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山大學梅謙立教授應邀來我校進行“晚明清初中西哲學彙通的三種嘗試”系列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5-18

 本網訊:(通訊員Elliot O’Donnell)2021年5月12日至14日,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特邀法國著名漢學家、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梅謙立(Thierry Meynard)來我校進行“晚明清初中西哲學彙通的三種嘗試”主題系列講座。

圖:梅謙立教授主題系列講座現場

在邂逅階段,西方傳教士不得不從自己的思想體系去理解中國哲學。因此,他們将中國哲學的某些學派比為西方哲學的某種學派,并據此對其進行分析。利瑪窦率先用經院哲學的視角理解先秦儒學,肯定中國古賢人具有上帝、靈魂、鬼神的概念。不過,利瑪窦去世不久,龍華民對此表達不滿,他認為以宋明儒學為代表的整個儒學類似于前蘇格拉底自然哲學,因此從天主教立場出發必須予以排斥。在康熙年間,衛方濟試圖推翻龍華民對宋明理學的排斥,從經院哲學的視角去肯定太極、理和氣的概念。通過這三種嘗試,梅謙立教授認為,我們可以再反思中西哲學比較的重要概念,如本質、物質、精神等。

梅謙立教授以“中西哲學彙通的基本問題”為系列講座提綱挈領式的導言。這些問題包括:哲學如何被當作中西思想交流的橋梁?我們應該從哲學範疇進行比較研究,還是立足于學派間?如果是後者,我們是否可以在西方的思想傳統裡找到一個合适的學派去進行比較,并理解中國?進一步的,究竟是誰有資格說西方的某一學派最适合我們去理解中國?這些跨文化難題在這三位傳教士之間産生了思想分歧,梅謙立教授以三場講座的方式,向我們系統闡釋了三種嘗試的不同特點及其價值。

第一場講座于2021年5月12日下午在beat365体育官网B107會議室進行,題為“利瑪窦:經院哲學與先秦哲學”,由beat365体育官网儲昭華教授擔任講座主持人。

圖:第一場講座主持人儲昭華教授

梅謙立教授認為,利瑪窦對中西彙通的嘗試是中西哲學交流史的初步階段。利瑪窦在經院哲學的理性主義基礎上肯定了古儒的哲學價值,其上帝論(賦予位格、理智、意志、精神性的超越性)、倫理學(克性、仁愛)、政治學(君主制度)思想與基督教哲學有着相似的觀念。在儒釋道之外,古儒一神教被利瑪窦和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幾位士大夫視為第四教,這恰好符合中國當時的“實學”和“敬天”思潮。然而,利瑪窦吸收的文藝複興精神使他具有回到古代文本的傾向,甚至認為與宋儒的四書五經解讀相比,自己更有資格去诠釋這些古代文本的内涵,在梅教授看來,利瑪窦的做法實在是有些大膽。

圖:梅謙立教授第一場講座中

圖:第一場講座現場讨論環節

第二場講座于2021年5月13日下午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會議室進行,題為“龍華民:前蘇格拉底自然哲學與宋明理學”,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擔任講座主持人。

圖:第二場講座主持人吳根友教授

與利瑪窦不同,龍華民認為中國哲學具備連續性和一緻性,傳教士不能低估或否認經典古書的評注傳統,更不能忽略士大夫在特定曆史時期所重視的思想。這樣一來,龍華民與前輩利瑪窦的想法産生了分歧,這也使前者成為了第一位研究宋明理學的西方人。龍華民的做法代表着中西哲學彙通的第二種嘗試,他原本是以亞裡士多德與經院哲學的物質-精神框架去理解宋明理學,後來卻發現用前蘇格拉底的一元論來介紹和解釋中國思想可能更合适。梅謙立教授認為龍華民對宋明理學的梳理和闡述不夠全面,尤其是關于“理”、“太極”,和“氣”的超越性維度。這種缺乏全面性的梳理,加上龍華民對古儒持有的負面評價,巴黎大學和梵蒂岡開始否定古儒與中國禮儀,最終澆滅了在歐洲風靡了一整個世紀的中國熱。

圖:梅謙立教授第二場講座中

圖:第二場講座現場讨論環節

第三場講座題為“衛方濟:經院哲學與宋明理學”, 于2021年5月14日下午在BEAT365唯一官网媒體發展研究中心進行。本場講座系《晚明清初中西哲學彙通的三種嘗試》主題講座的最後一場,由中心研究員肖勁草老師擔任講座主持人。

圖:梅謙立教授和單波教授在媒體發展研究中心

圖:第三場講座主持人肖勁草老師

1704年11月,梵蒂岡秘密決定禁止中國禮儀,衛方濟試圖為中國禮儀辯護,但教宗最終正式公布禁令。雖然如此,衛方濟還是于1711年出版了由他編輯的《中華帝國六經》及《中國哲學》,并可能在西方曆史上第一次提出“中國哲學”這個概念。衛方濟在《中國哲學》中總結了四書五經、宋元明清儒評注以及當時在華傳教士、中國基督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康熙皇帝等關于“上帝”“天”的理解。梅謙立教授總結,中西哲學的彙通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要通過不斷地對話、翻譯、分析研究、讨論來展開,對西方研究者來說,是一個逐漸從自身的視角向中國視角轉換,将自己問題放下,進入中國思想的内部問題的過程。肖勁草老師最後總結:講座對來華傳教士群體以經院哲學為參照,發展出對中國哲學(尤其是宋明理學)的多元理解方式,展現了他們通過比較和诠釋所作的交流努力,梅教授給在場師生帶來許多難得一見的資料,并在此基礎上清晰梳理了一種文化交流的思想脈絡。

圖:梅謙立教授第三場講座中

圖:第三場講座現場讨論環節

通過以上三場講座,梅謙立教授以一位西方漢學家的視角向我們全面呈現了有關中西哲學交流史的一些重要思考,對我們理解中西哲學彙通、交流與對話中存在的問題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回到中西哲學彙通的基本問題,傳教士們以西方哲學為參照解讀中國哲學的方法是多樣的,有的從理性主義出發,有的從神秘主義出發,有的具有比較視角,有的具有曆史維度。梅謙立教授看到了這其中湧現出來的兩種不同的理解:其一,接納對方,互相豐富,在交流與衝突當中,重新認識自己,改變對方;其二,否定對方,對自己的重新解釋和定義。

嘉賓介紹:梅謙立(Thierry Meynard),法國漢學家,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學東漸文獻館館長,廣州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主要研究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學、當代新儒家。2003年獲得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學位,論文《梁漱溟的宗教觀》。著作有《從邂逅到認識:孔子與亞裡士多德相遇在明清》(2019年)、《耶稣會對孔子的閱讀》(英文版,2015年)、《中國哲學孔子》(英文版,2010年)。編著有《修身西學今注》(2019年)、《聖朝佐闢校注》(2018年)、《童幼教育今注》(2017年)、《天主實義今注》(2014年)。譯有萊布尼茨《中國近事》(2005年)。主編《中國哲學家孔夫子》(2021年)。

(圖片提供:Elliot O’Donnell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