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明清哲學文化及其現代性學術研讨會順利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5-27

本網訊(通訊員劉旭)2021年5月8日-9日,在農曆煙花三月、春和景明的古城揚州,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BEAT365唯一官网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戰略研究中心與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揚州大學儒家經典诠釋與域外傳播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明清哲學文化及其現代性學術研讨會”在街南書屋長樂廳會議室舉辦,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揚州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上海财經大學、蘇州大學、湖北大學、貴州大學、甯波大學等校與江蘇省社科院的30多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讨論。

一、 群賢畢至、暢叙幽情

開幕式由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程海霞教授主持,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李慶鈞教授、揚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朱岩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先後緻辭。三位緻開幕辭的領導嘉賓在講話中都不約而同地從李白的詩作名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談到白雲黃鶴之城武漢與運河文化名城揚州之間悠久的文化連接,并對本次會議表達了深切的期盼之情和祝福。吳根友教授還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指出了BEAT365唯一官网與乾嘉學術、揚州學派的獨特緣分:自珞珈中國哲學學派開創者蕭萐父先生始,BEAT365唯一官网便是海内外明清哲學研究的重鎮,近年來,乾嘉學術研究更是佳作頻出,所以,借此難得的文化淵源和學術緣分,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與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共同舉辦“明清哲學、文化與現代性問題學術研讨會”,探讨明清哲學、文化及其與現代性的關系。

二、 人文實證、再論啟蒙

《明清啟蒙學術流變》對明清之際思想啟蒙特征這樣論述道:“在中國,從明代嘉靖初至清道光二十年,即16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正是一個使古老文明彙入世界曆史的特殊發展時期。它既體現着社會發展和人類心靈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又因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既往的特殊性,而使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發展和思想啟蒙道路具有格外坎坷的中國特色。”本次研讨會的三場主旨發言正是從義理、方法論等角度再一次論述了明清思想啟蒙的多維特征。

主旨發言專場由揚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朱岩教授主持,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第一位報告。吳教授總結反思了乾嘉學術中所蘊含的以及自己在長期的學術研究中所提煉并明确提出的“人文實證主義”方法論。他認為:1.人文實證主義方法論可以說是乾嘉時代學人共享的思想方法,如戴震、錢大昕、章學誠等思想家,盡管他們涉獵的具體領域并不相同;2.從梁啟超、胡适開始,就以“實證”來概括乾嘉學術的特征,近人餘英時也持相似的态度。在實證前加上人文并非疊床架屋似的累加,而是凸顯出乾嘉學術中的人文關懷;3.人文實證主義是對蕭萐父先生所推重的“情與理”相統一的詩化哲學的繼承,更是對傳統理性至上哲學的反思與突破;4.人文實證主義的方法并不僅限于經典文本研究,至少在解釋學的意義上可以普遍化到現實政治、社會的研究,也包括對于天地間一切文本的研究;5.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焦循的經學研究方法與思想主張——既強調個體性的性靈,同時也重視“述”類文章與方法在經學研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可以視為“後戴震時代”的典型代表,也更突出了乾嘉時代人文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内在張力;6、如何從哲學史的研究中提煉出一種哲學的普遍方法來,而不再是僅僅對于曆史上的哲學家思想進行一種重新的叙事,“即哲學史講哲學”。

