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山大學張偉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1-24

本網訊(通訊員 陳傑)2020年11月21日,中山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張偉教授應邀在beat365体育官网B301作了一場主題為“善良意志何以成為康德道德哲學出發點?”的講座。本次講座系beat365体育官网名家講座第9講,同時也是外國哲學學科“經典與問題——诠釋與方法的變奏系列講座”第3講和“珞珈德國哲學講壇”第10講。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外國哲學教研室王詠詩副研究員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陳江進教授、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李揚老師以及學院内外40餘位碩博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張偉教授從“康德道德哲學的發展與善的意志”、“善的意志與傳統的最高善問題”、“善的意志與啟蒙的關系”、“善的意志與雙重世界中的人”這四個方面展開論述。在進入正式的論述之前,張偉教授首先介紹了問題的背景,即康德在其成熟時期(批判時期)的第一部道德哲學著作《道德形而上學奠基》的開篇就強調“善的意志”這樣一個概念,那麼康德為什麼在道德哲學的開篇就強調這個概念呢?随後張偉教授介紹了今天這個讨論想要達到的目标,即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更清楚地理解康德整個道德哲學的基本立場。

在講座的第一部分,即“康德道德哲學的發展與善的意志”中,張偉教授通過對康德道德哲學的發展脈絡的梳理,試圖回答“善的意志何以成為康德道德哲學的出發點”的問題。張偉教授把康德道德哲學思想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756/1757—1762年的最早期理性倫理學;第二階段為1762—1770年的道德情感倫理學;第三階段為1770年之後的純粹理性倫理學。在第一階段,康德基本上沿用了萊布尼茨—沃爾夫的“完善性(Vollkommenheit)”這個概念作為其倫理學的核心概念,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主張。在第二個階段,康德倫理學的核心概念從“完善性”轉到“約束性(Verbindlichkeit)”,“約束性”意味着一種應當,即行為的必然性,這标志着康德開始形成倫理學的本己立場。不過,在對“約束性”根據的進一步追問(實際上康德追問的是倫理學的奠基(Grundlegung)這個核心問題)中,康德仍然陷入了困境,盡管他希望借助于“道德感”這個概念來回答這一問題,但他也意識到“道德感”本身存在的問題,即缺乏普遍性。而到了第三階段,康德則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新的道德原則,即純粹理性的原則。盡管理性原則解決了“道德感”缺乏普遍性的問題,但康德仍然面臨着如何擺脫理性的空洞性以及如何處理情感在我們倫理生活中的作用的問題。康德給出的方案是區分“判斷原則”(準則)與“執行原則”(動機),“判斷原則”實際上相當于康德在成熟時期(1785年之後)所講的道德立法,因此康德借助于這個區分(通過道德立法給出普遍性、通過敬重作為道德動機驅動道德行動)而解決了上述問題,從而也明确回答了倫理學的奠基問題。康德的回答就是,我們的倫理學最終奠基于我們的實踐理性,也就是善的意志。換句話說,善的意志之所以在康德倫理學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是因為在康德看來,善的意志是我們整個倫理學的基礎。

随後張偉教授進一步通過解釋何謂善的意志回答了“善的意志為什麼是康德道德哲學的出發點”這個核心問題。張偉教授認為,在康德的語境下,善的意志即是服從道德法則的意志、自律的意志、自由的意志;而行動的價值就在與引發這個行動的意志根據,因此行動的價值就在善的意志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康德倫理學要追問人應當如何行動,那麼回答自然是“人應當根據善的意志去行動”,因此善的意志構成了康德回答“人應當如何行動”這個問題最核心的出發點。

在講座的第二部分,即“善的意志與傳統的最高善問題”中,張偉教授通過探讨善的意志在康德回答倫理學傳統的最高善問題時所扮演的角色,來凸顯善的意志在康德倫理學中的地位。張偉教授表示,康德在1770年至1785年間的《倫理學講義》中所讨論的古代倫理學最高善的問題,與他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第一章中要處理的問題是一緻的,即道德判斷的原則究竟是以經驗性原則還是以智性原則為依據、德福一緻的問題等。因此康德實際上是要通過對善的意志問題的處理來回應傳統倫理學最高善的問題,如果結合《實踐理性批判》辯證論的部分來看,這一點會更明顯。

在講座的第三部分,即“善的意志與啟蒙的關系”中,張偉教授表示,在康德語境下,善的意志就是啟蒙理性,并以此回答“善的意志何以成為康德道德哲學出發點”的問題。張偉教授介紹說,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對義務概念的界定表明,在康德看來,善的意志這個概念實際上存在于通常道德理性知識中,道德哲學家的任務就是把這個人們日用而不自知的概念(乃至道德法則)啟蒙(aufklären)出來,《奠基》第一章到第二章的過渡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啟蒙的過程。此外,康德在《奠基》第二章開頭部分對通俗道德哲學的批判隻是針對當時盛行于德國的通俗道德哲學這個流派,而這個流派的哲學家同樣屬于啟蒙的陣營,換句話說,康德對這些人的批判隻是意味着他在競争啟蒙内部的話語權,并不意味着通常的道德理性知識缺乏善良意志、因而需要教導而非僅僅是啟蒙。

在講座的第四部分,即“善的意志與雙重世界中的人”中,張偉教授從人屬于感性與知性共存的世界這一角度,來回答“善的意志何以成為康德道德哲學出發點”的問題。張偉教授表示,所謂雙重世界中的人指的是,在康德看來,人既屬于感性世界、也屬于知性世界,他不可能單獨屬于其中任何一個世界。而道德的最高法則本身就存在于這個雙重世界中,隻不過我們需要不斷地純化自己的理性、以便在知性的世界找到這個最高法則;但這個純化過程的出發點仍然是通常的理性(也就是出于雙重世界中的人的理性),隻不過通常的理性需要受到啟蒙理性、善良意志的節制。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善的意志之所以構成康德道德哲學的出發點,也跟康德對人是什麼的理解有關系。

在互動環節,楊雲飛副教授就啟蒙在康德哲學中的位置、舍勒的情感主義如何回應當代科學對之作自然化的挑戰兩個問題與張偉教授進行了探讨;蘇德超教授則從敬重是否隻能由法則産生、善的意志與雙重世界中的人的關系這兩個角度與張偉教授進行了探讨;華中科技大學的李揚老師則就黑格爾對康德道德哲學空洞性(沒有現實内容)的批判、至善為道德普遍主義的辯護是否必要及是否成功兩個問題與張偉教授進行了探讨。張偉教授還對在場部分研究生提出的問題作出了深入淺出的回答。

講座最後,王詠詩副研究員代表beat365体育官网對張偉教授表示了感謝,在場師生也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了張偉教授的精彩演講。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