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第四屆“分析進路倫理學·學術書評會”在我院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5-28

本網訊( 通訊員王嘉慶 趙圳豪) 2021年5月14日至5月16日,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第四屆“分析進路倫理學.學術書評會“在振華樓B214會議室順利舉行。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多個高校的20多名學者和10多名學生參加了這次書評會。

書評會共分為三場。

第一場譚安奎《自然權利的遺産.福利權問題與現代政治秩序》

第一場會議于15日上午舉行,書評會圍繞中山大學譚安奎老師的《自然權利的遺産.福利權問題與現代政治秩序》一書進行。第一場書評會是由來自天津社科院的段素革老師主持,共分為兩個半場:上半場包括由中山大學譚安奎老師對《自然權利的遺産:福利權問題與現代政治秩序》一書的報告,以及三位評論人: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應奇老師,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惠春壽老師和來自中山大學的朱佳峰老師對這本書的内容做的書評報告。下半場則是各位與會老師圍繞譚安奎老師和三位評論人的報告進行的圓桌讨論。

作為《自然權利的遺産:福利權問題與現代政治秩序》一書的作者,譚安奎老師針對書中的内容進行了題為“權利的剛性與現代政治的張力“的報告。譚老師指出,福利權“問題”作為自然權利的遺産,背後實際上是現代主體性權利的邏輯所引發的問題。主體性權利是個體的道德能力,它的依據在主體自身,而且本身又是規範性秩序的基礎。主體性權利是普遍的、消極的。這種主體性權利預設了他人的在場,也預設了人與人之間的普遍的、“薄”的關系。但福利權是積極權利,它們是某一特定範圍的人群基于其特殊關系所适用的權利。譚老師首先對主體性權利的相關背景知識進行了介紹,之後,譚老師對主體性權利如何預設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論述。最後,譚老師對主體性權利向福利權過渡的中介進行了說明,譚老師在這裡強調,主體性權利的中介問題實際上是關于基于公民身份的政治自主性的問題,而且我們對政治自主性的讨論不能僅僅停留在日常政治參與的自主性的層面上,而是應該考慮到一種“高階的自主性”的問題,也就是如何确定羅爾斯所謂的“社會基本結構”問題。

在譚安奎老師進行報告後,三位評論人依次對本書的内容進行了書評報告。第一位評論人是華東師範大學的應奇老師。應老師的書評報告的題目是“更高階自主性之背謬——自然權利遺産的問題意識”。應老師認為,作者在書中關于政治自主性的論述存在一定的模糊。在報告中,應老師首先從政治的自由這一概念出發,闡述了自己對羅爾斯和哈貝馬斯自由觀的理解。之後,應老師指出,作者關于政治自主性的論述實際上與羅爾斯的自由觀更加契合,但作者在書中并沒有對此進行明确的說明。

第二位評論人是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惠春壽老師,惠老師的書評報告報告的題目是,“自然權利的陷阱“。惠老師認為,作者對羅爾斯關于政治自主性的相關論述存在一定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作者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對峙視作一種盧梭傳統和洛克傳統之間的對峙,然而如果用盧梭的框架來理解羅爾斯的話,羅爾斯實際上是不可能去安置現代人的基本自由權利的。其次,作者認為羅爾斯并沒有調和政治自主性和人的基本權利之間的沖突,然而結合羅爾斯關于自由平等人的公平合作體系的論述來看,羅爾斯實際上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調和。最後,作者對普遍人權的解釋是比較含混的,雖然羅爾斯認為普遍人權隸屬于對理性生活計劃的追求,但這并不代表羅爾斯會接受作者所聲稱的,理性生活計劃追求這個權利是一個普遍的人權這一觀點。

