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當代英美道德哲學前沿工作坊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2-11
本網訊(通訊員 李忠澤)2020年12月3日至4日,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當代英美道德哲學前沿工作坊”在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214會議室召開。此次工作坊共分為兩場舉行,來自廈門大學、BEAT365唯一官网、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的十餘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12月3日下午三點半,報告正式開始。本場報告由beat365体育官网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陳江進教授主持。廈門大學劉曉飛副教授進行了題為“知識與事實性條件——關于漢語中‘知道’一詞使用的實驗哲學研究”主旨報告,華中科技大學的徐敏、湯志恒,beat365体育官网的潘磊、馮書怡等數位老師和同學對主旨報告做了評論和讨論。
劉曉飛老師指出,對于“有據的為真的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這一知識的經典定義來說,有很多關于信念、有據的研究,而這次報告主要針對于“為真”這一條件進行讨論。這個研究起源于自己在閱讀關于知識的相關文獻時,發覺在中文語境下,稱“知道某一命題”并不需要這個命題為真。
劉老師讨論了英語中對為真條件的争議。Hazlett認為“知道”這一謂詞是事實性的(factive),即“S知道p”僅當p為真。然而,Hazlett的一個例子似乎挑戰了這一命題:“每個人都知道壓力導緻了胃潰瘍,直到兩個醫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證明細菌感染才是導緻胃潰瘍的原因”。
對于Hazlett,Buckwalter則提出了另一個批評,即“主角投射(protagonist projection)”。主角投射指,說話者使用“知道”一詞時,說話者實際上是站在故事主角的視角來判斷是否适合使用“知道”這一謂詞的。以上述的命題為例,當某個人說“每個人都知道...”時,這個人是站在八十年代之前人們的視角是使用“知道”這一謂詞,進而“每個人都知道...”這一判斷是可以接受的。
接着,Buckwalter設計了相關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人們認為“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命題表達的是“每個人都認為他們知道...”而非“每個人都真的知道...”。進而,Buckwalter認為“如果被試接受知識是事實性的,那麼被試會更可能接受主角投射;如果被試不接受知識是事實性的,那麼被試則不會接受主角投射”。
劉老師認為,Buckwalter的論述中的一個前提存在着歧義,并區分了語言學事實(LF: linguistic factivity)與哲學事實(PL: philosophical factivity)。前者指僅當說話者相信p為真,“S知道p”才是正确的用法;後者指僅當p客觀為真,“S知道p”才是正确的用法。這個區分使得Buckwalter認為的“如果被試不接受‘知道p要求p為真’,那麼被試就沒有理由選投射性回答而不選非投射性回答”。這是因為即便被試不接受PF,LF仍然可以提供理由使被試拒絕非投射性回答。目前我們提出了PF與LF的區分,而尚未證明被試的選擇是因為接受LF還是PF導緻的。要證僞PF,需要S知道p為真,而P不客觀為真。而主角投射的存在使得我們無法确定“S知道p”是否為真,進而,證僞PF的反例中還要滿足“被試沒有理由認為S相信p為真”這一條件。
