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百年中國話語構建” ——慶祝中國共産黨誕辰100周年與第三屆馬克思主義符号學跨學科論壇觀點荟萃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4-12
本網訊(通訊員薛念鵬)2021年3月27-28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百年中國話語構建”——慶祝中國共産黨誕辰100周年與第三屆馬克思主義符号學跨學科論壇在BEAT365唯一官网成功召開。本屆論壇由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和BEAT365唯一官网毛澤東思想研究所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50餘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術期刊和出版單位的9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就論壇主題展開了跨學科學術交流和深入研讨。
BEAT365唯一官网黨委副書記兼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沈壯海教授代表學校緻開幕辭,指出新冠疫情之後的2021年,珞珈山迎來了“櫻花節醫護專場”和學術會議的春天;他從對會議兩個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百年中國話語構建”的解析入手,聯系全國蓬勃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充分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符号跨學科論壇和百年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意義;同時指出BEAT365唯一官网正在緻力于構建每一學科的學術話語體系,使分科研究和跨學科研究全面展開,共同緻力于科學構建中國話語體系。
beat365体育官网趙士發教授作為論壇創辦人與開幕式主持人,指出了馬克思主義符号學是跨馬克思主義與符号學的理論,二者的結合是當代世界符号化與數字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他介紹了論壇的創立和舉辦情況,第一屆論壇研讨了馬克思主義符号學的必要與可能性問題,第二屆明确了馬克思主義符号學的基本問題在于人與符号的關系問題,核心問題則是話語權問題;本屆論壇主要聯系黨的百年曆史讨論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問題;與會學者來自哲學、符号學、新聞傳播學、文學和政治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BEAT365唯一官网汪信硯教授在開幕式上就“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可能”的問題做了主題報告,指出要在中國話語背景下研究馬克思主義,并從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形式、新哲學傳統、中國道路新探索和新的理論研究範式等幾個維度深刻诠釋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合法性與可能性。
論壇共設置五場大會發言和三場分組讨論。第一場大會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編輯部周丹副主任主持。大會發言中,94歲高齡朱傳棨教授深情地講述了李達和王會悟在中國共産黨創立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傳播做出的重要貢獻,他指出,李達一方面積極撰寫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産黨的創立作理論準備;另一方面主編《共産黨月刊》,主持建立人民出版社,在實際活動中明确系統地宣傳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産階級政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後輩學人要弘揚黨的“一大”形成的“紅船精神”,傳承先賢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性發展。
中共中央黨校薛廣洲教授分析了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基礎和邏輯。他認為,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基礎是社會實踐的需要,邏輯是社會實踐發展的曆史需求。中西生存狀态的不同、文明緣起的差異關鍵在于生存環境的差異。随着社會生産力和科技的發展,近代以來人類從各自為政的狹小區域迅速走向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客觀現實地擺在人類面前,如何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則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使命和責任。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王雨辰教授讨論了生态共同體話語與生态文明理論建構的倫理學路徑與曆史唯物主義路徑,認為伴随着生态科學等自然科學的興起,形成了倫理話語和曆史唯物主義話語兩種生态共同體思想,前者從抽象的生态價值觀的維度探讨生态危機的根源和途徑,後者始終堅持自然觀和曆史觀的辯證統一關系,從生産方式入手來探讨生态危機的根源和途徑,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生态中心論的生态文明理論和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态文明理論。
杭州師範大學施旭教授認為人類交際有文化的多樣性,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話語體系具有互動性,應當将中國話語放在全球語境下、放在與其他話語體系的互動關系中加以研究。他認為,研究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符号學可以相互促進,目前馬克思主義符号學研究有着泛化的傾向,應注意符号使用主體、符号文化系統和方法論等的研究,将其放在更廣闊的社會實踐特别是交際實踐當中進行考察。
南京大學藍江教授梳理了國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階段,認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是在中國話語下進行的,随着中國社會實踐和中國話語的轉變,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視域也應發生變化。現階段中國話語不再跟随于全球話語之後,而是努力地塑造中國話語,因此要在當前現實下重建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體系,以便于研究國外馬克思的内容和發展脈絡,最終豐富發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中山大學郭冰茹教授從當代文學的角度讨論了“中國故事”講述中的話語建設。在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當代文學在内容選擇方面以重新書寫革命曆史來重構關于現代國家的宏大叙事,在形式選擇方面,現代文學傾向于對中國傳統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在題材方面,出現了大量以“非虛構寫作”,實現了跨文體的融合。以上這些從某種角度說明了新時代話語體系的建構應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曆史與現實的對話關系中展開。
第二場大會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資料中心馮琳編輯主持。大會上,BEAT365唯一官网趙凱榮教授談及話術,指出話術是意識形态的典型表達形式;所有的語言都是話術,人類的語言都是有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也是一種話術;話術具有複雜性,受社會關系的影響;話術有不同的算法,算法是一種系統運作的程序,它一但用作話術會産生不确定的結果,算法的話術是重要的技術問題。
北京大學劉軍教授從馬克思主義詩歌文本出發分析了歐洲古典浪漫主義思潮對馬克思思想的影響。他認為,馬克思的詩歌在内容上注重對父親的親情與燕妮的愛情表達,但是在形式上彰顯着浪漫主義的影響。一方面是反諷的語言修辭;另一方面是思想複歸的曆史哲學主題。在馬克思對浪漫主義的借鑒中,展示德國的古典主義複歸的氣質,從價值尺度上提供了一種價值規範。