第三位評論人是來自中山大學的朱佳峰老師,朱老師的書評報告的題目是,“激活自然權利的遺産”。朱老師對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質疑,首先,關于自然權利和現代政治理論的關系,朱老師認為,我們很難将自然權利視作現代政治理論與秩序的基礎和軸心。其次,關于自然權利對福利權的辯護,朱老師認為即使如同作者所說,洛克的“足夠多且同樣好”是正當化原初占有的充分條件,也不足以動搖洛克式的左翼自由至上主義。此外,朱老師還認為真正對自然權利論構成挑戰的并非作者所聲稱的福利權,而是政治自主性。最後,朱老師基于兩個相互支持的主張論證了作者的觀點“為了構建政治自主性,我們必須擺脫自然權利的邏輯”并不成立。

會議的下半場是圓桌讨論環節,與會老師圍繞着譚安奎老師的著作展開了激烈的讨論。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田潔老師,來自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的張旭斌老師,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武雲老師以及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陳曉旭老師依次對譚安奎老師的著作進行了點評。田潔老師認為,作者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論證目的不夠清晰,作者的一個重要的論點在于,我們無法從個體性權利出發給出一個以福利權為基礎的政治考量,但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麼作者在文中對公共自主性的辯護将變得沒有意義。第二,關于文中對尊嚴的定義問題,作者在文中用esteem一詞來定義尊嚴,但田老師認為我們應将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張旭斌老師首先對作者的觀點作了一個澄清,指出作者在書中并沒有将福利權問題和與分配正義問題相等同,之後張老師指出,為了使書中的内容更加清晰,作者需要在福利權問題上面進行更細緻的區分。武雲老師質疑了作者對權利的定義,作者在文中聲稱權利是對個體道德能力的認定,但最基本的人權并沒有對人的道德能力做出要求。陳曉旭老師對作者在書中的兩個觀點提出了質疑,首先,作者在文中所聲稱的“主體性權利預設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一論點,實際上隻能算作一個競争性的說法,并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作者在書中聲稱,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思考國家和公共生活和從公共生活的角度出發思考公共生活這兩個進路之間存在張力,但陳老師強調,個人和公共生活之間是能夠對接的上的,公共生活所關心的實際上還是生活在其中的個人,因此這兩條進路之間可以構成相互支持的關系。

随後,譚安奎老師對上述問題一一進行了回應,并對自己在書中提出的一些觀點進行了補充說明。緊接着是自由讨論環節,與會老師針對前面讨論的話題展開了進一步的讨論,來自廈門大學的劉曉飛老師對惠春壽老師和朱佳峰老師觀點之間的差異以及譚安奎老師關于福利權概念的論述提出了進一步的追問,最後三位老師分别對劉曉飛老師的問題進行了回應。


第二場惠春壽:《公共證成與美好生活:政治至善論的新路徑》

第二場會議于15日下午進行,本場會議是對華東師範大學惠春壽老師《公共證成與美好生活:政治至善論的新路徑》一書的評論。本次評論由湖北大學學報的張媛媛老師主持,共分成四部分。

首先惠春壽老師作了題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公共理性”的報告作為引言。然後,南京大學陳肖生老師作了題為“政治化改造至善論:意義與困難”的評論,上海财經大學張途老師作了題為“道德人格、自主與美好生活”的評論。最後,BEAT365唯一官网李勇老師作了題為“至善論、自主性和多元論挑戰”的評論。

