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beat365体育官网舉辦BEAT365唯一官网和昆山杜克大學哲學系列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5-28

本網訊(通訊員李慧敏、沈康燕、吳航)2021年5月13日至5月14日,BEAT365唯一官网與昆山杜克大學聯袂開展的哲學系列講座在振華樓第二會議室如期舉行。本次系列講座由我院“當代英美道德哲學研究”青年團隊主辦。

本次講座以兩校學者輪流彙報分享學術成果的形式展開,共計八場。來自beat365体育官网的教授李勇,副教授Matt Lutz,特聘副研究員Timothy Perrine、歐陽霄,與來自昆山杜克大學的助理教授Emily McWilliams、Daniel Weissglass、Daniel Stephens、Lindsay Mahon Rathnam分别進行了主題報告。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特聘副研究員Peter Finocchiaro主持。

第一場報告的主題是“The Lawlike Relation Strategy for Explaining Normative Supervenience”,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Matt Lutz主講。

Matt Lutz副教授介紹了關于規範的非自然主義如何解釋規範事實與自然事實聯結在一起的。許多自然主義者認為非自然主義很難解釋規範事實随附于自然事實這一基本現象。盡管Matt Lutz并不接受規範的非自然主義,但他認為這種随附性挑戰并未構成一個很好的反駁,原因在于規範事實與自然事實之間的關系可以在非自然主義者給出的類律關系策略中得到很好的解釋,即二者之間的關系是類律的(law-like像律則一樣的)。為了給出對類律關系策略的總體辯護,Matt并沒深入類律關系的不同細節論述,而是以因果律為例引出休谟主義與反休谟主義,并以反休谟主義的立場着重分析兩種對類律關系的典型反駁,他稱之為“奠基論反駁”與“錯誤模态反駁”。Matt指出這兩種反駁均存在自身理論内部不一緻的嚴重問題,因此沒有很好的理由去反駁類律關系,随附性挑戰由此消解了。

第二場報告的主題是“Epistemic Reasons for Action”,由昆山杜克大學助理教授Emily McWilliams主講。

Emily介紹了由證據主義是否為行動的知識理由留下了理論空間?流行的看法是否定的:知識理由是信念的理由,實踐的理由才是行動的理由。因為在證據主義看來,理由取決于證據。因為沒有行動的證據,所以沒有行動的知識理由。Emily McWilliams 認為已有的對上述看法的質疑并沒有對證據主義造成多大的麻煩,她将提出一種對證據主義的知識規範性概念的嚴格解讀,這種解讀有兩大核心主張:a理由等同于證據,b知識的應然是事态-聚焦的應然(state-focused oughts(而非主體-聚焦的應然,agent-focused oughts)。她指出這種解讀充分排除了行動具有知識理由的可能性,但也在排除行動的知識理由的同時排除了任何可能具有實質規範性的知識理由,而這種代價卻是證據主義不能承受的。為了避免規避這一問題,她認為,證據主義可以放棄嚴格解讀,但這就為行動的知識理由留有餘地。

第三場報告的主題是“Some Tricks to Depict: A General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s”,由beat365体育官网Tim Perrine特聘副研究員主講。

Tim首先介紹了哲學史上不同哲學家對representations的理解是分殊的,由此出現了“表象、表征、反映、再現”等不同譯法。表征的譯法通常出現在科學哲學與認知哲學中的文獻中。Tim在報告中分享了他的普遍表征論,以期對無處不在的表征現象提供更準确的解釋。他的表征概念包含信念、陳述句、命題、圖表、科學模型等。他分别從表征的本質、表征的屬性、表征的主題、表征的表征屬性、表征的類型、表征的替代說理功能、表征的格萊斯主義,回應表征的批評等方面展開了這一理論的具體論述。

第四場報告的主題是“Modeling Social Network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Consequences”,由昆山杜克大學助理教授Daniel Weissglass主講。

Daniel Weissglass介紹基于主體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ABM)是計算社會科學中的一種理論建立技術。以1971年托馬斯·謝林的著名的種族分隔模型為切入點,Daniel Weissglass用計算機程序現場演示了ABM的實現過程,并将ABM與博弈論進行對比,重點回答了“ABM能否會解釋真實世界的現象”以及“ABM到底能在科學研究中發揮何種作用”等理論應用問題。最後分享了他将ABM用于解決“網絡中的共識與分岐”與“信号空間的分配問題”這兩個哲學問題的探索過程。

第五場報告的主題是“Deas an Intellectual Virtue”,由昆山杜克大學助理教授Daniel Stephens主講。

Daniel Stephens首先進行報告。Daniel主要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探讨了智能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的一些特征及其在德性理論中所能扮演的角色。Daniel進行這一工作的目标是從中國哲學的理論以及概念中找到有助于當代的讨論的地方。他試圖說明,輸出有助于使得詢問本身變得更好的一種影響力的能力應當本身被視為一種智能德性。中國的德這一概念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要求具備德性的人能夠輸出有益于道德的影響力。Daniel的本次讨論的核心概念是智能德性的社會影響(intellectual virtuous social influence),簡稱為IVSI。Daniel從一個常識性的反思開始了讨論,比如一個講話者通常要麼會使得讨論更加有效,要麼會使得讨論更加糟糕。存在着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使得讨論更加能夠通達于真理,或者更加遠離真理。随後,他更加細緻地介紹了一些社會心理學現象,比如,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對于讨論的影響等。他做了一個與IVSI共鳴的行為方式的定義:S做了與IVSI共鳴的行為方式,當且僅當S以某種行為方式影響了其他人,R,使得R以一種更加能與IVSI共鳴的行為方式行動。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具備了何種特質或者條件的人能夠被期望可靠地展現與IVSI共鳴的行為?經過一些分析,Daniel做了如下定義:S具備了IVSI的德性,當且僅當,在充分的情境下,以相當大的程度,并且以正确的方式,當S與其他人R交互時,不管是S還是R有着智能的善的目标,S以一種能夠影響R,使得R能夠更多地與智能德性相共鳴的方式行動。随後,Daniel分析了該理論可能的與德性論及知識論的交互,并結束了報告。