第二位做主旨報告的是許蘇民教授,他集中讨論了“人文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學術創新意義,許教授認為人文實證主義的方法:1.深化了乾嘉學術研究,有力地回應了西方學者貶低中國史學和哲學的錯誤觀點,對于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2.不僅是“借鑒現代西方哲學的思維成果”而嘗試将乾嘉學術中普遍使用的實證方法稱之為人文實證主義,而應看作是對中國史學和哲學的優秀傳統,乃至西方史學和哲學的優秀傳統的繼承和會通,是對中西“廣義的人文學研究”,特别是史學和哲學的優秀傳統所做出的高層次的哲學概括;3.豐富了唯物史觀的理論和方法論的體系,對乾嘉學術“人文實證主義方法”的得失作了綱要式的分析,充分肯定其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的科學精神,淡泊功名利祿、追求知識、崇尚學術的求知精神,關懷民衆疾苦人文主義情懷;4.對于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特别是對于廓清西方學者貶低中國語言、貶低中國哲學、貶低中國文化的錯誤觀點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5.倡導和推廣“人文實證主義方法”,把這一方法推廣和運用于中西哲學和文化比較研究的廣大領域,對于推進“民心相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對于中西文化的互學、互鑒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揚州大學文學院柳宏教授就“王夫之《論語》诠釋之哲學探索”做了第三位主旨發言。他指出,王夫之在《論語訓義》《讀論語大全說》中,開啟了清初《論語》诠釋新風,從哲學高度诠釋《論語》,對宋元諸儒的《論語》诠釋做出深入分析,表現出尊經複古、崇尚聖言、排老辟佛的傾向。王夫之在知行觀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與行不可等量齊觀,強調“行”的決定性作用,突破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本體”範式,不僅突出了“氣本體”在人生各種社會實踐中不斷充實變化,而且是超越外在形态改變氣缊神化後的性質改變。王夫之的“道器”論,啟發人們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把握道對器的依賴關系,思考抽象原則對具體器象之間的關系,有力駁斥“道本器末”的觀點。王夫之讨論“生死觀”時,對佛老“詳于言死,而略于言生”的傾向予以批判,啟發人們超越時代和地域思考宇宙、關注人生。王夫之的這些批判性的思考對中國近代哲學運動産生了重大影響。

三、 明清哲學、現代轉進

蕭萐父先生在《吹沙集》第一卷《活水源頭何處尋——關于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曆史接合點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曾說道:“從17世紀開始,曆史形成的條件已提供了中國文化代謝發展的杠杆,事實上已出現了具有啟蒙性質的學風變異和學術路線的轉軌;而以後的曆史教訓也表明,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必須從民族文化傳統中找到内在曆史根芽,找到傳統與現代化的曆史接合點,否則由于舊傳統的惰力在文化深層中的排拒作用,往往使新文化難以生根,僅是外來文化的引進,則隻能是表層文化的被現代化,而不可能實現民族文化整體的代謝發展和真正的自我更新。”會議第一天下午與第二天上午的四個分會場的讨論與蕭先生的論斷若合符節,并就明清哲學與現代性的多個議題展開了集中讨論,如哲學家專題研究、政治哲學、倫理學、比較哲學、中醫哲學等。

第一分會場的報告讨論由揚州大學文學院郭院林教授主持,由蘇州大學哲學系程雅君教授評議。暨南大學哲學所黃燕強副教授第一位報告,他報告的論文讨論了梁啟超所建構的“理學反動”範式與清代學術思想研究的相關議題,透過考察“理學反動”說的内涵及其影響,可窺見現當代中國學者對清代學術思想的性質、特征及其哲學方法論的認識,并展示他們對傳統思想的内在發展理路及其現代性轉型的思考。第二位報告人是上海财經大學人文學院的吳曉番副教授,他報告的主題是“作為方法的乾嘉漢學”。他認為,乾嘉漢學由訓诂以通義理,回歸原儒的經典洞見,專注于建構合理的禮教主義的問題,由此提供了一種與宋明理學同樣重要的義理系統,具有哲學上的自主性,可以“作為方法”。第三位報告者是華中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劉梁劍教授,他讨論了戴震“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這一表述在何種意義上可以成為語言哲學的命題,他認為,隻有當明道落實為批判理學,與此相關的語言研究才取得哲學語法考察的性質,也隻有在這時,這一表述才成為一個語言哲學命題。揚州大學文學院傅榮賢教授報告了“章學誠學術史研究的三大特色”,他認為:面向天下學術而非局隅于某一/些學術門類,聚焦于“源”與“流”的二元判分而非長程學術之史的勾勒,矢志改造學術而不是僅僅滿足于解釋學術這三個要素構成了章學誠學術史研究的三個特色。第一場最後一位報告的學者是甯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彭傳華教授,他的文章讨論了劉師培的語言哲學思想,他指出,劉師培語言哲學的前半部分,注重語言的來源與本質、字義起于字音、轉注三個方面,以語言哲學角度說明語言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後半部分以語言文字可窺政治之淺深、中土文字有益于世兩個方面,說明語言的意義問題。劉師培語言哲學的内在矛盾與張力,這種矛盾與張力是劉師培思想中的“反西化的西方主義”與“反傳統的傳統主義”的二律背反在其語言哲學領域的深刻體現。

