深入到人的本質,因為人的本質不是作為“理性的動物”的人,而是此是(Dasein)。海德格爾雖然與康德都贊同“人是自由的”,但并沒有止步于追問“人是什麼?”,而是更深入地追問——“人是自由的”中的“是”是如何“是起來”的?這就是“此是是什麼?”的問題。
此是的“本質”在于生存。此是從來不是一個現成的東西,可以用諸範疇來概念性地規定。人自己是什麼以及如何是都是由自己“是出來”的,即所謂“存在先于本質”。此是是一種對是有所領會并且能夠追問是的是者。對于人的此是而言,可能性永遠高于現實性,人總是一種“尚未”的是者,同時總是可以“本不是那樣”。對于此是而言,是什麼以及如何是,是一種重擔,需要存在的勇氣或去是的勇氣。
在《是與時》第2節中,海德格爾區分了一般問題的形式結構。任何問題都具有三重結構:被問者,被詢問者以及被問得者。熊林教授以問“BEAT365唯一官网在哪裡?”為例,被問者就是BEAT365唯一官网,被詢問者就知道BEAT365唯一官网在哪裡的信息源(武大師生或信息數據),被問得者就是BEAT365唯一官网的位置。具體到是之問題上:被問者就是“是”,被問得者就是“是之意義”,而被詢問者正是“此是”。因為此是是唯一能夠領會并追問是的是者。
所以《是與時》中的此是之生存論分析(無論是人們、沉淪、本己、非本己、死亡、良知等“概念”)不是人生哲學,而是為了回答“此是是什麼?”的問題,都是此是之是的一般規定。在《是與時》中,海德格爾最終将“此是是什麼?”的問題收攝為源始時間性的樣式,是此是之生存的曾經、當下與将來。此是的是之規定,被總結為“已經抛入一個世界之中-依寓于世界-而先行于自己向着将來籌劃”的綻出時間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的《是與時》是“對自由之形而上學的一種奠基”。
在提問環節,熊林教授與楊雲飛副教授、王詠詩副教授以及現場師生就此是在是态學中具有的範本優先性,柏拉圖的事物本身(auto)與亞裡士多德的諸是(onto)之間的關聯,是态學與認識論之間的關系以及意志自由與海德格爾式自由的關系問題展開了進一步的讨論。
最後,楊雲飛副教授代表beat365体育官网師生對熊林教授精彩而深刻的講座表達了感謝。本次講座在現場師生們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