在引言中,惠春壽老師首先提到了不同層面的中立性和至善論之争。在後果方面,中立性認為國家行為的效果應該中立于各類美好生活觀念,而至善論認為國家行為應該推行某些特殊的美好生活觀念。在證成方面,中立性認為國家行為的道德基礎應該中立于各種美好生活觀念,而至善論認為國家行為的道德基礎應該是某些特殊的美好生活觀念。然後,惠老師強調,公共理性強調的是證成的中立性,與後果至善論是相容的,所以,在涉及到公共理性的問題時,學界關注的中立性與至善論之争其實是國家行為的基礎應不應該中立于各種不同的美好生活觀念。惠老師接着介紹說,在當代政治哲學中,公共理性被普遍認為是一種證成的中立性主張,因為它包含了兩個相互支持的命題:合理分歧命題(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在美好生活的問題上存在不可調和的永恒分歧)和平等尊重命題(合理的人們應該尊重他人選擇自己心儀的美好生活觀念的自由)。《公共證成與美好生活》主要就是針對這種主張提出質疑和批評的,它認為,合理分歧和平等尊重這兩個命題都不會支持中立性的主張。不僅如此,惠春壽老師還進一步指出,公共理性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對待人們生活之整體的理念,因為:第一,公共理性是尋找共識而不是簡單地訴諸共識,凝聚共識的那些理由很多是與人們的美好生活觀念密不可分的;第二,公共理性預設了個人自主而不是揚棄了個人自主,公共理性支持一種慎議的政治(deliberative politics),這種慎議的過程預設了人們是能夠調整自己生活計劃和适應公共政治的個體,其實質内容與個人自主的生活方式是一緻的;第三,公共理性的目标是産生合法的國家行為,合法性是比正義更加現實和低門檻的要求,訴諸某些特殊的美好生活觀念證成國家行為是一種現實主義的政治策略。基于這些理由,惠春壽老師提出應該重新理解當代政治哲學中的中立性與至善論之争,把公共理性塑造為一種目标上的中立性(國家不是推行任何一種特殊美好生活觀念的工具),證成上的至善論(國家行為可以訴諸某些美好生活觀念得到證成)的主張。

第二場報告則是陳肖生老師的評論。首先,陳老師提出了兩種自由主義的真正分歧。政治性自由主義是由公民觀和合理分歧事實組成。它主張合理的政治道德要滿足公共證成的要求,而這也是自由主義的合法性原則的基礎。而至善論自由主義則認為人類生活的一些活動、特征和關系是有客觀價值的。當人們主觀接入這些客觀善時會增進其福祉。而合理的政治道德要追蹤、滿足正确維護和促進客觀善好的要求,即使這些善是有争議的或是人們合理分歧的對象。因此,國家可以且有義務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幫助、規導、促進人們的有價值的生活目标的實現,這樣做既是正義的也是合法的。這兩者的分歧不在于正當與善好孰先孰後,也不在于是否以實質性價值理想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兩者真正的争論點在于以下四點:第一,理論抱負,即多元分歧與正義/合法性相關性何時進入理論視野。第二,政治觀,即共識政治和改善政治的比較。第三,政治道德的标準,即訴諸主體間“合理接受”标準還是客觀人類善的“正确标準”。第四,尊重觀,即如何才算尊重一個具有理性能動性的人或公民。

之後,陳老師提出了政治化改造至善論的方案,即根據政治性自由主義的公共證成和至善論自由主義的至善論國家觀組成的公共證成的至善論。首先,公共證成,即國家行為必須得到合理公民的同意才是合法的,預設了個人自主,即一種人在其支配性生活計劃中通過向應力由來采納和展開這個計劃的生活方式。而公共證成又意味着社會道德的存在,即實際發揮作用的社會合作的道德就是合理公民應該同意的。這又意味着社會道德中蘊含着一種好生活方式,即自主。而這共同促成了一種推行社會道德和自主的至善論國家觀。

