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賢能政治及其批評者”——我院第一屆比較政治哲學工作坊順利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4-28

本網訊(通訊員李忠澤)2021年4月24日,beat365体育官网第一屆比較政治哲學工作坊如期舉行。本次工作坊的主題是“賢能政治及其批評者”。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複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BEAT365唯一官网等多個高校的學者參加了此次工作坊。

上午九點鐘左右,工作坊正式開始。工作坊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勇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李佃來教授緻歡迎詞。李佃來院長對來自各個高校的老師表示歡迎,并對beat365体育官网的政治哲學、比較哲學的師資力量進行了介紹,指出政治哲學和比較哲學已有成為顯學的趨勢。

接着,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惠春壽老師進行了本次工作坊的第一場報告。惠老師的報告題目是“反對‘反對政治平等’”。

惠春壽老師指出:白彤東教授試圖在現代民主制的基本框架下,提出一套與之相容、并能更好地克服其存在的各種問題的儒家賢能政治。然而,白彤東教授似乎無法協調好民主制度和儒家的賢能政治。在惠春壽老師看來,政治平等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這種平等與個人的道德水平無關。進而,白彤東教授的觀點要麼是非民主的,要麼無法稱得上是一種區别于自由民主制度的賢能政治。此外,惠春壽老師認為,白彤東教授隻是在形式上借鑒了羅爾斯,實質上卻滑向了宗派主義。也就是說,白彤東老師并沒有真正告訴我們,為什麼賢能政治也能得到其它宗教、哲學學說的支持。

第二位進行報告的老師是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廖曉炜老師。廖老師的報告主題是“儒學與民主政治”。

廖老師從當代新儒家的角度對民主政治和賢能政治進行了評論。新儒家的代表牟宗三對政道與治道進行了區分:政道是第一義的,治道是第二義的;古典儒家對政治權力始終無法給出真正合理化的解釋,傳統儒家往往都是“以治道之極來濟政道之窮”。而白彤東教授的觀點似乎并未避免傳統儒家的這個問題。同時,廖老師認為,人們并非會對賢能制度構想感到陌生。因為現實中一些事情就是民主決策的;并且,這些制度構想并非一定來自于儒家思想,例如墨家和法家也能找到重視賢能的觀點。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儒家的最核心的、區分于其他學說的觀點究竟是什麼?最後,廖老師指出,白彤東教授認為民主政治的問題在于一人一票,但是民主政治本身産生的問題似乎與是否一人一票、是否是賢能政治關系不大。

接着,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葉金州老師進行了題為“非平等性的政治證成”的報告。

在報告之前,葉老師對自己的報告進行了澄清:自己的報告并非是為了批評,而是推進自己的研究;同時,自己讨論的重點是政治哲學框架,而不是具體的治理方略。

葉老師的報告的主題是:儒家賢能政治中政治不平等的證成是否具有合理性。根據恩佐·羅西(Enzo Rossi)的觀點,政治證成主要有兩種思路:意願主義或後果主義,理想主義或現實主義。而儒家的論證方式不是意願主義,而是強調善治、結果的後果主義。而儒家在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直覺之間似乎有些搖擺:一方面儒家會承認現實中民衆的能力不夠,而另一方面儒家似乎對理想的賢能寄托太多希望。僅從儒家忽視意願主義這一點來看,儒家也是有問題的:如今公民的意願似乎是政權合法性的基礎,儒家似乎無法解釋這一點;同時,效率和秩序并非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由、尊嚴等内在價值,而這些儒家賢能政治關注極少。 因此,盡管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可以得到證成,但是政治上等級的劃分似乎還是難以得到證成的。

來自南京大學的陳肖生老師做了第四場報告。陳老師的報告題目是:“從現實能力不平等到政治不平等的論證: 自由主義和儒家各從中可學到什麼?”。

陳老師總結了貝淡甯、汪沛和白彤東老師著作的三個特點:承認現代性、實踐性的取向、具有普遍性的,接着陳老師對書中的觀點做了兩個評論。第一個評論是:陳老師認為,儒家不需要、也不應該否定道德能力的不平等,這是因為宣稱道德能力是不平等似乎預示着公民與公民之間缺乏平等的讨論平台,而這是難以接受的。并且,道德能力的差距在政治上是否是重要的,也是有待商榷的。這是因為不同的政治安排對現實中道德能力的不平等都有所處理。如果儒家宣稱是因為道德能力影響政治制度選擇的話,那麼儒家需要提供新的标準來論證這一點。

