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華南師範大學溫忠麟教授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4-26

本網訊(通訊員喬巾惠)2021年4月22至4月23日,心理學系文化與健康研究青年團隊于振華樓B201心理學實驗室計算機教室順利舉辦了結構方程模型與心理學高級統計技術工作坊。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溫忠麟接受邀請,就心理測量與潛變量分析、潛在類别分析、潛變量交互作用、交叉滞後結構的追蹤模型、調查數據的前期處理等心理學領域的前沿統計技術進行了系列講座。BEAT365唯一官网(心理系、健康學院、教育研究院)、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院系單位的10餘名教師和60餘名學生參加此次工作坊。

4月22日上午,溫教授詳細介紹了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同質性和合成信度分析等重要心理測量技術的數學原理及其Mplus軟件的實現。以此為基礎,4月22日下午,溫教授重點介紹了結構方程模型多組比較分析的基本原理和MPLUS軟件的操作流程。多組比較分析在跨文化心理學、老年心理學、性别研究中有着非常廣泛的使用。此外,溫教授還基于雙因子模型的視角闡述了如何報告和解釋多維測驗分數,并詳細介紹了如何利用雙因子模型進行反向題目表述效應檢驗。反向題目的設置在心理學量表研究中較為常見,但學生在使用反向題目的過程中極易出現偏差,因此這一方法的學習對心理學量表類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義。

4月23日上午,溫教授介紹了潛在類别分析原理、Mplus程序和結果解讀,以及追蹤研究中潛在類别的轉變分析。心理學領域經常會碰到無法直接測量的所謂潛變量,當潛變量是類别變量,測量模型不是通常的因子模型,而要用到潛在類别模型,潛在類别模型在心理學量表的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價值。4月23日下午,溫教授詳細介紹了基于交叉滞後結構的追蹤模型和問卷數據建模之前的工作。溫教授介紹到追蹤研究在心理學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視,交叉滞後面闆模型(CLPM)在一定限制條件下可轉換為其他形式的模型,常用的包括随機截距交叉滞後面闆模型(RI-CLPM)、結構化殘差潛在曲線模型(LCM-SR)和潛在變化分數模型(LCS)。在健康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研究中尤其需要注重追蹤研究的分析和模型的選擇。而後溫教授講述了數據建模前的工作,例如如何處理缺失值等,能夠幫助研究者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原始數據,從而進行更加精确的數據分析。

溫教授的系列講座深入淺出,内容專業,語言幽默,不僅幫助參會者開拓了數據分析思路,也有利于大家日後開展高質量研究,提升個人和學系研究實力。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