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王路教授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5-16

本網訊(通訊員田昶奇)2021年5月14日下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暨鄭州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首席特聘教授王路教授在我院作了主題為《“是”與“真”:兩種哲學的途徑》的講座。本次講座由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主持,外國哲學教研室朱志方教授、曾曉平教授、王詠詩副研究員,美學教研室賀念副研究員,邏輯學教研室杜珊珊副教授等校内師生50餘人參與了本次講座。

王路教授首先從他觀察到的兩個事實出發,展開本次講座的主題。第一個事實是傳統哲學的核心概念是being,分析哲學的核心概念是truth,這種核心概念的轉軌體現在弗雷格用truth為邏輯指引方向。第二個事實是亞裡士多德是邏輯的創始人與形而上學的奠基人,弗雷格是現代邏輯的創始人與分析哲學(語言哲學)的奠基人,這體現了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的聯系。王路教授指出,要理解這兩個事實背後的“所以然”,需要把對being的理解從漢語的“存在”轉變為“是”,把對truth的理解從漢語的“真理”轉變為“真”。王路教授解釋說,這種理解的轉變涉及到如何理解西方哲學,而且需要貫徹始終,即對于任何哲學家,無論是古希臘哲學家還是當代哲學家,都需要把being理解為“是”,把truth理解為“真”。

王路教授以亞裡士多德與弗雷格的邏輯學為例,說明把being理解為“是”、把truth理解為“真”的根據所在。亞裡士多德邏輯學的基本句式是“S是P”,其中S涉及“所有”和“有些”兩類量詞,P涉及“是”與“不是”兩類判斷,因而就有了四類基本命題:“所有S是P”,“所有S不是P”,“有些S是P”,“有些S不是P”。其中S是判斷的主詞,也是對象、被談論的事物、個體;P是判斷的謂詞,也是謂述、對事物的表述、範疇;“是”是肯定,也是判斷、命題、認識與真;量詞則涉及到普遍、特殊、一般、整體、部分等概念。據此,亞裡士多德就構建起以being為核心的邏輯學系統。然而,亞裡士多德對truth的重視不足,直到弗雷格的現代邏輯,truth為邏輯指引了方向。弗雷格的邏輯系統有兩個基本要素:用斷定符号所表達的關于真的斷定,和用Fa表達的函數結構。在分析哲學的視角看來,函數結構形成了謂詞Fx,基本句法Fa,以及基本語義(真或假)。相對于傳統邏輯學,弗雷格的邏輯學的優勢在于表達豐富與語義清晰。講解完亞裡士多德和弗雷格的邏輯學後,王路教授總結說,不同的邏輯導緻了不同的哲學形态,以being為核心的亞裡士多德邏輯塑造了傳統哲學,以truth為核心的弗雷格邏輯則塑造了分析哲學。

王路教授接下來向在場的師生展示亞裡士多德和弗雷格的邏輯如何應用于相應的哲學。亞裡士多德“四謂詞”(Predicables)理論所處理的問題就是謂詞與主詞能否換位,以及謂詞能否表示主詞的本質。如果謂詞能與主詞換位,且表示主詞的本質,那就是謂詞與主詞是定義關系(例如“人是理性動物”);如果謂詞能與主詞換位,但不表示主詞的本質,那麼就謂詞就是主詞的固有屬性(例如“人是會語法的動物”);如果謂詞不能與主詞換位,但表示主詞的本質,那麼謂詞就是主詞的屬(例如“人是動物”);如果謂詞不能與主詞換位,且不表示主詞的本質,那麼謂詞就是主詞的偶性(例如“人是白的”)。除了研究being的四謂詞理論外,還有研究being as being的科學,而亞裡士多德将之稱為實體。亞裡士多德對實體有四種解釋:是其所是(本質),普遍,屬,基質。這表明亞裡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離不開他的邏輯學。後世哲學家的形而上學也與以being為核心的邏輯學密切相關,例如康德關于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論述就以謂詞和主詞的關系為基礎,他的範疇表也是根據判斷表得來;海德格爾論述Sein的普遍、不可定義和自明的特征時,也以“S是P”的句式為例。

當代分析哲學以truth為概念來讨論問題的形态,也離不開弗雷格的邏輯學。達米特的意義理論由三部分構成:關于涵義的理論(theory of sense),關于所指的理論(theory of reference)和關于力量的理論(theory of force),這三部分離不開弗雷格所建立的函數結構與對真的斷定。戴維森更是坦承“研究形而上學的一種方法便是研究我們語言的一般結構”,并用“X是真的,當且僅當,P”來外延替換“X means P”。王路教授還介紹了自己的“句子圖式”理論,該理論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語言或句法,涉及的是句子;第二層是涵義,涉及的是思想,第三層是意謂或語義,涉及的是真值。王路教授總結說,羅素在《我們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中的斷言“邏輯是哲學的本質”也能反過來說,“哲學是邏輯的本質”,以being為核心和以truth為核心的兩種邏輯塑造了兩種哲學。

在互動環節中,現場師生與王路教授開展了熱烈的讨論。朱志方教授對王路教授講授的一些内容做了解釋性說明。蘇德超教授則提出,可以用把賓語動詞化的方式解釋“S是P”命題,例如可以把“the sky is blue”理解為“天在藍着”。王路教授對此的回應是區分理解與解釋,在對相關文本進行诠釋時,可以用動詞化的方式來诠釋to be,但就理解西方哲學而言,需要把be理解為“是”。賀念副研究員提出,海德格爾認為“S是P”有兩種形式,一種是“S是P”,另一種則是“S是”(後者體現在本體論證明中),因此be或sein有不同的用法。王路教授回應說,在古希臘,being不存在不同的用法,直到近代人有了“存在”概念後,才産生了相關問題,并區分了being的不完整用法和完整用法;也就是說,exist是在讨論to be的過程中生長出來的。

最後,蘇德超教授代表beat365体育官网師生對王路教授這場深刻而精彩的講座表示了感謝。同學們表示,此次講座收獲頗豐。

(攝影:鄭博元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