暨南大學哲學所黃燕強副教授主持了第二分會場的報告讨論,揚州大學文學院傅榮賢教授為該場評議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的孫欽香副研究員第一位作報告,她的論文讨論了王船山的“養性”與“盡心”功夫,她認為,船山所提出的“由性生知”和“以心盡性”的功夫論以“思誠之全功”将《大學》八條目乃至儒家經典文本中諸多功夫統合了起來。第二位報告人是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王博老師,他的報告以王船山的“體知”論為讨論核心,他認為,船山的“體知”論主要有四個層次的内涵,具體為“禮樂養德”“學思并進”“存神盡性”“明誠合一”,四者分别指向審美、知性、境界與三方面的合一。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鄧國宏副教授第三位作報告,他的文章分析了乾嘉時期荀子學複興的思想史原因。他認為,以戴震、章學誠、焦循等人為代表的乾嘉新義理之學重視人的感情情欲,要求以人的理性知能為人的個體生活尋繹合理的節度和建構合理的社會秩序,并重視傳統禮義典章制度之學的傳承研究,這與荀子思想學術的基本傾向甚為一緻,因此,荀子學在此時期得到了複興。第四位報告學者是揚州大學文學院王祥辰老師,他的文章讨論了吳派異端學說與乾嘉學術觀念建構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吳派學人排斥異端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确立漢宋門戶壁壘,而在于揭示儒家學說的求實、緻用思想,使先秦周孔之道可以在現實社會中發揮治世效能,這是他們對明清易代之際學風演變的反思與回應。揚州大學文學院郭院林教授第五位作報告,他讨論了清代經學大師劉文淇的學派歸屬,他認為劉文淇早年受學于皖籍學者,但其治學特色卻推尊漢說,尚家法而信古訓,尊《左傳》,批判杜《注》孔《疏》,治學體大思精,難以用地域為其定位,而應當以時代的精神特質來看待他。本場最後一位報告學者是揚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朱岩教授,他的報告讨論了清代金石學對朝鮮《尚書》學的影響。他指出,乾嘉時期的金石學與考證方法直接推動了朝鮮的實學,如朝鮮實學大儒申綽年輕時閱讀了燕行使者們帶回的書籍,晚歲又與實學集大成者丁若镛交往頻繁,因此其《尚書》學汲取了大量清人金石學成果,從而形成其“為了經學”的《尚書》學。