第二個評論有關于儒家對于政治合法性的看法。儒家認為,政治制度的選擇隻是工具性的,而這不會一定導緻賢能政治、反對政治平等。一定會導緻的是對非工具性論證的反對。那麼,儒家面臨的挑戰可能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關于政治合法性标準,即利益與價值是不同的。現代社會強調道德地位平等、政治關系平等,而否定這些觀念的賢能政治似乎是很難向現代轉化的;第二個方面關注儒家賢能政治的績效如何:如果從績效出發,那麼為什麼儒家的賢能政治就會比民主政治做得更好?似乎試圖說明儒家比民主政治更好也是不容易的。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王立老師進行了題為“賢能政治的限度”報告。

王老師指出,在面臨應該如何制度選擇這個問題上,民主制度的思路是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而不是實現最好的情況,這可能是民主制度和賢能政治的根本不同;而賢能政治的理想在西方并不是沒有存在過,例如理想國中對政治安排的構想;如果宣稱我們可以對選舉不加以限制,那麼這似乎會帶來更壞的後果,而任期制本身不是一個理由:例如德國默克爾在任14年,但德國并沒有因此變得很壞;如果說賢能政治強調的是治理效果,那麼,假設賢能政治治理的最終結果是不好的,那麼賢能政治是無法承受這一後果的。但是,民主政治卻能承受治理不佳的後果。同時,在考慮現實關切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強調的其實還是民主、個人權利等概念。

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陳江進老師進行了第六場報告。

陳老師此次報告的思路是從儒家混合政體的内在不融貫性展開批評。陳老師總結了白彤東教授反對實行一人一票的兩個最重要理由:民衆的非理性與統治規模太大。首先,陳老師認為,基于民衆的非理性反對一人一票能夠成立前提是:永遠有一部分人,或大部分人是非理性的。然而,白教授一直在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這似乎意味着人是可以改變的,進而不必然是非理性的。一個可能的思路是認為作為個體的人雖然可改變,但在集體的意義上,人不可能同時發生改變,因此總有一部分人是非理性的,但白教授對此并未展開研究。其次,陳老師通過對理性與非理性、規模大與規模小的四種組合模式揭示出統治規模很難作為一個獨立要素發揮作用,據此表明白教授對于規模大小會影響是否應該實行一人一票的論證也是失敗的。最後,陳老師通過設計隻存在兩個人的極簡模型嘗試論證白教授對基層民主的辯護也難以成立。白教授的困難在于,他應該為理性劃定一個範圍,如果他對理性的理解過于狹窄,他便不能相信基層也可以實行民主;如果他對理性的理解過于寬泛,他便難以回應為什麼不能在更大範圍裡實行一人一票。

來自beat365体育官网的李勇老師做了上午的最後一場報告。李老師的報告主題是“政治不平等的兩種論證”。

首先,李老師比較了貝淡甯、汪沛和白彤東對于政治體制的不同理解和側重點。例如,盡管雙方關注的都是儒家的政治哲學,但貝老師認為儒家政治模式是非普世的,而白老師提出的儒家混合政體是普世的;接着,李老師梳理了對于政治平等的非工具主義論證和工具主義論證,并指出如果想要論證政治不平等,那麼自然也會有非工具主義和工具主義兩種路徑。具體來說,非工具主義論證之一是政治平等不能實現政治共同體的目标,如國富民強等等;而非工具主義論證則有政治權利需要資格和準入等等。然而,如果我們宣稱基本福祉包含政治權利,那麼論證政治不平等的工具主義的論證就會面臨挑戰;如果我們區分專家和老闆,即專家并沒有權利決定普通人如何行動,那麼賢者也沒有權利決定普通人如何行動。另外,如果宣稱政治平等的政治共同體本身不是工具性的,那麼工具主義論證似乎也很難具有說服力。

下午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方旭東老師做了題為“從民意觀看白彤東與Mencian的差異”的第一場報告。