最後,陳老師對四個相關問題進行了讨論。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在第一階段采納“公共證成”的标準。而這個問題主要有兩種可能的回答:一是認為“公共證成”的标準是一個純形式化、無害的設定,二是對多元分歧對正義和合法性構成挑戰的認可,且“公共證成”标準是合理的回應方式。第二個問題是如果采納了“公共證成”的标準,那麼在公共證成的至善論中,什麼前提導緻了這個标準。對于這個問題,陳老師認為,在羅爾斯那裡“公共證成”的标準并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來自合理多元事實和他設定的公民觀和政治社會觀。同時,公共證成預設個人自主不等于從個人自主能推導出公共證成的标準。第三個問題是個人自主性在“公共證成的至善論”中的地位的問題。這裡主要有兩種可能理解,第一種是個人自主性為至善論的政治道德提供了實質内容。至善論的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個人自主同時具有内在價值和工具價值,是好生活核心要素之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個人自主也應該成為确定這樣的社會的政治道德的人類繁盛理念。而根據這些政治道德,國家采取各種方式維護和促進個人自主這種生活方式是正義和合法的。第二種可能理解則是個人自主性是公共證成原則的邏輯所緻。公共證成作為一種公共政治活動,其預設的道德和政治自主性而非個人自主性,因此作者需要反對政治自由主義者嚴格區分道德自主和個人自主。第四個問題是關于社會道德、美好生活和國家至善的問題。該問題又分為三個子問題。第一個子問題是社會道德與美好生活觀的關系問題,即高斯的公共證成的社會道德方案的至善論改造。第二個子問題是美好生活觀與至善論的新路徑論證。訴諸社會道德對“公共證成的至善論”作為一種有别于傳統至善論的新路徑至關重要。作者也主張國家可以合法推進各種美好生活觀,但不需要像傳統至善論那樣訴諸這些美好生活的内在價值或優越性。而是因為它們發揮切實維護社會合作的社會道德角色。第三個子問題是模糊不清的政治道德,即“公共證成的至善論”雖然描繪了基本的政治圖景,但沒有明确主導性的政治道德。

第三場報告是張途老師的評論。張老師提出惠老師的書中出現了靶子不清的問題。惠老師的著作主要有兩個觀點,即認為公共證成反至善論的主張錯誤和公共證成與至善論一緻。對于前者,張老師提出公共證成本身是否反至善論的問題。然後,張老師重構了惠老師的第一個觀點。張老師對羅爾斯的政治主張是否能基于程序主義的自主觀得以維持提出疑問,并認為,隻有滿足以下兩點,政治自主才能是實質的:第一,實質主義和程序主義兩種性質的能力觀不可調和,不僅如此,公民的正義感來源于善觀念,所以是個人自主的性質決定了政治自主的性質。第二,真正的個人自主一定是實質主義的,因為自主的欲望必須響應理由,自主因此隻能是實質主義的。對于第一點,張老師認為其太過絕對,因為政治自主和個人自主具有同等力量,而且政治自主相對個人自主有獨立性,因此程序的個人自主和實質的政治自主是可以相容的。而對于第二個觀點,張老師認為它具有非結論性和自我潰敗的危險。最後,張老師得出結論:即使惠老師的兩個論點都成立,即兩種道德能力都必須是實質主義的,羅爾斯最多退回自己的綜合性自由主義,而不會是至善論。除非我們認為綜合性自由主義就是一種美好生活,也就是和政治至善論一緻。如果至善論代表了一切,那麼它無法代表任何事。

最後一場是李勇老師的評論。首先,李老師提出惠老師“國家應該緻力于推行美好生活的觀念”這一論證并不是一個邏輯有效的論證,從前提推不出結論。而修改後的一種論證版本雖然有效,但它就成了一種工具主義的論證,和公共證成無關。然後,李老師讨論了惠老師的“一種完整的至善論”的觀點。其中,公共證成的原則要求合法的國家行為必須得到合理公民的共同接受;社會道德則認為存在一些美好生活的觀念是被多數社會成員共同分享,并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着維持社會合作的作用;國家也應該緻力于推行個人自主的社會方式。而根據以上三點,我們得到了完整的至善論,即國家行為也可以訴諸道德上良善的生活觀念得到公共證成。緊接着,李老師從程序主義、曆史主義和實質主義三個方面分析了自主性。因為程序主義和曆史主義的問題,我們應該接受實質主義關于自主性的概念,而實質主義關于自主性概念的挑戰分為過強和過弱兩方面。如果過強,那麼它就遠離我們日常道德實踐的常識,且與多元論的道德實踐相沖突。如果過弱,那麼它很難提供恰當的規範性和評價性。然後,李老師提出了多元論的挑戰,這種挑戰直接針對惠老師的美好生活的觀念。李老師認為,惠老師提出的用自主性來定義美好生活的觀念不僅僅是狹隘的,而且也是荒誕的。李老師接着提出,自主性既不是至善論能夠提升的必要價值,也不是至善論提升的唯一價值。最後,李老師提到了多元論的全方位挑戰。他認為惠老師文中對自主性、美好生活以及社會道德的三個概念,完全是一種啟蒙主義思路,根本沒有看到現代多元論的挑戰,完全沒有正視現代道德争議的威脅,而這才是公共證成一開始面臨的真正問題。