第六場報告的主題是“Seeking Tranquility in Music: The Aesthetics of Guqin in Two Explanations”,由beat365体育官网歐陽霄副研究員主講。

歐陽霄老師進行了上午場的第二場報告。他報告的主要内容是對于古琴之美的讨論。他的讨論從音樂的表達性展開。他說明,一般而言,音樂被認為是具備表達性的,也就是,音樂能夠表現人的情感。甚至,根據一些傳統的有影響力的觀點,音樂的整個的美或者藝術意義,就在于它的情感屬性。但是,古琴似乎展現了一種不同的音樂之美的路徑。在中國,古琴被認為是地位最高的樂器,是屬于精英的樂器。歐陽霄老師認為,古琴的藝術之美不依賴于它的情感意義。成熟和主流的描述古琴之美的方式是正式的(formal)。在讨論中,歐陽霄老師提供了兩種對于古琴之美的解釋。一個來自中國儒家中的理學,另外一個則來自于美國音樂美學領域的Peter Kivy。根據中國儒家傳統,尤其是理學,音樂和人性是相關聯的。在朱熹看來,平靜是一種元情感,而古琴的美在承認音樂的情感理論之外,還有其他的内涵。而根據Kivy的觀點,一種純音樂則是可能的,這種音樂不同于内容性(contentful)的音樂,它把我們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世界中解放出來。純音樂是一種純粹的聲音結構和設計。在Kivy看來,平靜是一種被聽(heard)和有條理的(formal)的音樂的屬性。實際上,所有的音樂都是被聽到的,而不是被感受到的,而古琴之美正是音樂形式主義的典型案例。

第七場報告的主題是“It’s Stupid/Good: Isegoria in Herodotus’ Histories”,由昆山杜克大學助理教授Lindsay Mahon Rathnam主講。

Lindsay讨論的主要内容是從古希臘的曆史學家Herodotus所記錄的曆史中所體現的Isegoria(源于古雅典,意思與言論自由相近)來說明言論自由的好與壞。一般而言,在現行的北美政治的公共讨論中,對于言論自由的本質和限制的争論是經常出現的。比如,許多人認為,對于不好的觀點的挫敗應當是基于對其進行披露、反駁和勸導,而不是試圖使得人們不能發聲。這種言論自由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哲學家密爾的《論自由》。雖然近期的學術讨論挑戰了密爾的理解言論自由的方式,但是,其仍然具備強大的影響力。一個對于密爾的反駁的思路是,即便言論的市場是一個自由的市場,為什麼有問題的言論不能像有問題的商品一樣被剔除呢?Herodotus的叙述正是如此展現了關于言論自由的另外一個方面。不同于發現平等言論的在公共領域的功用,Herodotus更加注重誇獎它能夠充實人的公民身份。因此,Isegoria的善,不在于它促進的言論本身,而在于它對于說話者的效果。Lindsay進而舉了一些例子說明了這些觀點。譬如曾經一個古希臘時代的人在面對波斯的侵略時在一次演講中并沒有尊重言論自由,欺騙了民衆,但是,他卻因此鼓舞了民衆的信心,幫助城邦赢得了戰争。

第八場報告的主題是“Confucian Arguments for Political Inequality”,由beat365体育官网李勇教授主講。

他報告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關于平等的讨論。他首先介紹了一些背景性内容。根據儒家,人一般被認為具備人性或者道德潛能的平等,但是,在君子與小人這種人格特質或者地位特質上,則存在着不平等。對于這種平等和不平等,有着三種解讀。第一個是儒家平等主義,根據它,人們應當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在政治上也是平等的。第二個是儒家非平等主義,根據它,人們應當在道德和政治上都是不平等的。第三個是儒家賢能政治,根據它,人們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但是在政治上是不平等的。随後他着重介紹了第三派的代表人物的觀點,諸如貝淡甯、白彤東、陳祖為等。并分别提出了關于政治平等和不平等的工具主義和非工具主義的反駁。第一個是政治平等的非工具主義的論證。即平等本身具備内在價值。沒有成年人比起其他的人具備如此大的優勢以至于他們能夠被賦予完全和最終的在國家政府中的權威。絕對的權力會導緻絕對的腐敗等。工具主義的論證則源于密爾,密爾認為政治平等能保護更多人的利益,保障公民的自由,并且,公民會有更多的歸屬感。對于政治不平等的非工具主義的辯護,根據一般的思路,是要論證政治不平等是本身具備内在價值的,持有這種立場的學者幾乎不存在。但是,存在許多對于政治不平等的工具主義的論證,根據它,政治不平等有助于促進其他的價值,或者說,政治平等不能促進一些價值。白彤東就持有這樣的立場。但是,這種論證也面臨一些挑戰。一種挑戰是工具主義的。第一,平等的參與政治的權利也可以作為一種社會福祉被考慮。第二,也許政治平等能夠更好地實現社會的福祉。另外一種挑戰則是非工具主義的。第一,專家-老闆謬誤。即便一個人知道如何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他也不能強迫正在做這事的人,就像醫生不能未經病人的許可強迫病人吃藥。第二,國家被許多人認為并不是目的論式樣的,至善的目的,對于許多人而言并不是這個國家内在的具備優先性的目的。

至此,為期兩天的哲學系列講座圓滿落下帷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