第三分會場的報告讨論由貴州師範大學陽明文化研究院的鹿博副教授主持,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劉梁劍教授擔任評議人。第一位報告的學者是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哲學系樊沁永老師,他的文章讨論了晚明龍象對儒家“四書”的诠釋,從文獻、诠釋技藝和思想三個方面分析其诠釋所呈現的“四書”經典的升格運動和對朱子四書學的進一步瓦解,他認為,晚明高僧對“四書”的诠釋為中國文化打開了更為開闊的道路,釋放出了儒家經典内涵的更多可能,延續了道統。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呂威老師第二位作報告,他的論文讨論了晚清時期的道器之辨與中西之争。他認為,晚清時期的道器之辨呈現新的特點,即從傳統的宇宙論、倫理觀和曆史觀開始轉向中西比較問題,道器範疇在此一時期突出特點為呈現工具性價值。圍繞着中西之争,晚清道器之辨分别經曆了“崇道黜器”“道本器末”和“道不離器”發展環節,對西方的認知也從“知識”到“思想”層面,再到“知識”與“思想”并進,是20世紀中西比較哲學發展的先聲。第三位報告的學者是華中科技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的李明書老師,李老師的報告反思了近些年來在學界較為流行的美德倫理是否适用于儒家的問題,他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黃勇教授的著作《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為讨論對象。他認為,以美德倫理理解儒家倫理學,甚至認為儒家倫理是更好的美德倫理,但儒家倫理本身究竟為何?其次,儒家的整體性或系統性倫理思想并沒有呈現出來;最後,黃勇教授在其著作中沒有提及的儒家思想家,如董仲舒、戴震等,他們的思想是否在其整體建構中?抑或是遇到新的挑戰時才能派上用場?第四位報告的學者是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鄧剛副教授,他的報告以陳白沙的境界功夫為探讨核心。他提出,陳白沙的理學思想可以從境界論和功夫論兩方面加以描述,就境界而言,可以歸結為勿忘勿助的自然之學;就工夫而言,可以歸結為主靜與觀化的自得之學。而從徐梵澄的精神哲學視角,可以發現陳白沙的理學是将境界與工夫合一的境界工夫。beat365体育官网的博士生汪日宣第五位作報告,他提出,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是明清之際儒家政治倫理“突破階段”的典範之作,因為《明夷待訪錄》将“君主政治”還原為“民主政治”,突破了“君主政治”及其倫理,建構出“君客政治”中的“民主制度”和“民治政治”,成為儒家“民本倫理”向現代“民主倫理”演化過程中“承上啟下”或“合理順度”的關鍵。第六位報告的學者是揚州大學文學院王遜副教授,他的報告以“早期啟蒙說”為核心,對侯外廬-蕭萐父先生提出的該學說的論證與反思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對“啟蒙”的泛化可能會造成理解的混亂。第七位報告的學者是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哲學系黃志鵬老師,他的報告以朝鮮朝後期“實學”家李瀷及其後學慎後聃對西方靈魂論的回應為讨論主題,他認為星湖派對西方靈魂論持接受與拒斥并存的雙重态度,一方面接受“三魂”說,并據此推出“三心”說,另一方面卻拒斥靈魂不朽與天堂地獄說。第三分會場最後一位報告人是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胡棟材副教授,他報告了明清之際氣論與西學的互動,以楊廷筠、方以智對“氣”的作用的調适與創新去回應利瑪窦等西方傳教士對“氣”的否定,他認為,無論是楊廷筠還是方以智,都表明氣論與西學的互動構成中西交往的重要方面,既重要且複雜,而非利瑪窦或嚴複所理解的如此簡易直截。