劉老師通過三種方法構造了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反例并制作了問卷。這三種方法分别是:構造勢均力敵的争議(智慧的外星生物對基本數學命題的争議)、構造來自權威人士的理由(天體物理學家對宇宙膨脹的質疑)、構造衆所周知的懷疑(倫理學教授稱“我們知道虐待嬰兒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對未來事件的預測)。
通過對500多位中文使用者的調查表明,在數學和道德命題上,被試普遍認為當事人“知道xx命題”,在天文和未來事件兩個命題上,被試認為當事人“知道xx命題”的樣本數量更少;在選擇當事人“知道xx命題”的問卷中,被試否定PF的數量比否定LF的數量多得多;其中,對于未來事件,将近70%的被試否定了PF,而隻有不到30%的被試否定了LF。
據此,劉老師得出結論: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日常漢語使用中,“知道”的哲學的事實性條件沒有被廣泛遵循。
在評論環節中,華中科技大學徐敏老師認為實驗哲學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如果直覺是正确的,那麼...”。而問題的關鍵則在于這個前提的前件是否為真,并對報告中是否面臨循環論證、實驗哲學的有效性、知識能否被定義等問題進行了評論。劉曉飛老師對此做出了回應:實驗哲學是可以做出許多貢獻的,它價值之一就是可以揭示其他文化語境中對概念的不同理解、突破對于概念理解的局限性,而知識能否被定義本身是一個長期讨論的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湯志恒老師認為問卷中可能涉及歧義的地方,可以通過進一步的調查,進而解決可能遭受的質疑;同時,也對問卷方法本身的合理性進行了質疑。湯老師認為普通人的觀點是未經反思的,因此可能不具有有效性,如果這些觀點是經過反思的,那麼問卷将類似于一篇分析哲學的文章,此時實驗哲學已然不存在。劉曉飛老師肯定了湯志恒老師的第一點評論,認為這是之後要進行的工作;關于對實驗哲學的方法的質疑,劉老師認為實驗哲學或許可以通過問卷的方式揭示另一種可能性,消除之前固有的偏見,因此實驗哲學是有價值的。
beat365体育官网潘磊老師指出,知識的讨論本身帶有形而上學的要求,人們追求的是真相,而不是意見。首先,劉曉飛老師對知識的讨論似乎隻涉及語用的層面,而對語用的讨論并不會沖擊對知識的形而上學的要求;其次,問卷中對于道德命題和涉及未來命題的設計似乎是不合适的,因為人們對這兩類命題的确定性存在争議,例如人們可能認為這兩類命題并不具備對于數學命題那樣的确定性。因此用道德命題和涉及未來的命題進行攻擊似乎是不公正的。同時,潘磊老師對PF與LF的關系、論文中的論證是否出于獨立的理由進行了評論。劉曉飛老師首先對潘磊老師的一些觀點進行了肯定,接着指出問卷隻是為了進行經驗性的調查,并非意在摧毀PF的合理性。而設計問卷的初衷以及問卷具有合理性的一個理論預設是:形而上學的規範大概要與實際中人們語用的規範相符。
beat365体育官网馮書怡老師就問卷中天體物理學家的例子的合理性進行了評論。馮老師認為宇宙膨脹的例子似乎并不是一個合适的例子,或許用細胞、引力等更為常見的例子更能說明問題。劉曉飛老師回應道:問卷的設計不需要考慮例子是否可靠,重要的是要考慮是否能構造出反例;之所以不選擇普遍接受的例子,是因為要避免“大家普遍接受p進而我相信p”的情況。
12月4日下午三點半舉行第二場報告。beat365体育官网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葛四友教授主持,廈門大學劉曉飛副教授做了題為“操控,責任與同一性”的主旨報告,華中科技大學的葉金州老師、湖北大學的陶文佳老師,BEAT365唯一官网外籍教師Matthew Lutz副教授和Timothy Perrine特聘副研究員對主旨報告做了評論。
劉曉飛老師首先讨論了有關相容論的一些争論問題,對相容論内部的立場進行了區分,并就“強硬的(hard-line)”相容論者和“溫和的(soft-line)”相容論者的立場分别進行了闡述。劉老師指出,其中一種回應被稱為“其他存在者回應(another-agent reply)”:在日常情境下被因果決定和被他人操控的情境存在着顯著的區别,這個區别是前者不存在操控的主體,而後者存在操控的主體。
