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長聘副教授瞿旭彤應邀來我校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5-18

 本網訊(通訊員 王偉平)2021年5月15日下午2點至5點,我院舉辦的“名家講座”第40講在BEAT365唯一官网萬林藝術博物館三樓順利舉行。此次講座特邀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長聘副教授瞿旭彤作“從巴特的宗教批評看巴特對康德的繼承、批判與發展”主題報告,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李宜老師主持。湖南大學鄭佳露老師、湖北大學歸伶昌老師以及BEAT365唯一官网、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師生近30人參與了此次講座。

報告中,瞿旭彤老師試圖從形而上學角度出發,闡明巴特對康德的繼承、批判和發展。講座主要内容分為四個部分:闡釋巴特的形而上學思想史地位、巴特的康德閱讀史、巴特與康德關系相關研究的批判性回顧和巴特對康德(特别是宗教哲學)的繼承、批判和發展等。

首先,瞿旭彤老師指出,在形而上學史上,特别是在康德和尼采之後的形而上學史上,巴特可以說是神學領域的“海德格爾”。他的《教會教義學》被美國神學家羅伯特·詹森(Robert Jenson)譽為黑格爾形而上學體系崩潰後的第一個形而上學體系。巴特在黑格爾之後,進一步從神學角度思考形而上學如何可能的問題(尤其是思考同一與差異的問題),着重考察單數的神學實事(die theologische Sache),強調“差異原則”,強調人神的絕對差異。這種“差異原則”在神學上體現為三一辯證的上帝國思想:創造/聖父/自然/正,救贖/聖子/恩典/反,成全/聖靈/榮耀/合。除了具有重要形而上學史地位外,巴特還是宗教改革中打破神人之間的中介的徹底推進者,試圖始終指向和返回神學的實事,即上帝在耶稣基督裡的啟示(“返本”),并由此真正地“開新”。巴特或許可以被視為繼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之後第三個一千年的基督教大思想家(至少是候選者)。

接着,就巴特的康德閱讀史而言,瞿旭彤老師将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其一,學生時代(1904-1908年),巴特閱讀康德大部分著作,而第一次真正打動巴特的書是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其二,鄉村牧師階段(1911-1921年),巴特在思考工人問題、尤其是資本主義剝削等實踐問題時,第二次通讀作為其“思想之父親”康德的著作,借以闡發其宗教社會主義思想;而在“一戰”前後,為了給神學尋找新的奠基,巴特一開始閱讀的著作并非《聖經》而是康德的著作。其三,二三十年代過渡時期(1922-1931),巴特特别在《19世紀新教神學史》中專門闡發了他對康德的理解;其四,思想成熟期(1932-1968),巴特将康德視為笛卡爾以來人類學轉向或主體性轉向的代表者加以批判。

接下來,就巴特與康德相關研究而言,瞿旭彤老師認為,以往三種研究都主要傾向于從認識論角度出發進行理解和評價巴特與康德的關系。第一種傾向強調,上帝話語的客觀性,反對從康德式主觀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客觀的上帝話語,進而認為,巴特神學沒有受到康德哲學的實質性影響。第二種傾向強調,巴特的反主觀主義立場恰恰來自新康德主義的影響。第三種傾向認為,巴特繼承了康德關于認識論批判和對傳統形而上學批判的思想。

最後,在繼承和發展第三種研究傾向基礎上,瞿旭彤老師更多地從形而上學的兩個維度出發指出,巴特對康德哲學的繼承、批判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繼承康德對人的理論理性界限的劃分,強調人與神的認識論鴻溝;2.進而強調神人之間的本體論鴻溝,即神與人之間無限的質的差異;3.就對上帝論而言,巴特在繼承康德批判哲學的前提上,采取批判的實在論立場,強調從上帝的行動和作為的現實性前提出發,認識上帝的所是和本質。這不同于以往傳統形而上學從上帝所是和本質出發的立場,也不同于康德從認識的人類學可能性出發的立場。4.自覺繼承康德哲學神學和聖經神學的學科劃分,采取聖經神學進路。5.不同意康德上帝論的後設(Postulat)主張,認為上帝是一切認識和存在的前提(Voraussetzung)。6.從巴特神學看來,康德的宗教批判還不夠批判,應該更加批判。也就是說,康德哲學對人類理性之宗教能力的批判還不夠批判。就此而言,巴特進一步推進了康德的宗教觀:康德認為,對知識的揚棄是為了向人的信仰得到空間,而巴特進而主張,對宗教的揚棄則是為了向上帝在耶稣基督裡的啟示得到空間,而且這空間來自上帝恩典自身的作為。就巴特具體的宗教批判而言,宗教、非宗教和真宗教構成了正反合的辯證統一,并且對應于上述提及的三一且辯證的上帝國思想。

此外,在闡述以上思想過程中,瞿旭彤老師特别強調兩個有意思的觀點:其一,康德對希望的論述,非常值得注意,可能是之後哲學和神學重視“希望”維度的先聲。其二,古典宗教哲學強調上帝的本質,強調目的論和事物的必然性,強調現實性;而現代宗教哲學則強調由上帝的自由意志所導緻的行動先于上帝的本質。

報告結束後,李宜老師作了簡要點評。随後,在場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湖北大學歸伶昌老師分享了關于托馬斯·阿奎那與卡爾·巴特思想相似性的看法,并且提出如下問題:在巴特這裡,到底是肯定在先,還是否定在先?瞿旭彤老師作出回應:這一問題涉及巴特思想的核心。巴特強調的是肯定先于否定。而很多現實的宗教經驗強調,否定先于肯定,這正是巴特要批判的。湖南大學鄭佳露老師則分享了她對巴特與拉加茨上帝國概念的看法并指出,巴特曾經是熱血的“宗教社會主義者”,是拉加茨的崇拜者、及其觀點的持有者,但“一戰”後受到齊克果等人的影響,轉而強調人的有限性。此時,巴特走出拉加茨強調以行動促使上帝國來臨的想法,轉而強調上帝本來就正在來臨中,而人隻能在曆史的有限性中見證上帝國的來臨。

此外,在場的參會同學也積極提問。學生的問題有:在巴特看來,要從肯定和現實性出發來理解上帝的所為和所是,那麼,巴特如何理解現世的苦難問題?瞿旭彤老師回應說,試圖從理性上思考苦難問題或神義論問題,實際上預設上帝具有一個規定性的、符合人類理智的本質。而在巴特看來,人對上帝的理解首先不是基于人類理智對上帝本質的規定和把握,而是基于上帝自身在人類曆史中的行動和作為。就此而言,上帝首先是與人同在的上帝,特别是與受苦之人同在的上帝。面對苦難問題,首先應當做的,不是給出合理性說明,更不是指摘受苦之人之所以受苦,是因為他自身的罪孽或罪責,而是與受苦之人同在。進而言之,苦難問題可能是一個超越人的理性所能理解的問題,是生命的奧秘。

本次講座精彩紛呈。同學們紛紛表示,瞿旭彤老師的講座非常精彩,至少從另外一個角度呈現了人們對康德哲學思想的批判性解讀,有益于拓展康德哲學研究、有益于拓展宗教研究的新視野,有助于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在内在性與超越性等問題上的創新性發展。

(攝影:葉家敏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