本次研讨會最後一個分會場的報告讨論由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胡棟材副教授主持,第四分會場的評議人由江蘇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孫欽香副研究員擔任。本場讨論第一位報告人是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程海霞副教授,她的報告讨論了陽明龍場“四步教法”的具體内涵。她認為,陽明的“四步教法”中的“立志”教法是根基,“勤學”教法是志向引導瞎的能力提升,“改過”教法是自我能力提升道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修複,“責善”教法是自我修複能力基礎上的生态提升力。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郭小軍老師第二位作報告,他報告的主題是“體用有無視域中的陽明四句教及其衍化”。他認為,陽明的四句教将體與用、有與無統攝為一,形成有無合一的體系。本體與工夫、先驗與後天、頓悟與漸修、敬畏與灑落的有機融合構成極具張力的理論系統,體現了陽明心學的圓熟思想。陽明之後,王門後學迅速衍化,既發展了王學,又逐漸消解了陽明心學并使之走向終結。第三位報告人是西南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陳屹副教授,他的報告讨論了明清學術中的“盡心知性”說的不同解釋路徑。他提出,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對孟子的“盡心知性”說,通過區分“心”的兩種内涵提出了“知性而後能盡心”和“盡心然後能知性”的兩種解釋,這表明了理學和心學的不同解釋路徑。他與陳确、黃宗羲等人兼知行而言盡心,代表了明清之際重力行實踐的學風轉變。戴震、焦循從人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視野重新界定了“心”“性”“天”的内涵,更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有機融入到“盡心知性”的心性論思想中。貴州師範大學陽明文化研究院的鹿博副教授第四位報告,她認為,性命論在晚明清初儒學轉型進程中呈現極為複雜的發展形态:在晚明三教合流的趨勢中,部分儒者所持性命論主張具有對佛、道思想極高程度的包容力,由此引發大規模的“正統”“異端”之争;在心學修正思潮中,東林學派及之後劉宗周對傳統儒學“性命”之說秉持更為嚴肅的堅守态度,如此,“性命”的客觀義、超越義得到強調;清初,在形上學漸趨沒落之際,部分儒學人士對“性命”的诠釋多從“材質之性”談起——側重對現實人生延續及發展等訴求的考量,此時性命論“天”字義漸次流失,“命”的世俗義得到落實。第五位報告的學者是湖北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龔開喻老師,他的報告以陶望齡的生死觀的不同面向為核心。他認為,陶望齡有關生死的議題是儒學的内在向度:隻有在活着的時候笃實做道德工夫,才能在臨終時坦然不散亂。在這個根本追求下,陶望齡試圖會通儒釋,并有意識地親師取友,以互相啟發、鼓勵;陶望齡的生死觀是向女性開放的,并認為女性也可以通過學習和踐履達到了脫生死的境界。蘇州大學哲學系程雅君教授第六位作報告,他讨論了方以智的中醫哲學思想。他認為方以智的中醫哲學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因物征理:“醫固一大物理之橐龠”;2.辨證思維:“正當合二求一,而後知一在二中”;3.天人命運共同體:“心治則身治,身治則國治矣”;4.通幾質測:指出中西醫各有其長,亦各有其短,中西醫應在“哲學”的高度上融會貫通。第四分會場的最後一位報告人,同時也是本次會議的最後一位報告者是beat365体育官网博士生付子軒,她的論文以中晚明生死觀的發展與三教會通的關系為主題。她認為,生死問題是中晚明諸儒共同關注的問題,當時生死問題的讨論确實呈現出三教會通的趨勢,從佛道二教中吸收了很多思想資源,但本質上遵循宋明儒學發展的内在理路,最終指向也是以儒家的道德理想人格為歸宿,是克服貪生怕死之情,使人能夠貫徹道德本心的思想探索,體現了三教歸儒的總體趨勢。

四、 總結與展望

在精彩的一天半的論文報告與熱烈讨論後,本次研讨會落下帷幕。閉幕式由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程海霞副院長主持,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緻閉幕辭。吳教授首先感謝主辦方、承辦方、協辦方辛勤的組織工作,讓兩個單位聯合舉辦的會議如此精彩而成功;随後,吳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他指出,選擇在揚州舉辦明清哲學的會議是天時地利人和之舉。從2018年至今,來揚州舉辦學術會議已經籌劃了三年,今年終于成行;最後,他對本次會議的舉辦模式高度肯定,并對未來的合作寄予期望,希望該研讨會能夠以一年一次的方式舉辦,逐步形成系列會議。

本次會議的主要召集人和負責人——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哲學系樊沁永老師與文學院王遜老師也做了總結發言,感謝遠道而來的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會議,并期盼未來常來常往,多多切磋交流。

會議最後,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劉梁劍教授以仿照《蘭亭序》總結了本次會議:“煙花三月,惠風和暢,廣陵故郡,舍雅人清,師友切磋,其樂也融……”;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郭小軍老師也吟詩一首表達參會的喜悅之情:“通經達道誠一事,人文實證并雙峰。金聲玉振清且遠,有情天地更從容……”本次研讨會在專家學者的熱烈掌聲中閉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