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清華大學哲學系範大邯副教授應邀為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1-06

本網訊(通訊員 曾詩蕾 賀念 ) 2020年12月26日下午,應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邀請,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範大邯老師作為“珞珈美學講壇第二講”的主講人,在線上為校内外200餘位師生開設講座:“康德美學中概念與形式的關系——一個從德國古典美學視域出發的考察”。講座由美學教研室賀念副研究員主持。美學教研室歐陽霄副研究員、外國哲學教研室王詠詩副研究員作為評議人參與講座。

講座伊始,主持人賀念老師介紹了範大邯老師的科研經曆和講座主題。随後便切入講座正題。

首先,範大邯老師說明了他的兩點選題動機。第一,康德、黑格爾、謝林都讨論過概念與形式的關系,但就“美是理性的感性形式”這一經典的美學問題來說,康德的先驗唯心論會給出與黑格爾、謝林的實在論不同的回答。第二,“理性的關切”(interest of reason)是康德的理論哲學、實踐哲學的最高原則,但在審美活動這裡,理性的自主權卻交付給了想象力。由理性概念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入手,可以澄清康德美學在其整體哲學中的獨立地位,并為美之為美所擁有的自主立法原則進行辯護。

接着,範大邯老師從五個大的方面展開了他的講座,分别是:1,基本的審美人類學事實(人總是在與自然打交道的時候,追求超越于個别對象的具有普遍性的理性原則);2,美不是對概念的呈現(美是“無概念地使人普遍愉悅的東西”);3,康德的“想象力與知性的自由遊戲”與黑格爾的“通體的生氣灌注”之對比;4,康德“審美理念”新解;5,審美活動對于我們生存的意義。

在這五個部分中,範大邯老師着重解析了康德的審美理念,他認為,“審美理念”根本上不同于“理性理念”,前者是想象力創造出的表象,它是一種沒有概念與之相适應的直觀,而後者則是理性建立的抽象概念,它超出了任何直觀。當康德說“美就是對審美理念的表達”時,他其實是在強調,在審美過程中審美對象是一分為二的:“想象力所造出的形式(審美理念)與一個具體的、現實的物的形式”,它們相異而又相依,前者即審美理念,是自由的:雖有形式而未定,單純地存在于想象力中并随着想象力的自由運作而仍處于生發、勾連、流變中;而後者,自然或藝術作品的美的形式,是确定的:作為對象的形式獲得了自己的規定性。自然的、或藝術的對象是摹本,它上面氤氲着一個“審美理念”作為此對象的母本、原型。通過摹本,審美理念成為客觀化了的形式,成為明确可見的,從而成為可以為各個觀看者通達的;觀看者從而可以據這形式提出要求普遍可分享的審美判斷。而通過托身于審美理念,一個限定的形式成為活絡的、無限的,它此時獲得了供想象力自由展開的潛質。

範大邯老師對“審美理念”的這一解讀不僅為我們理解康德美學找到了新的視角,而且為美學新的可能性打開了無限的空間。講座随後進入評議環節。歐陽霄老師首先對範大邯老師宏大且精深的研究表示敬佩,接着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提出三個問題:1.原型與摹本之分是否過于柏拉圖主義,并且柏拉圖的原型是理念,是變動不居的,如何可以與這次講座中新的解讀相容?;2.康德是否過分強調自然美和藝術美,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更廣泛的感性之美?;3.康德是否過分強調視覺經驗而忽略了其它感官體驗?王詠詩老師對本講座所體現的紮實功底和創新性表達贊賞,并從康德哲學入手提出了三個問題:1,雖然範老師竭力凸顯美學的獨立性,但應該怎麼理解康德講“美是德性-善的象征”?;2,康德在第一批判中講到了“先驗觀念論”和“經驗實在論”,這二者的區分是否在康德的美學中也同樣适用?;3,從第一批判到第三批判,想象力在康德體系中的位置是否有了變化?範大邯老師感謝這些問題給他帶來的啟發,并結合康德文本,作了細緻的回應。範大邯老師另外也對同學們提出的諸多問題給予了精彩回答。

講座最後,賀念老師對講座内容進行了總結,指出了範老師的講座對于“美是什麼?”以及美學學科最基本問題的思考具有指導性意義,大家熱烈且深入的學術讨論給人帶來了至上的思想的歡樂,對範老師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并對“珞珈美學講壇”未來更多的活動做出了美好的展望。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