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2021年第一次哲學跨學科工作坊在我院順利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1-21

本網訊(通訊員 李勇)2021年1月16日,由“當代英美道德哲學研究”青年團隊主辦的2021年beat365体育官网第一次哲學跨學科工作坊召開在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301會議室召開。此次工作坊主要圍繞“道德心理學和政治哲學”展開,基礎心理學教研室、應用心理學教研室、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的14位老師參加了本次會議,并就自己最新的科研進展進行了主題報告。大家驚訝于彼此興趣的交叉,拟就2021年秋季學期合作開設相關研究生課程,并就合作撰寫科研論文達成了共識。

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陳江進老師的報告主題是“跨學科視野下的正義研究”。陳老師指出,正義問題的研究可分為兩個層面:個體正義與社會正義。當前英美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有關這兩個方面的最新研究都體現了跨學科趨勢。就個體正義而言,陳老師從道德進化論與道德心理學的視角闡述了個體正義感的生成與發展,并且介紹了從德瓦爾到托馬塞洛到布坎南的内在發展脈絡。就社會正義而言,結合當前PPE項目的興盛以及政治哲學中有關理想理論與非理想理論的讨論,陳老師深入分析了規範性思考為什麼應當吸納對現實的人及其現實境遇的考量,論證了實證科學的相關研究對于如何構建正義的社會制度至關重要。

基礎心理學教研室喻豐老師的報告主題是“自然還是人為?價值、道德、政治”,喻老師從一個足球愛好者的視角說起,談到梅西世界杯期間“天生要強”的廣告進而引發梅西和C羅二人關于天賦和努力的争論。通過用心理測量方法編制自然人為問卷,獲得這一維度的操作性内涵并确定其結構,初步研究展示了這一維度聚合區分效度,尤其是與心理學的趨避相關構念、自然相關構念、心态相關構念、變化相關構念以及道德相關構念的相關。

應用心理學教研室劉毅老師的報告主題是“從親親相隐到道德親緣行為”,關注于親親相隐這一我國傳統與當代司法實踐中涉及家庭倫理的重要問題,從内群體的道德行為角度,探讨了基于社會認同理論、進化心理學等可能的解釋路徑,并對如何進一步考察道德親緣行為進行了思考。

基礎心理學教研室趙俊華老師的報告主題是“道德還是不道德?道德預設與共情問題”,以道德判斷為主題,從權利、關系、群體、共情、利益等角度對道德判斷在不同情境下的多變性進行了闡述,指出人們對于什麼是道德什麼是不道德的認識并不是穩定不變的。不道德也可能被認為是道德的,道德判斷可以描述為對情境中所涉及的道德預設和共情進行計算的結果。

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葛四友老師以“何種人性,何種正義”為題,主要是圍繞人性與正義之間的關系展開,提出的問題我們究竟是否有普遍且穩定不變的人性,我們如何去認識人性。葛老師指出心理學在這方面做的實證研究是政治哲學,特别是分配正義理論特别注意的。盡管政治哲學這邊主要是研究什麼樣的原則是可欲的,而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更多地是揭示什麼樣的原則是可行的。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分立的,而是相互之間有着複雜的相互影響,特别是從認識論的意義上講,因此心理學的研究者與政治哲學的研究者應該有更加深入的交流,可以幫助彼此獲得更好的認識。

應用心理學教研室謝天老師以“儒家與消費倫理”為題,對儒家與消費的關系做了思考。謝老師提出,随着生産力的提高和全球市場的形成,儒家心理學的研究應從關注儒家與生産相關的心理(如儒家工作價值觀、仁慈領導等)轉向關注與消費相關的心理。謝老師選取了倫理消費作為切入點,具體分析了中國與外國在倫理消費中存在差異的一些現象,并展望了未來進行儒家文化如何影響倫理消費的研究方向。

基礎心理學教研室李傑老師以“關系如何影響利他行為”為題,關注到大學生對心理疾病的心理健康急救意願,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探索心理疾病污名、人際責任感等對不同關系中心理急救意願的影響。

應用心理學教研室白寶玉老師以“不公正行為的傳道效應及其幹預措施研究”為題,關注研究一個人在被别人不公平對待之後,是否更有可能做出違規行為或者自私地對待無辜的第三方,重點想考察這種不公正行為傳遞效應的内在心理機制,以及能夠抑制這種傳遞效應的個體因素和情境因素。

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陳曉旭老師以“為什麼要開始政治”分享了她的底層政治哲學論證——極限版普世性論證,指出自己走了廣義自然主義和廣義康德主義中間的一條道路。陳老師通過引入他者,“論證”了“強制講理”作為第一條公共生活規則,并固定了政治的本質在于同時包含了“強制”和“講理”兩個要素。

基礎心理學教研室費定舟老師以“道德推理中的框架效應”為題,通過把哲學上的功利論與義務論,同心理學上的框架效應結合起來,探究其在道德決策上的效應。并系統地提出了新的框架——功利主義框架和義務論框架,探究了其在道德兩難困境中的框架效應的真實存在。

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方永老師以“從心理到宗教“宗教倫理學的視域”為題,指出,宗教倫理學的視域由于宗教和倫理二者的籠罩性,可以無限地大和遠,也可以無限地小和近。它在宗教性和世俗性二者之間搖擺,以所假定的神性和人性為基礎,最直接針對的是人的行為及其背後的意願。但是,行為可以是有理由的也可以是沒有理由的,意願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以非自由的,而且,責任并不必然與自由意志或某種道德感挂鈎,二者之關系可以不是因果性的。因此,宗教倫理的理論十分複雜和龐大。

應用心理學教研室王志雲老師以“道德情緒下的管理”為題,分享了當人們根據一定的道德标準評價道德事件時會産生的羞愧、内疚、厭惡、自豪等情緒體驗,探讨了這些道德情緒體驗在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重要動機作用,并提出道德情緒及其管理對于理解中國文化下的道德修養過程具有豐富的啟示意義。

基礎心理學教研室張春妹老師以“災難面前中國人的大我與親社會行為”為題,關注到新冠疫情這一重大公共衛生危機面前中國人表現出捐贈志願服務守望相助等衆多親社會行為,想探究為何中國人面對死亡恐懼可以不畏犧牲、勇于奉獻?恐懼管理理論啟示了不同的文化世界觀可能對于人們如何采取自我保護機制獲得符号永恒是不同的,中國人社會取向、彈性邊界的自我建構與西方人個體取向、與他人邊界清晰的自我建構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何中西方不同的親社會行為表現。哲學可以幫助進一步解釋我們的集體主義和道德精神的内涵。

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以李勇老師“儒家政治哲學的走向”為題,通過儒家傳統與現代性價值之間的張力為切入點,指出儒家作為一種道德和政治傳統,在面對現代化的兩大特征:價值的多元化和現代性價值(包括平等、民主、人權等),儒家和現代化之間的張力該如何解決?這種張力也在其他道德傳統(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與現代化的沖突中同樣體現。學界基本上體現了三種不同的立場:捍衛儒家、全面擁抱現代化以及尋求中間道路。而這種廣義的光譜上的分布,與他們在處理具體議題:平等、民主、人權和其他道德議題(如同性婚姻)上并不是完全一緻的。

讨論環節中,與會老師就會議中的主題,以及“如何影響心理急救意願”、“主體與關系”、“心性與心理”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及建議。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