首先,方旭東老師解釋,之所以要讨論白彤東與孟子民意觀的差異,是因為白彤東表面上顯得像是一個Mencian。接着,方老師分析了“民意觀”的涵義。他指出,雖然孟子把“民”也劃分為不同的部分(諸如:勞力者與勞心者,凡民與豪傑,民與親),但在讨論“民”或“人”以及由此而來的“人心”或“民意”時,是把“民”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亦即全體人民。在孟子那裡,“民意”就是“人心”。相比之下,白彤東所理解的“民”要窄一些,主要是指相對于賢能者或君子的庶民或小人。這是白彤東與孟子在“民意觀”出發點上的差異。“民意觀”内在地包含三個層面的問題:民意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民意是否可知?如果既存在又可知,歸根結底,民意是否值得認真對待?方老師認為,白彤東和孟子對這三個問題做了不同的回答,前者否定,後者肯定。白彤東認為,民意是不穩定、不統一的;民意是模糊的、不透明的;民意是不值得認真對待的。白彤東的這種民意觀,在很大程度上跟他理解的所謂“第六事實”有關,即人民是非理性的、自私的。另一方面,孟子認為:民意是存在的;民意是可知的;民意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孟子還為民意的可知性提供了一個論證,即“心有所同然”。總之,白彤東與孟子在民意觀上存在着根本的差異。可以說,白彤東并不是像他表面所顯示的那樣,是一個Mencian,對人性幽暗的理解,白彤東更接近法家,而非儒家。也許,對他準确的刻畫應該是:他是一個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

接着,來自廈門大學的謝曉東老師做了題為“厚與薄之間:對賢能政治的至善主義的批判性考察”的報告。

謝曉東老師指出,白彤東老師主張通過“天下模式”消解公私區分,進而主張國家有權利促進某些價值的至善主義。謝老師的問題是:白老師的儒家觀念所支持的美德要比民主體制支持的美德“厚”一些,但是這種主張又是否能“薄”得能與自由主義相容呢?謝老師認為,白彤東老師需要證明:自由主義的中立性不是自由主義的核心。否則白老師支持的政治制度無法與自由主義相容。然而,白老師卻沒有做過相關的工作,也就是說白老師并未提供一個區分“薄”與“厚”的标準。同時,謝老師認為,僅僅從“人是不完美的”試圖證明國家可以壓制或主張某些價值的論證,是注定失敗的。

來自中山大學(廣州)的朱佳峰老師做了題為“儒家與人的觀念”的報告。

朱老師主要對白彤東教授提出了四點質疑:第一,白教授似乎僅對“現代性”提供一個社會學的解釋,而白教授的現代觀和西方視野中的“自由平等人”的對現代性的理解是沖突的;第二,白教授設想的論辯對手是這樣的自由主義,這種自由主義将人理解為極端自私的。而這種缺乏文本支持的策略難以讓人滿意;第三,政治平等并非等同于“一人一票”,因此反對“一人一票”并不會得出反對政治平等的結論;第四,在比較兩種學說時,我們應該将兩個理論相對比,兩種理論的實踐相對比,而不是用一個理論比較另一個理論的不完美的實踐。

最後,來自中山大學(珠海)的陳建洪老師做了題為“賢能政治與差序格局”的報告。

陳老師讨論了費孝通對中國和西方社會結構的理解。費孝通認為,西方的社會結構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中國的社會結構則是“同心圓波紋結構”。費孝通認為,中國文化中體現了一種差序格局。而貝淡甯和汪沛老師提出的賢能政治與差序格局有兩個不同:第一,賢能政治明确提出五重差序:親昵關系、公民關系、國際關系、人與動物關系、人機關系,并為這些差序的合理性并為其辯護;第二,賢能政治将中國社會分為三個層次,基層民主、中層實驗、高層尚賢。同時,陳老師對賢能政治提出了一些問題,例如陳老師認為貝老師和汪老師并不一定需要将讨論範圍東亞、賢能政治仍然需要對儒家傳統的家國天下的理論進行說明等等。

工作坊的第二階段,來自山東大學的貝淡甯老師和來自複旦大學的汪沛老師對Just Hierarchy一書以及相關的批評進行了說明和回應。

貝老師指出,Just Hierarchy一書的基本觀點是:大規模的社會運轉需要等級制的存在。在這本書中并不需要讨論哪些等級制是不合理的(例如種族主義),因為相關的讨論已經有很多。在這本書中,貝老師和汪老師試圖說明的是哪些等級制是合理的。接着,貝老師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說明:雖然在書中讨論的多是儒家思想,但這不意味着隻會使用儒家的資源;并且,自己并非是反對民主,而是反對一人一票,因為治理國家需要考慮長期的問題。接着,貝老師對書的名字進行了讨論:Just Hierarchy中的Just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正義的”,另一個是“僅僅,不過”,但在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似乎面臨一些困難,目前考慮陳建洪老師的建議翻譯成“正序社會”或是其他的翻譯。

