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人講座第六講在我院順利開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2-22
(通訊員:黃丹陽)2020年12月19日晚,青年學人講座第六講:“《資本論》哲學的多重闡釋”在beat365体育官网B102室順利開展。南京大學哲學系藍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郗戈教授、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黃志軍副教授、吉林大學哲學系高超副教授聯袂帶來了題為“《資本論》哲學的多重闡釋”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周可副教授主持,40餘名學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郗戈老師主要闡釋了《資本論》的三重批判與曆史唯物主義建構之間的關系:其一,資本邏輯批判是《資本論》最深層的批判,它深入到社會存在的内在聯系之中;其二,物象化批判紮根于資本邏輯批判,反映出生産域、流通域和分配域的颠倒表現;其三,意識形态批判又紮根于物象化批判,體現了概念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據此,《資本論》的三重批判以曆史性的定在為前提,真正将曆史唯物主義特定化為研究特定實踐、生産的體系。
黃志軍老師重點分析了《資本論》與現代人的存在方式。在他看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把資本主義社會論證為永恒的社會,主要是由于當時還不具備産業化、結構化的資本。當今社會,資本呈現出從物象化到數字化的發展趨勢,涉及“他人的勞動”對“我的需要”滿足與否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所有權問題也發生了一定的轉化:馬克思所述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應該理解為“社會所有、私人占有”,而當代共享經濟則體現出“私人所有、社會占有”的新型所有權關系。
高超老師從《資本論》及其科學性的角度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他認為,應該從自然科學的意義上理解并闡發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諸如《資本論》為什麼是哲學、如何定義哲學之類的問題難作出清晰的定義,《資本論》中的剩餘價值理論等實際上是研究事實問題的科學性理論。不過,目前我們對《資本論》科學性的捍衛仍然很不充分。他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既具有真理力量,也具有道義力量,道義力量建立在真理力量之上,并且二者都以科學性為基礎。
最後,藍江老師對三位老師的講解進行了點評,藍江老師指出:其一,《資本論》雖然有哲學性,但它不是純哲學的著作,而是一部理論著作;其二,《資本論》主要不是談論規範性的問題,而是在于其現實性、事實性的方面;其三,資本的數字化形式以記錄财富的數據為核心;其四,應把“物”與“物象化”區分開來,馬克思所批判的不是物,而是物所構成的人與人之間被遮蔽的關系。
本次講座彙聚了優秀的青年學者,從經典文本《資本論》出發,積極探讨了諸多學術前沿問題,展現出豐富的現實意識、問題意識與前沿意識。在交流環節,各位老師和同學們圍繞理論的科學性标準、理性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現實的個人概念等問題進行了充分讨論,現場氣氛和諧又熱烈。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