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第四屆“科學與哲學”青年學者工作坊在beat365体育官网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6-15

本網訊(通訊員谌辰)2021年6月12日-13日,由國内分析哲學與科學哲學界多位青年學者聯合發起的第四屆“科學與哲學”青年學者工作坊,在beat365体育官网成功舉行,本次工作坊的主題為“知識與行動”。經組委會審稿團隊對參會論文進行盲審,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上海大學、中央美術學院、華僑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匹茲堡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等高校的30餘位青年學者和學生應邀出席本屆工作坊。

工作坊由我院外國哲學教研室主辦。外哲教研室朱志方教授對參會學者表示了熱烈歡迎,外哲教研室副主任王詠詩老師在開幕式上發表緻辭,我院科哲教研室葉茹老師和邏輯教研室申國桢老師也出席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共15場報告。

南京大學胡星銘老師的報告标題是“是否存在不可言傳的理解”。胡老師首先讨論了Lipton對于存在不可言傳的理解的論證,并介紹了Strevens對這一論證的反駁。随後,胡老師通過指出“解釋”一詞的多義性,論證Strevens的反駁是不成功的。最後,胡老師借助解釋的反事實理論,論證說不存在不可言傳的理解。上海交通大學賴長生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賴老師首先借助知識和說出相應語句之間的關系對Strevens提出進一步反駁。随後,賴老師還借助産婦和思想诠釋的例子對胡老師的正面論證提出了一些質疑。

蘭州大學郭昱辰老師的報告題目是“What is semi-pretense?”。郭老師首先對半假裝(semi-pretense)作了界定。随後,郭老師引用Walton的道具導向的想像(prop-oriented make-believe)理論,論證準假裝就是通過将真實對象或特征想像為虛構對象或特征,以更好描述前者的一種行為。最後,郭老師論證說,這一解釋能夠很好地解釋準假裝的動機。北京理工大學薛少華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薛老師認為,對準假裝究竟在何種意義上是“介于一般行為和完全的假裝之間的某種行為”提出了困惑。此外,薛老師認為郭老師闡釋準假裝時采用的幾個案例可以有多種解讀,因而是不清晰的。

四川大學徐召清老師的報告題目是“知識限度的邏輯分析”。徐老師首先介紹了費奇對存在不可知的真理的論證,并針對幾種可能的反駁作了回應。随後,徐老師借助不可知的真理和斷言的知識規範,解釋了摩爾悖論、知識封閉原則的反例等案例的怪異性。最後,徐老師介紹了對可知性原則的兩種限制策略,并通過相對的不可知性分别回應了這兩種策略。BEAT365唯一官网葉茹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葉老師認為,徐老師的解釋隻能說明知識封閉原則的反例對于第一人稱認知主體的怪異性,但不能解釋其對于第三人稱主體的怪異性,因此該解釋是不充分的。

上海交通大學賴長生老師的報告題目是“Memory, knowledge, and epistemic luck”。賴老師首先介紹了關于記憶的認知理論(ETM)及其當代論争,為反思這一理論的新進路作鋪墊。随後,賴老師介紹了反運氣知識論的安全性條件理論,并論證說,這一理論蘊涵着借助模糊記憶形成的信念不構成知識。因此,該理論與ETM相沖突。吉林大學黃原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黃老師認為,反運氣知識論與ETM的沖突不一定構成前者的缺陷,反運氣知識論者恰好可以據此拒絕ETM。黃老師還就置信度和信念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與賴老師進行了讨論。

複旦大學胡靖波老師的報告題目是“Do I Know the Positions of My Limbs withoutobservation?”。胡老師首先列出了Anscombe關于身體知識(bodily knowledge)的三個論題:認識論論題、語義學論題以及現象學論題。Anscombe認為,身體知識與知覺知識有顯著的不同。随後,胡老師論證說,Anscombe的後兩個論題都存在問題。中央美術學院孫骞謙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孫老師認為,胡老師借助内省的不可靠性來說明我們不能借助内省來判斷身體知識是否具有現象特征;但由于内省是把握現象現象特征的唯一手段,否定内省的可靠性的做法可能會造成不良後果。

複旦大學王球老師的報告題目是“預測加工與銜接問題”。王老師首先論證說,預測加工(PP)理論突破了神經網絡模型的聯結主義模闆,屬于一種新的心智圖景。随後,王老師介紹了Dewhorst對PP理論可以容納會話式常識心理學概念的論證,以及心智自治論對它的挑戰。王老師認為,将常識心理學概念“下沉”至亞人格層面可以回應這一挑戰;然而,這仍然無法避免常識心理學概念和PP理論之間的銜接問題。最後,王老師讨論了對這一問題的幾個困難及解決方案。西安交通大學張志偉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張老師就“下沉”一詞的具體意義、神經計算的貝葉斯模型的地位等問題與王老師進行了讨論。