汪老師指出, Just Hierarchy一書并不是在為等級這個抽象的理念辯護,而是在某些具體的社會關系中,對于特定價值的區分與排序,需要并且可以有一個倫理上的證成,這種證成需要考慮到的有社會關系、文化背景以及一定的科學事實。其次,Just Hierarchy一書依次讨論了家庭中的等級、公民間的等級、國際關系中的等級、人與動物的等級以及人與智能機器的等級。這種讨論的次序事實上符合儒家推己及人的倫理實踐的常識,而這本書本身又是受到共同體主義影響的作品,其中有很多公理式的前提,例如家庭的和睦本身就具有不證自明的價值(第一章),以及無人駕駛汽車的編程需要考慮到相應的社區與城市的精神(第五章)。同時,Just Hierarchy一書體現了一種“進步的保守主義”,意味着要尊重現代社會的進步特征,例如反對殺害無辜的人、迫害、虐待、性别歧視、種族歧視;而保守(conserve)則意味着要保存(conserve)更多本來文化中的精華。從傳統之中推陳出新,檢讨傳統觀念中的僵化之處,同時也批判流行觀念中的教條部分。既肯定傳統中的精華,也肯定時代精神的指引方向。每一種傳統都在新的時代下值得擁有相應的進步,每一個社會都應當有獨立于其他社會判斷标準的自由發展的空間。

最後,貝老師與汪老師對一些問題進行了回應。首先是關于賢能政治與民主的關系,賢能政治需要一些民主實踐加以豐富,這些民主實踐可以是抽簽、輪值、基層選舉、協商民主。其次,賢能政治所指向的毋甯是最高層領導人,因為他們所要負責的群體人數衆多,而當代社會氣候變化、大流行病、人工智能等危機層出不窮,高素質的領導人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至關重要。最後,針對陳建洪老師有關第三章的問題,“天下”體系未必優越于其他的國際政治理論,但是對于多極世界這一事實來說,中國的“天下”局限于東北亞是相對現實的一種考量,如果“天下”要有更普遍的理論舞台,則需要中國的文化本身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力。

接着,複旦大學教授、《反對政治平等》的作者白彤東老師對《反對政治平等》一書的背景進行了介紹,對一些批評進行了回應。

白老師認為,自由與民主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不同的概念。現在自由民主體系的問題,來自于起民主部分,而自由部分基本上是好的。但現在很多西方政治理論家和政客還是強調加強平等與民主來解決自由民主體系的問題,但白老師認為應當限制民主以捍衛自由。白老師指出,自己所反對的,僅僅是政治平等的某種特殊理解:即認為政治平等就是政權的合法性最終隻能建立在一人一票的基礎上。白老師提出的解決,是民意與賢能結合的儒家混合政體(Confucian Hybrid Regime)。在國家認同與國際關系上,白老師提出了儒家的新天下體系,試圖避免民族國家産生的問題,也試圖建立起一個真正有效的國際等級秩序。

接下來,白老師回應了會議上提出的一些批評。對于現代性是一種對傳統的反叛的觀點,白老師認為先秦時期也處于更新的、對之前模式的反叛的階段;儒家講的潛能平等和現實中的政治決策能力不平等并不沖突。白老師明确承認,先秦墨家、法家在賢能政治上其實比儒家更徹底。白老師不認為将國家的目标定為追求社會穩定、國富民強是太過狹隘的,政治所能解決的往往是底線的、共同的問題。儒家混合政體強調了民意的重要性,而隻是反對隻依賴于一人一票。實際上,連政治平等主義者羅爾斯在《萬民法》中都沒有将一人一票列為基本人權。白老師同意謝曉東老師對厚和薄的中道需要論證的觀點,但指出這不是他的書的重點,并且他明确指出了,在這個問題上,有學者給出了很好的處理。關于朱佳峰老師的批評,白老師認為:自己隻是反對流行的民主觀點,這種批評與自由主義無關;并且,自己對民主制度的批評都是在規範層面和結構層面上展開的,而不是拿理想的儒家制度來批評現實中民主的問題。

在報告過後,各位老師和同學進行了讨論和互動。最後,本次工作坊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期待下一次比較政治哲學工作坊的召開。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