武漢理工大學郭國祥教授分享了中國共産黨百年形象建設探索的基本經驗,提出堅持從嚴治黨,為黨的形象建設繪就健康底色;堅守人民立場,為黨的形象建設築牢價值支撐;始終與時俱進,為黨的形象提供不竭動力;創新執政體制,為黨的形象建設夯實制度保障;掌握傳媒陣地主動權,為黨的形象建設提供良好載體;開創輝煌偉業,為黨的形象建設提供現實支撐;開發黨的曆史形象,為黨的形象建設提供曆史資源;維護領袖形象,為黨的形象建設樹立“金字招牌”。
華中科技大學董慧教授從作為“總話語”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話語的崛起和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體系三個方面讨論了現代化與中國話語的崛起。中國式的現代化構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話語體系崛起具有理論上的同構性、曆史上的一緻性、實踐上的契合性和價值上的同源性;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體系要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跨越,為人類新文明提供中國方案。
蘇州大學桑明旭教授反駁了在解釋學視域下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恩格斯的誤讀,認為恩格斯在“理解”“解釋”的相關論述中,表達了豐富的解釋學思想。他全面分析了恩格斯關于理解的本質及其對象、理解的條件及其限度、文本的意義及其來源、理解的相對性、絕對性以及正确理解的可能性等問題。表明對恩格斯解釋學思想的理解和闡釋,有助于準确澄清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關系、正确把握“回到馬克思”和“讓馬克思走進當代”的關系,進而系統構建馬克思主義解釋學。
第三場大會報告由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哲社版)吳蘭麗副主編主持。報告中,中南民族大學教授楊金洲教授講述後疫情時代美好生活觀的哲學思考,他将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方式特征概括為敬畏生命、擁抱自然、善待他人、尊重勞動、勇敢行動。與之相應,後疫情時代的美好生活觀從人和自然的關系看是作為主體的人與自然構成一個天人合一的生命共同體;從人與社會的關系看是人作為社會性主體的存在與他人構成社會共同體;從人與勞動的關系看是人和自身構成了肉體和精神活力的生命共同體;從人與曆史的關系看是人作為曆史的主體,通過傳承而構成的文化共同體;從人與世界的關系來看是人類構成命運共同體。
武漢音樂學院胡藝華教授從思政教育的角度出發,認為隐喻藝術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活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本質是理論闡釋和通俗表達的有機結合,既具有大衆性促進理論和生活的連通,也具有通俗性,體現理論和話語的内在統一。通過隐喻,能夠妙語連珠,為思政教育生活化插上翅膀,同時能夠平易近人,為思政教育生活化增添力量。對隐喻的運用,首先必須要貼近現實生活;其次要汲取人民群衆的智慧;最後要堅持通俗表達。
南方醫科大學任映紅教授分析了生命至上在中國話語體系的内涵,指出生命至上诠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追求,是中國共産黨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抗疫表達。這主要表現為把人民群衆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彰顯了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生命的尊嚴,同時還體現為全力維護和保障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生命之上内蘊中華文化的仁愛傳統,生命至上凝聚了全民抗疫的強大合力,生命至上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武漢理工大學孫德忠教授提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礎上,加強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研究。他從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内在要求的民族化和世界化的角度來探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必要性,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百年行動綱領,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中,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化也是尤為重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哲學與世界化的互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第四場大會報告由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哲社版)塗文遷副主編主持。報告中,清華大學夏瑩教授讨論了中國政治哲學話語的構建。她指出,目前中國政治哲學的話語資源主要來自于西方英美體系,通過對政治核心概念的對比來建構中國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夏瑩教授分析了政治哲學與唯物史觀的關系,提出了社會政治哲學的主張,與英美當前的以倫理學為主體的政治哲學相區分,強調将政治哲學的概念放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加以考察,而不是将正義原則進行抽象的在自我理性原則上的主觀演繹。
華中科技大學王曉升教授則對概念拜物教問題進行了深刻分析和批判。他認為,如果将“自由”“民主”等概念僅僅當作固定的定義的話,對這些的概念的抽象追求就很容易形成概念拜物教。要用感性的經驗體驗來消解概念所帶來的一種固定化的趨勢,通過感性的具體的體驗,才能在政治生活中或是社會情境中切實的感受到“自由”、“民主”、“權力”等這種抽象概念。
雲南大學廖聖清教授讨論中國新聞傳播話語理論體系的建構,指出建構中國特色國家發展的傳播理論體系的可能性在于中國發展取得的成就、普遍應用的媒介技術和傳播學理論發展的積累。中國的新發展成就和新發展理念開始被國外所理解,再加上傳媒技術的發展,對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産生深刻影響,能夠将中國話語傳播到世界從而形成中國話語;新聞傳播學科在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了有效的理論研究和方法指導,為新聞話語理論體系的建構提供支撐。
南昌大學劉友紅教授提出了生命正義哲學的思想,指出新冠疫情不僅凸顯了哲學反思思維對日常生活中的狹隘經驗主義、文化無意識開展批評的重要意義,而且為未來哲學構建提供了一條核心線索即生命正義哲學的指引。他認為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生命正義的前提和基礎,未來的哲學是以生命正義為根本理念和首要價值的哲學。
第五場大會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薛剛編輯主持。報告中,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潘甯教授指出,馬克思對待傳統的文化資源既不是抱着全盤否定的态度,也不是抱着全盤容納的心态,而是以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對待和處理,這就啟示我們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時,要在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處理好傳統和發展的關系,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曆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本屆論壇的閉幕式由BEAT365唯一官网吳昕炜副教授主持。大會閉幕式上,武漢理工大學鄧喜道教授、中南大學劉臨達老師與中國人民大學陳世珍副教授分别彙報了各小組讨論情況。趙士發教授對大會作全面總結。趙士發教授認為在本屆馬克思主義符号學跨學科論壇中,各位專家學者真正從跨學科多角度提出了極富啟發性的觀點,并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符号學和當代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範式,以中國現代性構建和中國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為内容與核心加以展開。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