湖南師範大學王淑慶老師的報告題目是“能動性問題與能動性增強——行動哲學視域下的腦機接口技術”。王老師首先提出了腦機接口(BCI)媒介行為是否可以被視作有意行動的問題。随後,王老師介紹了行動因果論、新意志論以及行動者因果論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及各自面臨的困難。最後,王老師反思了這些困難背後的根本原因,并指出,将BCI媒介行為視為能動性增強,則可以化解困難。西安交通大學丁曉軍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丁老師認為,王老師所采用的對于能動性的經典定義可能使得能動性與意向行為之間的關系不夠密切。丁老師還就實在動作在何種意義上是實在的、經BCI媒介的言語行為處于何種地位等問題與王老師進行了讨論。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宋子明老師的報告題目是“Folk psychology and a logic of evaluation”。宋老師首先介紹了期望效用(EU)決策論面臨的幾個反駁,并指出可以将規範性決策論和描述性決策論區分開來,進而辯護後者。随後,宋老師指出他的策略面臨兩種挑戰;但如果将EU決策論理解為更新評估性判斷的一緻性條件,并将整體論條件納入EU決策論中,我們就可以回應這兩種挑戰。華南師範大學張文俊老師認為,宋老師曾借助休谟式理論為EU理論辯護,但他未對休谟式理論本身進行辯護。此外,張老師認為,間接效用主義似乎也能滿足休谟式理論,因此宋老師需要對他訴諸的休谟式理論進行進一步刻畫。

浙江工業大學舒卓老師的報告題目是“捍衛認知自由”。舒老師首先介紹了認知自由的論題以及支持和反對它的理由。随後,作為對認知自由的一種解釋,舒老師介紹了理由反應相容論及其困難——行動自由不是認知自由的恰當模闆。接下來,舒老師論證說我們至少擁有懸置判斷的認知自由。最後,舒老師讨論了關于懸置判斷的幾個本體論問題。北京工商大學王東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王老師提出,可能有兩種意義上的懸置判斷,應當對它們加以區分。BEAT365唯一官网葉茹老師也對舒老師所主張的相信和懸置判斷之間的不對稱性提出了質疑。

華僑大學黃俊維老師的報告題目是“從‘反運氣’到‘反風險’”。黃老師首先介紹了關于知識的反運氣論題及其背後的直覺。随後,黃老師介紹了反運氣條件的兩種刻畫方式(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德性知識論對運氣問題的進一步回答及其面臨的困難。接下來,黃老師舉出幾個幸運知識的例子,引出關于知識的反風險直覺。最後,黃老師論證說,反風險論題不僅在兩個方面優于反運氣論題,且與對知識的譜系學分析相符。東南大學張學義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張老師就風險的界定、度量及其與運氣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與黃老師進行了讨論。

中山大學伍素老師的報告題目是“New discoverie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伍老師首先介紹了知識論中純粹主義和實用主義之間的争論。接下來,伍老師通過實驗哲學研究發現,被試者關于知識的直覺對風險因素并不敏感,這一結果更接近純粹主義而不是實用主義。複旦大學朱林蕃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朱老師認為,伍老師的實驗在樣本選擇、對照組設置、幹擾項控制以及問卷形式等方面尚有提升的空間。與會學者們就該實驗方案設計的細節、實驗哲學在知識論中扮演的角色等問題進行了讨論。

中國人民大學劉牧同學的報告題目是“人類行動者的目的:回應一種事件的目的論解釋”。作為鋪墊,劉同學首先介紹了行動解釋的兩種類型。随後,劉同學介紹了Collins的基于識别産出的目的論解釋。最後,劉同學論證說,厚的産出描述會潛在地指涉目标;而薄的描述雖不指涉目标,但無法構成目的論解釋。南京師範大學張子夏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張老師認為,劉同學對Collins的解讀可能存在問題。對Collins作出重新解讀後,張老師論證說,劉同學的批評并未擊中Collins的要害,即将補償性系統看作目的論系統這一主張。

匹茲堡大學範堯同學的報告題目是“Certificates in expert identification”。範同學首先提出,個人化的社會認識論在追求某些認知善時會大大受限,某些認知善隻能通過制度安排來實現。接下來,範同學介紹了專家鑒别的問題,并援引經濟學中的Information Design論證說,某種具有最小測試标準的專家測試能夠提高外行鑒别專家的準确度。上海交通大學周理乾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周老師認為,借助Signalling Game或許能夠更好地确定專家測試的最低标準。周老師還就披露部分信息是否是真誠的等問題與範同學進行了讨論。

上海大學周從嘉同學的報告題目是“解釋的證據契合度——回應最佳解釋推理的劣中選優問題”。周同學首先介紹了Van Fraassen對最佳解釋推理(IBE)的劣中選優反駁以及Lipton的回應。随後,周同學引入輔助定理以及證據契合度的兩個标準(創新度和融貫度),對IBE進行改進。最後,周同學論證說,改進後的IBE可以應對Van Fraassen的挑戰。複旦大學王球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王老師認為,如果輔助定理是理論,那麼添加輔助定理可能使解釋不融貫;此外,有的最佳解釋可能并不滿足證據契合度的兩個标準,對IBE的日常使用有時也不滿足創新度标準。

聖安德魯大學石靜同學的報告題目是“Practical knowledge- the cause of what it understands”。在本報告中,石同學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安斯康姆對于實踐知識的解釋。石同學首先介紹了安斯康姆的解釋中的“理解”的三個條件——自覺的意識、可描述性,以及可表達性。随後,石同學介紹了實踐知識所理解的意向行為的形式——A-D序列。接下來,石同學通過實踐三段論解釋了為什麼實踐知識可以包含兩種因果性。最後,石同學簡要地比較了安斯康姆的解釋和康德的實踐知識觀。北京師範大學代海強老師評議了本場報告。代老師首先對石同學是在什麼意義上對安斯康姆和康德進行比較提出了疑問;此外,代老師認為,基于早期分析哲學的傳統,Anscombe的行動哲學能不能被給予一種康德式的解讀是有疑問的。

閉幕式上,主辦人外國哲學教研室馮書怡老師代表“科學與哲學”青年學者工作坊組委會,再次向與會學者和學生表示感謝,期待工作坊來年繼續舉辦。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