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舉行“中西文化四手聯彈:秦漢-羅馬:制度差異與曆史影響”對談會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5-19
本網訊(通訊員李夢雪)2021年5月18日下午,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唐翼明教授、文化學者陳浩武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趙林教授在振華樓B107大報告廳舉行了“中西文化四手聯彈:秦漢-羅馬:制度差異與曆史影響”對談會。
本次對談活動分為秦漢與羅馬的制度差異、不同制度的曆史影響、點評與讨論三個環節,報告廳内師生雲集、座無虛席。陳浩武教授表示,第一次“四手聯彈”是在前年,讨論了軸心文明的緣起與終結,這次對談沿着時間和史學的邏輯,以秦漢和羅馬為代表,讨論東西方制度差異與曆史影響。
在制度差異部分,首先,馮天瑜教授講述了秦漢制度的形成、演變與特點。在周秦之際,中國的制度文明發生了重大轉變,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稱之為殷周之變,即從殷商文化的重鬼重巫演變為周朝的崇尚人文。概括起來,周制有四個基本方面:宗法、封建、井田和禮樂制度。此外,還保留了若幹原始民主的遺留。例如,諸侯庭院、官府門口豎立木柱,讓人在上面寫谏言,稱“謗木”,指廣開言路,聽取各方意見,今演變成華表。周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權的貴族政治以及土地制度。随着經濟發展、生産水平提高,私人經營土地成為可能,公田、王田分化瓦解。分權的政治制度也向集權的君主政治變化,周制逐漸式微、瓦解,最後秦帝國完成了七國的統一。而秦制可主要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定于一尊的皇帝制,皇帝獨攬天下大權。第二,中央集權的三公九卿制,與皇權政治聯系在一起,由皇帝直接操縱。第三,地方上由封建制轉為郡縣制,中央直接管控地方。此外,起到重要作用的還有君尊臣卑的朝議制和嚴密的監察制,以及官員的考選制。對于秦漢制度,馮天瑜教授認為可以兩分地看待:第一,為什麼認為中國創造了世界上最繁榮的中古文化?第二,為什麼中國這個社會實現近代轉化又特别困難?這兩方面都與周秦二制息息相關。馮天瑜教授還主張把“百代皆行秦政法”改為“百代皆行漢政法”,因為漢制融合秦制周制,霸道王道雜之,這後來成了曆朝曆代的主流。這個說法得到了其他教授的一緻贊同。
那麼羅馬的制度又是怎樣的呢?
趙林教授談到,希臘務虛,羅馬務實。我們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可從空間、時間兩個維度理解。從時間上看,羅馬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制度。羅馬的制度也經曆了變遷。王政時期,羅馬的制度類似希臘。羅馬共和國時期,貴族及其門客勢力強大,貴族百人團和第一等級在公民大會的193席裡占了98席。此後,世上第一個成文法《十二銅表法》确立了羅馬一些制度的特點,逐漸形成了共和政治。波利比烏斯評價說,羅馬制度的訣竅就在于元老院(貴族制)、執政官(君主制)與公民大會(民主制)三者之間的動态平衡。羅馬街頭大街小巷随處可見的“SPQR”,含義就是元老院和羅馬人民。至于羅馬是如何從共和制走向帝制的,孟德斯鸠在《羅馬盛衰原因論》中總結道,這與制度、地域、人口息息相關。一開始羅馬适合民主制,擴張後适合貴族制,最後到泱泱大國隻能實行君主制、同盟制。潛在的問題是,羅馬當時的制度并不适合羅馬,原因有二:其一,羅馬版圖擴張了,但公民權未擴張,公民大會的代表性成了問題;其次,戰争獲得了大量土地、資源、奴隸,羅馬人口增加。自耕農原先是羅馬的脊梁、主力。戰争中的奴隸反向流到羅馬,一小部分自耕農就成了大地主,兼并了很多土地。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農流離失所、來到城市。這些貧民和無産者構成了平民大會的主力。他們更關心誰能解決土地、糧食問題。這樣,不同階層就爆發了沖突。沖突之下,城市暴民、元老、貴族都用暴力解決問題。直到馬略進行了羅馬重要的軍事改革,讓城市無産者到軍隊來當兵,建立職業軍隊。到了羅馬共和國後期,原先的三角關系就被執政官、軍隊和保民官這個新三角關系取代。随着曆史演進,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稱号,他既是首席元老、第一公民,又是大将軍、大祭司長,集立法、行政、司法、軍事、文化、宗教等權力于一身,成為了羅馬帝國事實上的皇帝。這種制度一開始叫元首政治,到戴克裡先變為君主制,後來君神一體取代元首制,最後變成了帝制。
