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許燕教授來我院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之一:社會善念研究之初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1-30
本網訊(通訊員 童華丹)2020年11月29日下午,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許燕教授應邀在beat365体育官网B107報告廳與心理學系師生分享了“社會善念研究之初見”。
講座由基礎心理學教研室喻豐教授主持。許燕教授圍繞“社會善念”進行了基礎概念、表現特征、測量方法、應用展望四方面的闡述。在交流過程中,許燕教授分享了個人和同事長期進行基礎研究的感觸體悟,用親身經曆诠釋了“做好心理學基礎研究并服務于生活”這一理念。
講座伊始,許燕教授通過“草莓醬和杏仁醬的選擇”這一極其普遍的生活小事,為同學們引出了“社會善念”這一概念,許燕教授描述了“社會善念”本土化的過程,将善念與“正念”、“善良”、“親社會”進行了辨析,同時指出了社會善念的三個要素:人際互動的情境、識别感知他人的技能、讓渡選擇權的意願。在明确社會善念的定義後,許燕教授針對社會善念的兩種表征特征簡單介紹了相關研究,分析闡述了特質社會善念與狀态社會善念在結構特點、人格變量、加工方式等方面的異同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
随後,社會善念的測評方法被重點介紹給在場師生。許燕教授從經典測量範式概述、狀态社會善念測量變式研究、特質社會善念心理結構探究三方面着手,展示了目前已進行完畢的各項測量方式研究。許燕教授強調,測量工具編制工作的最大意義是能為後續的應用研究服務,這便是“心理學服務于生活” 的過程。并通俗地解釋了各測量工具編制的過程,分享了編制過程中的體悟,包括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思路。
最後,許燕教授指出,社會善念與認知、人格、情境、情緒、行為等等都可以衍生出許多相關研究,雖然目前已有的相關研究隻是滄海一粟,但是,未來還可以有也必然會有更多更好的研究産生。
在互動環節,在場的師生們圍繞社會善念向許燕教授提出自己的困惑,也積極地也針對某些問題進行了多方讨論。
此次講座讓在場的師生們深刻理解了心理學研究是如何從點到面、從基礎到應用,再逐漸構成一個完整體系的。大家紛紛表示,這對大家的影響将持續拓展到後續進行的每一項研究工作中。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