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舉辦 國際話語體系下的“中國悖論”學術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2-01

本網訊(通訊員 劉旭)2020年11月22日下午,應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的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内講席”教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導師王義桅先生在振華樓B218會議室舉辦了國際話語體系下的“中國悖論”學術講座。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主持了本次講座。

講座開始前,吳根友教授對王義桅先生來到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舉辦講座表示歡迎。吳院長回憶起在嵩山論壇上與王義桅教授一見如故的經曆,并闡述了形成“中國話語”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重要價值與意義。

王義桅教授以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于20世紀20年代訪問中國後出版的《中國問題》一書開始本場講座。他認為,過去一些年西方世界所提出的“中國銳實力威脅論”,“文明沖突”等西方話語陷阱與“休谟預言”等所謂的“中國問題”現已形成為“中國悖論”。随後,王教授從四個方面解釋了何謂“中國悖論”。

第一個方面,王教授認為:一、西方某些政客所認為的“中國悖論”分為三部分:(一)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唯體制論;(二)像我不好,不像我也不好;(三)中國人民好,中國黨和政府不好!将黨與人民分離。

第二個方面的悖論是中國公共外交悖論。(一)特色與普世的悖論,王教授認為應當秉持“和而不同”的不争論态度,包容互鑒,發揚人類的共同價值;(二)無為與有為悖論;(三)身份悖論。王教授認為,中國既是發展中國家,又是新興大國,同時也是誕生于悠久的東方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在與西方世界既共存,又競争;(四)屬性悖論。中國古老又年輕,強大又脆弱。

第三方面的悖論是中西抗疫十大認知分歧。王教授認為,此次抗擊新冠疫情反映出中國和西方關于生命-生活、國家-個人、利他-利己、秩序-自由看法分歧,主要可從十個面向來看:(一)對瘟疫本身的看法分歧,西方世界受宗教影響,認為病毒是上帝的懲罰,而不是政府的責任;(二)對生命-生活的看法分歧,西方人認為生命是神的創造,而中國人認為生命是天地化育,因此西方的生命觀是人-神觀,而中國的生命觀是人-天觀;(三)對疫情發生原因看法分歧;(四)對抗疫手段看法分歧;(五)對疫情暴露産業鍊分歧;(六)對疫情折射的中國“世界工廠”地位,讓西方擔憂過度依賴中國的制造業會陷入被動;(七)對疫情引發的擔憂:溢出效應;(八)對疫情誘發的沖擊:排外主義;(九)對抗疫效果比較不滿:認為中國的體制是西方的對手;(十)對中國抗疫援助的反感,西方世界認為中國借助抗疫填補美國的領導地位,以“疫苗外交”建立新型政治秩序。

第四個方面的悖論是當代中國公共外交的使命:中國的崛起是在五百年西方主導國際體系下實現的;中華民族複興是在五千年文明體系中實現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源于中華民族特有的辯證法精神,即政府與市場相統籌,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兼容;中華民族是世俗文明的代表,超越了西方單一神論的自以為是,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對傳統實現了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是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基礎,當代的中國是傳統中國-現代中國-全球中國的三位一體中國。

在互動環節,王義桅教授與現場觀衆進就世俗精神與政治理想主義的關系等問題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動。

講座最後,吳根友教授對王義桅先生的講座進行了概括與總結,他認為,所謂“國際話語”實際上是歐美霸權話語主宰下的話題,西方世界所認為的“中國悖論”隻是出于他們的思想偏見與國家利益所認定的“悖論”,曾經的“中國問題”也是如此,同時他代表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對王教授精彩紛呈的講座表示了感謝,歡迎王教授再次來訪問交流,在場師生也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了王義桅教授的精彩演講。

(圖片:劉旭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