對于兩位教授的精彩發言,唐翼明教授點評說:學曆史是必要的。到現在,東西方在本質上基本都沿襲了各自曆史上的制度,要認識今天,就要認識昨天,太陽底下無新事,而中國、羅馬正是東西的典型代表。曆史在分權與集權間搖擺,在德治與法治間搖擺,好的平衡點就是盛世。所以,讀曆史對認識今天很有意義。唐翼明教授還指出,要承認東西方傳統的重大差異。那麼中國需不需要、有沒有可能接受西方的東西呢?這個問題從五四時期就已提出了,是困擾了中國人百年的問題。教授們認為,西方對中國的影響不可忽視,例如左右派就分别來自法蘭西道路與不列颠道路。但是,中華文化這棵在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長了幾千年的大樹,可以嫁接,卻不可以移栽,必須重視本根。
在讨論環節,當談到秦漢制度對今天的影響時,馮天瑜教授指出,周制、秦制是中國制度文明三千年以來的基本面,我們要批判地繼承,既不能照搬、沿襲,也不能把千年的大樹連根拔掉,而是要嫁接:既要重視“砧木”,即母本,儒道墨法都有可繼承發揚的地方,周制秦制經漢代人加以發揮,值得借鑒;又要重視“接穗”,創造性地接受、弘揚。教授們認為,這就要求我們充分重視東西方的制度差異。例如中國從未有奴隸制社會,勞動力主體基本是自由的庶農。趙林教授指出羅馬的奴隸屬于物權法的管轄範圍,他們是會說話的工具。馮天瑜教授還指出了一個常見的錯誤,就是非要把我們的中古時期說成是封建社會。其實封建的問題在秦始皇時期已經解決了。所謂的封建遺毒其實是專制、帝制的遺毒。唐翼明教授也補充說,中國去封建遠,日本去封建近,所以日本近代化容易;中國早早進入專制帝制,現代化很難。馮天瑜教授總結道,如果要在實際中找到出路,走向近代還是要以西方為參照系。五四指出的基本路線是正确的,否定了這個基本路線則近代化、現代化将茫無頭緒。不過,還要跟我們的曆史、實際相結合,遵循價值法則,要發動腦筋、勞動雙手,去做新的創造。對周制、秦制是這樣,對羅馬發展下來的西方制度也是如此。中國的未來大有希望,但是方向一定要正确,防止出現颠覆性的錯誤。
趙林教授指出,《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以合為主,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格局基本不變,西方則相對分裂,在分的基礎上走向共和。如今,更多地影響世界的是共和時代的法律制度,而帝國時代的制度基本上被抛棄了。至于東西方的關系,表面上是西方征服了東方,其實更多的是東方滲透了西方:君士坦丁堡取代羅馬,君神一體的專制制度取代更早的共和制度,基督教取代希臘羅馬多神教。這裡所說的東方文化是地中海意義上的,主要指小亞細亞、希臘和埃及地區。所以說東西方很難說誰改變了誰。就像黑格爾在《曆史哲學》中所說的那樣,絕對精神的發展規律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古代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他的美學、哲學史、宗教哲學、曆史哲學四大講演都是從中國講起,到印度、波斯、埃及、希臘、羅馬、西歐國家、北大西洋的英法等國、一直到德國普魯士。黑格爾預言美國是明日希望,而沿着黑格爾指出的絕對精神一路向西的路徑,明日希望恰恰是在中國。
馮天瑜教授補充道,黑格爾作為辯證法大師,對中國文化雖有批判,但也保留了想象空間。黑格爾在《曆史哲學》中說道,如果有新的矛盾的交織,中國就會出現新的創造的空間。陳浩武教授坦言,我們面臨着十字架的困惑,橫向是東西,縱向是古今。他提出,日本可以作為一個新的參考維度,日本把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優美地融合在一起,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坐标。
最後,陳浩武教授提議将該系列對談會延續下去,接下來可以從中世紀的儒家和基督教對比講到大航海時代。該提議獲得了對談教授和聆聽師生們的熱烈響應。“中西文化四手聯彈:秦漢-羅馬:制度差異與曆史影響”對談會在對古今的反思、對現實的讨論以及對未來的拭目以待中圓滿結束。
(攝影:宋柏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