下午會議的下半場則是圓桌讨論。華中科技大學葉金州老師沒有深入技術細節,而是從總體邏輯上檢讨政治至善論的公共證成。首先葉老師稱贊惠老師著作邏輯連貫,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然後葉老師指出當下主流的做法是将公共理性限制在康德式的羅爾斯版本中,這明顯存在問題;惠著可貴之處在于引入了高斯的公共理性框架。最後,葉老師認為惠老師為了将至善論與公共證成進行連接,對二者都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削薄處理,雖然表面上可能會獲得成功,但與其為自身設定的雄心間存在較大落差。

深圳大學陳雅文老師則從政治中立和美善觀念提出自己的觀點。首先,陳老師回應了陳肖生老師為什麼采納公共證成這個問題。緊接着,陳老師稱贊了惠老師著作的邏輯性。然後,陳老師認為雖然對基本的合理公民和有效的合理公民兩個概念進行了區分,但這個區分在書中并沒有解決相關問題。而對于自主性問題,陳老師兩個觀點:第一,陳老師也認為惠老師在這方面的預設過強;第二,陳老師認為保護一方的自主其實也損害了另一方的自主,很難做到惠老師所說的對自主性的保護。最後,陳老師提出哪些美善觀念會得到所有美善觀念的支持的疑問。

上海師範大學駱意中老師從道德人格與中立性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評論。駱老師認為惠老師做了一個阿基米德式的視角。但是駱老師認為惠老師并沒有處理好相關的問題。緊接着,駱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公民想參與社會合作但沒有承認公民的相互地位,這樣的社會合作是否能維護惠老師著作中的社會框架?第二,駱老師認為惠老師所用的中立性和證成的概念是非常遊疑的。第三,駱老師認為惠老師對自主的界定有問題。

湖北大學陶文佳老師的問題則主要集中于自主這個概念。陶老師稱贊了惠老師著作的前半部分,但對後半部分提出了質疑。陶老師首先提出惠老師對盧梭式自主概念必然導緻威權主義的結論缺乏更加充分的論證,的思想産生了誤解,其次,書中對于羅爾斯的自主問題與本書後半部分所提出的自主概念之間的邏輯聯系和區别較為含糊,未提供一個更加明确的邏輯線索;再次,書中提出的個人自主概念及其與國家強制力之間的張力還缺乏更加充分細緻的解釋。


第三場徐峰:《正義的張力:羅爾斯、馬克思及其他》

第三場會議于16日上午進行,本場書評會圍繞華東師範大學徐峰老師的《正義的張力:羅爾斯、馬克思及其他》(下稱《正義的張力》)一書舉行,由來自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的牛婷婷老師主持。書評會共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包括由徐峰老師對《正義的張力》一書作的報告,以及三位評論人: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陳江進老師,來自天津師範大學的高景柱老師和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葛四友老師對這本書的内容做的書評報告。下半場則是各位與會老師圍繞徐峰老師和三位評論人的報告進行的圓桌讨論。

首先由《正義的張力》作者,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徐峰老師圍繞該書内容作報告,主題為“當代平等主義理論:内核與分殊”。徐老師首先對《正義的張力》一書的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現實背景進行了介紹。關于理論背景,該書針對馬克思與羅爾斯正義觀的異同展開了讨論,而就現實背景而言,該書則主要聚焦于氣候變化等現實議題中存在的正義問題,并對其進行探讨。随後,徐老師對該書的主要内容進行了簡要概括。《正義的張力》一書前三章讨論的主題集中于羅爾斯和馬克思的比較,包括馬克思是否對于正義持有規範性立場的問題,如何理解馬克思與羅爾斯之間思想關聯等問題。第四到第十章主要讨論有關正義的理論問題,包括對羅爾斯有關應得問題的回應,洛克、羅爾斯、諾齊克有關财産權的争論,以及對羅爾斯自我所有權理論的評論等内容。第十一章則聚焦現實中的氣候問題,其中牽涉的議題包括曆史不正義、當前分配正義和未來代際正義等問題。