然而,其他存在者回應面臨着一個反例:這個反例與Pereboom的例子非常相似,差别僅在于主體不是被科學家,而是被一個機器操控。我們似乎認為,在這種情境下主體負有的道德責任應當與主體被他者操控負有的道德責任相同,而其他存在者回應并不能解釋這一現象。
劉老師認為,被一個機器完全操控的例子對“其他存在者回應”并不構成一個真正的挑戰。相反,這個例子為溫和的相容論提供了采取“其他存在者回應”的理由。
劉老師提出了這樣一種情境:這個情境與上述的情境都十分類似,唯一的區别在于行為主體的行為是被無數個機器,而不是被一個機器影響。劉老師指出,這個情境與現實的環境十分類似,而認為操控主體的機器數量的不同會導緻道德責任的不同是荒謬的,因而在日常環境、被無數機器誘導的環境中和被單一機器誘導的環境中主體負有的道德責任應當是相同的,即在相容論者看來,行為主體不負有道德責任。因此,被一個機器完全操控的例子并沒有對“其他存在者”回應提供一個真正的反例。
接着,劉老師考察了Mele的溫和相容論立場:Mele認為道德責任要求自主性(autonomy)、真實(authenticity)的存在,而這使得獲得相關支持态度(pro-attitude)的曆史中不能存在強迫的因素。
劉老師認為Mele的理論面臨着嚴重的問題:一方面,如果在被單一機器控制的情景下,主體的相關支持态度的獲得是被強迫的,因為單一機器控制的情景與日常環境的道德責任相同,那麼在日常環境下主體的行為也是強迫的,因此是不具有道德責任的,而這否定了相容論立場本身;另一方面,如果主體在被單一機器控制時産生的相關支持态度不是強迫的,那麼我們可以将機器換成另一個實施操縱的主體,情境的其他因素保持不變,而這導緻主體在被他者操控時仍然不是被強迫,因而仍然是負有道德責任的,而這是強硬的相容論,而不是溫和的相容論。劉曉飛老師指出,對于任何一個溫和的相容論者來說,如果他/她拒絕“其他存在者回應”,那麼他/她都會面臨這樣的兩難困境。而這使得溫和的相容論不得不仔細考慮“其他存在者回應”的合理性以及對這個回應的辯護。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麼對于相容論者來說,決定道德責任的因素不僅是行為是如何導緻的,還包括是什麼導緻了行為(例如是被機器決定還是被其他主體決定)。
在報告的第二部分,劉曉飛老師通過“白門樓”和“安德的遊戲”兩個例子 批評了試圖通過操縱者的意圖解釋道德責任的理論。接着,劉老師嘗試通過Strawson的反應性态度(reactive attitude,例如表揚、憎恨、責備等等)和意志的來源(origin of will)等概念建構一個更具說服力的理論(此處稱之為意志來源理論)。最後,劉老師用意志來源理論對數個例子中的主體是否負有道德責任進行了說明。
在評論環節中,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葉金州老師首先對劉曉飛老師的理論進行了簡要的梳理和總結,接着提出了幾點疑問:首先,我們似乎不知道意志來源的形而上學上的地位。這是因為根據Strawson的理論,我們對意志的理解似乎來源于觀察者的猜測和反思;其次,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觀察者也是一個問題。也就是說,觀察者的情況也是不清楚的,例如,我們不知道觀察者應該是某種機器、日常生活中的人或是其他東西。
劉曉飛老師首先對Strawson的理論的内容和初衷進行了澄清:Strawson認為之前我們誤解了自由意志和道德責任,我們應該以反應性态度來理解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接着劉老師指出:根據Strawson的理論,這裡的讨論或許不存在意志的形而上學的問題。
來自湖北大學的陶文佳老師指出劉曉飛老師的讨論和觀點十分有趣,接着提出了幾點質疑:首先,劉老師的第一個論證似乎是有問題的,這是因為在第一個論證中似乎是用強硬派相容論的立場進行的論證;其次,在單一機器誘導的例子中,為什麼将心理狀态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是令人疑惑的;再次,有人認為強硬派相容論的立場似乎太過強硬與反直覺。然而,我們對直覺、道德本身的含義尚未産生共識,所以以太過強硬、反直覺為理由反對強硬派相容論似乎是不公正的;最後,即便機器沒有意志,但人工智能卻有擁有意志的可能性。
