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湯明潔老師來我院舉辦“福柯與現代文明批判” 系列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4-28
本網訊(通訊員劉旭)2021年4月22-24日,應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的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湯明潔老師來beat365体育官网舉辦“福柯與現代文明批判”三場系列講座,據悉該講座是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青年學人系列講座”的活動之一。
第一場講座的主題是“麻風、鼠疫與天花——權力技術中的鄙民主體性”,本場講座由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主持,中國哲學教研室、心理學教研室多位老師與學生參加了本場講座。湯老師第一場講座用醫學史上麻風、鼠疫、天花三種大流行病的控制手段來解釋福柯的權力技術分析,即法律機制以麻風的控制手段驅逐和排斥為特征,規訓機制以鼠疫的控制手段分隔和監視為特征,安全機制以天花的控制手段自身免疫和預防為特征。在這三種權力機制中都存在有關鄙民(plèbe)的主體性構造,湯老師認為,鄙民可分為無産階級化的底層和非無産階級化的底層,後者又分為邊緣人和工具人,鄙民不同于國家意識形态構造的人民,尤其是邊緣人具有應具體事件而生的反抗性,多變不可招安。湯老師在講座最後談到,福柯哲學并不提供問題的答案,恰恰相反,他反對任何标準答案,而是批判性的思考。
第二場講座的主題是“《詞與物》前傳——《雷蒙·魯塞爾》的語言與認知批判”,本場講座由中國哲學教研室廖璨璨副教授主持,中國哲學教研室、心理學教研室多位老師與學生參加了本場講座。湯老師本場講座以自己近期正在翻譯的福柯《雷蒙·魯塞爾》為講座主題。湯老師認為,《詞與物》(1966)通過比照16世紀、17-18世紀以及19世紀以來的認知型:“相共(ressemblance)”“表征(représentation)”和“意指(signification)”,呈現出現代知識構型中同一性語言用法所包含的相對于“客觀”現實的根本退出。而這一點,在福柯《雷蒙·魯塞爾》(1963)中,就已經從對魯塞爾極端語言遊戲的分析中展現出來了。魯塞爾詩意生産的“手法(procédé)”直接介入語詞能指材料,并在所指秩序中先于并支配語詞的虛構布局,通過自我加強,這種手法表明沒有作為初級語言之鏡像真相的二級語言,語言的真相已經由語言完全把握在其本身之中,也就是把握在其無限的増衍之中。這就是福柯所謂“語言的存在論縫隙”:“一個誕生重複的昏暗機器,并由此挖出一個吞沒存在的空無,在那裡,語詞加速追逐事物,而語言則朝着這中心的缺席無限坍塌。”
第三場講座的主題是“我思的懷疑灰度與肉體的供認剝奪”,本場講座由中國哲學教研室劉沁老師主持。湯老師本場講座以福柯在《瘋狂史》(1961)中将“笛卡爾時刻”定義為構成古典時期開端的一系列事件開篇,重新思考笛卡爾的著名論斷“但是,什麼?那是些瘋子”。而即使抛開被認為是外部考量的社會曆史事件,從《指導心靈的原則》(1628)、《談談方法》(1637)、《第一哲學沉思集》(1641)到《哲學原理》(1644),笛卡爾的懷疑方法都有着較大的灰度變化。如果再考慮笛卡爾本人也承認他“每天隻有幾小時”用于科學思考,“每年隻有幾小時”用于形而上學思考,我們就會發現,“笛卡爾時刻”實際上是從epimeleia heautou(關照自身)轉變到gnôthi seauton(認識你自己)的“柏拉圖時刻”的一個現代重現,其中呈現了同一個問題:使主體進入真理的條件還能夠拯救主體嗎?基督教的苦行和忏悔制度就是這個問題的一個強大注腳和證僞。
湯明潔老師的三場系列講座從福柯的視角對現代文明展開了深入的反思與批判,且對權力、語言、主體這三個與現代性緊密相關的概念進行了别開生面的剖析與解讀,引起了BEAT365唯一官网師生的熱烈反響和共鳴。
(圖片:劉旭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