徐峰老師結束報告後,三位評論人依次對《正義的張力》一書的内容進行了書評報告。

第一位評論人是BEAT365唯一官网的陳江進老師,陳老師報告的主題是“自我所有權與當代正義理論”。陳老師認為,該書對自我所有權的讨論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一是有關羅爾斯的自我所有權的争論;二是洛克與諾齊克在自我所有權問題上所存在的分歧;三是基于科恩的研究成果批評諾齊克的自我所有權觀念。首先,陳老師指出,對于羅爾斯到底承不承認自我所有權問題,徐峰著作中存在一些表述不一緻的地方。其次,在洛克與諾齊克的分歧問題上,仍存在兩點争議:第一個争議是諾齊克是否在自我所有權和财産所有權上持有對稱觀點,從而與持不對稱觀點的洛克對立,第二個争議是諾齊克是否持有完全的自我所有權的觀點。最後,作者在書中基本上是基于科恩的立場對諾齊克的自我所有權理論進行批判的,但科恩在批評自我所有權時混用了兩種不同的自我所有權概念,因而出現了概念混淆、名實不一的問題,且科恩對自我所有權的批評與他所聲稱的運氣平等主義者立場也存在矛盾,因此其批評有效與否仍有待商榷。

第二位評論人是來自天津師範大學的高景柱老師,高老師的報告主題是“論正義的兩個維度”。高老師就書中關于正義的兩個重要維度(包括國内正義和全球正義的空間維度)和(包括代内正義和代際正義的時間維度)進行了讨論。高老師首先提出了對于書中有關全球合作體系的質疑,特别是是否存在一個與羅爾斯的社會基本結構相似的全球基本結構。之後,高老師指出,考慮到羅爾斯本人反對将差别原則适用于國際正義問題,因此書中将羅爾斯差别原則擴展到國際層面的做法似有不妥,同時對書中将國家和個體作類比論證的做法提出了質疑,并對作者在書中對“訴諸集體辯護”原則的反駁提出異議,指出将國家視為污染主體的問題和由個人為國家污染行為負責之間并不存在必然聯系。最後高老師反駁了書中主張的“有能力者付費”的責任分配原則,指出這種原則存在不能公平地分配道德責任的缺陷,并提出了關于污染責任分配的複合解決方案,認為不應忽視正義問題中曆史考量的重要性。

第三位評論人是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葛四友老師,葛老師報告的主題是“自我所有權與貢獻衡量:馬克思與羅爾斯正義理論的核心分歧”。葛老師首先強調,如果将馬克思的正義理論理解為規範性理論,那麼馬克思更多地是從負面意義上闡述了社會不正義是怎樣出現的。随後,葛老師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了《正義的張力》一書中對羅爾斯和馬克思正義理論的論述:一是關于如何界定個人所有權的問題,這一問題的核心關注點在于市場經濟中由天賦帶來的收益是不是人們應得的,葛老師認為在這一問題上馬克思和諾齊克都認同自我所有權而後者态度更加溫和(使用“資格”一詞而非“應得”),而羅爾斯和科恩則更接近德沃金的立場,傾向于否定自我所有權,這種區别是理解馬克思與羅爾斯分歧的關鍵;二是如何衡量貢獻的分配正義問題,對此葛老師認為,勞動價值論和邊際效應價值論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背後包含了人與物能否等量齊觀地參與分配的分歧。三是如何擁有外在資源的問題,葛老師認為,這一問題的核心在于比較基線的确定,以及占有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最後,葛老師認為這三個問題實際上是徐著比較羅爾斯和馬克思正義理論的三條主線,由此這裡的讨論是為徐著提供理解的背景,由此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徐著中的各個論證是否有力,以及可以如何修自。