劉曉飛老師回應道:雖然報告中提及了Strawson的理論,但劉老師并非完全同意Strawson的理論,所以不會面臨關于形而上學的質疑;至于人工智能,劉老師認為這是一個以後很好的研究方向,而這也涉及自己的著作《歸責與規範:一種道德責任理論》的一些内容。
beat365体育官网外籍教師Matthew Lutz總結道,劉曉飛老師是通過對意志來源的讨論試圖指出被機器控制和被他人控制兩種情景的區别,而劉老師對意志的來源的理解建立在對主因(primary cause)的理解之上。然而,Matt認為,劉老師對主因的分析似乎是有問題的。在白門樓的例子中,劉備在因果鍊條上的位置似乎先于曹操,而劉老師認為曹操,而不是劉備,應當對行為負責。那麼劉老師必須解釋在這個例子中,為什麼曹操,而不是劉備是行為的主因。接着Matt指出,主因這個概念本身似乎是有問題的。事件的發生實際上是多個因素的結合導緻的,并不存在某個可以被稱為原因的東西。從實用的角度考慮,我們才會将某個因素稱為原因。最後,Matt就劉老師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否是溫和的而非強硬的相容論進行了質疑。
劉曉飛老師認為,主因似乎的确是個不能讓人滿意的選項,而對相關問題的讨論正是他今後研究的方向。劉老師認為,我們或許可能通過對意向的生産(production of intention)、因果系統(causal system)等概念的讨論尋找出路。同時,劉老師認為自己提供的方案并不會導緻強硬的相容論。
beat365体育官网外籍教師Timothy Perrine以《尼各馬可倫理學》為背景,梳理了Pereboom對相容論的批評,試圖論證Strawson對自由意志的理解并不能為相容論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亞裡士多德認為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需要滿足的兩個條件是行為在主體的控制之下,并且主體對該行為具有知識。面對Pereboom的批評,相容論試圖通過存在其他主體控制行為者來回應Pereboom的批評。在這種回應下,如果主體是被一個或多個機器控制,那麼這個主體仍然是對行為負責的;而如果主體是被另一個主體控制的,那麼這個主體并不對這個行為負責。Tim認為,Strawson的理論并不能為兩種情景道德責任的不同提供滿意的解釋。
Strawson強調他人對行為主體的反應性态度和責任之間具有重要的關系。主體對某個行為A負責,當且僅當對其他人對這因主體的A行為對主體采取反應性态度是合适的。然而,Tim對這個命題是存疑的:他人因為主體的A行為而采取反應性态度是合适的,當且僅當A反映了主體的意志。這是因為這個命題可能違背了亞裡士多德提出的道德責任的第一個條件,即行為在主體的控制之下。當主體的意志被外界因素控制時,主體并不對意志負責,行為A也并不在主體的控制之下,也不反映主體的意志,即便這個意志的确是主體表現出的意志。而在之前讨論的那幾個例子中,我們會認為主體的行為都表達了意志,但在這些例子中并不存在自願的意志。因此,按照亞裡士多德的理論,在被人和機器控制的例子中,行為主體都對行為不負責,而這是與讨論Strawson理論的初衷相違背的。
有的人或許說,在被多個機器控制的例子中,主體的意志是自願的,且主體行動的環境與真實世界中的情況極其相似。然而,Tim認為這是不正确的。Tim認為那個例子中的情境從未存在,被那種環境控制的主體似乎并不是日常生活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被各種波(wave)影響,但這樣波并未對我們的行為産生影響;我們也并非用認知能力去感受無線電波。劉曉飛老師感謝了Tim的評論,并回應道:在現實世界中,盡管有很多外在刺激不會影響我們的認知,但我們的認知的确會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教育、顔色等等;而且,劉曉飛老師關注的重點在于責任來源的轉移、身份的轉移,而不是被控制的意志是否要負責,等等。
經過兩天的報告,本期“當代英美道德哲學前沿工作坊”在激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