在幾位老師進行報告後,書評會進入到圓桌讨論環節,來自廈門大學的劉曉飛老師,來自湖北大學的阮航老師,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王韬洋老師和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潘磊老師對上半場四位老師的報告進行了點評,其中阮航老師因事無法來到會場,所以由葛四友老師代為發言。

劉曉飛老師對徐峰老師,陳江進老師和葛四友老師的報告分别進行了評論,劉曉飛老師首先對徐峰老師對亞裡士多德式的應得和當代的應得這兩個概念的區分提出了質疑,認為徐老師在書中提到的例子并沒有對這兩個概念做出一個清晰的區分。接着,劉曉飛老師對陳江進老師如何解釋自由意志和所有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提問,陳江進老師在報告中聲稱,如果消解自我所有權,那麼自由意志便失去了意義,但劉曉飛老師認為陳江進老師需要對此給一個更具體的解釋。最後,劉曉飛老師對葛四友老師的報告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葛老師對羅爾斯關于“天賦之所得是否是個人之應得”這一問題的态度的理解是否有文本證據支持,二是葛四友老師關于諾齊克所有權獲得的初始狀态的論述聲稱,我們需要對所有權獲得的初始狀态的正當性進行讨論,但劉曉飛老師認為所有權獲得的初始狀态的正當性的讨論并不是必要的。

阮航老師指出,徐峰老師的書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缺乏清晰的條理,作者可以根據一條主線對各章節的順序進行重新排序。二是書中第三章的第一部分内容的說服力不夠,作者在論述這一部分内容之前需要首先對馬克思關于人的觀念進行明确的說明,此外這裡還需要考慮到馬克思在不同時期對人的觀念的理解的不同。三是書裡第三章第二和第三部分中的一些論述可以更準确更充分一些,比如可以對羅爾斯正義理論的适用條件進行更精确的論述。此外,阮航老師還認為,我們除了關注馬克思與羅爾斯的相同點之外,更應該關注二者之間的不同點。

王韬洋老師重點針對書中第十一章如何應用正義理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這一内容進行了讨論。王老師認為,作者的論述在以下兩方面存在問題。首先,作者賦予更嚴格的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标以更高的評價,稱其“更有抱負”;但問題是,越嚴格的目标就越好嗎?或者我們可以更一般性地追問:在應對氣候變化時,什麼樣的目标設定是合理的/可欲的,應該如何去判定?其次,作者主要對一種分配氣候變化負擔的方案即污染者付費原則展開批評。但王老師認為,作者對污染者付費原則“适用條件”的考察,是運用所謂“确定時間點”的方式對污染者付費原則進行閹割,使其失去了追究曆史責任的初衷。

潘磊老師則針對書中前四章的内容提出了兩點意見,第一,作者在前三章對羅爾斯和馬克思之間差異和共同點相關的論述并沒有遵循内部批判的原則。作者在這裡的主要觀點是,雖然學界對馬克思是否有正義原則存在很大的争議,但二者之間還是有共同點的,然而作者在這裡并沒有對争議雙方如何論證馬克思是否有正義原則進行足夠多的論述,因此這裡作者的批評顯得沒那麼有說服力。第二,書中第四章的内容和前三章的内容并沒有較大的關聯,作者需要給出一條明确的主線将這幾張的内容串聯起來。

在四位老師進行發言之後,徐峰老師對在上半場三位評論人的報告裡和圓桌讨論中四位老師的評論中提到的一些問題一一進行了回應,并表示許多問題值得進行進一步思考。會議随後進入自由發言環節,首先,陳江進老師和葛四友老師分别對劉曉飛老師在發言環節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回應。随後,與會老師們針對前面報告和發言環節提到的幾個問題展開了進一步的讨論,其中,陳曉旭老師對徐峰老師的著作提出了幾點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至此,為期兩天的“分析進路倫理學·學術書評會”圓滿結束,書評會的籌辦人葛四友老師對在此的所有老師表達了感謝,并對所有參會老師發出了下一次書評會的邀請。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