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首都師範大學朱慧玲副教授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6-15

本網訊:(通訊員劉欣庭)2021年6月11日下午,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朱慧玲副教授在我院B214報告廳進行了題為“優績主義錯在何處”的主題報告。報告由beat365体育官网倫理學和政治哲學教研室陳江進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倫理學和政治哲學教研室李勇教授、葛四友教授、華中科技大學葉金州老師、湖北大學阮航副教授、陶文佳老師參加了本次報告會。

朱老師從“優績主義”(meritocracy)的概念分析開始講起。她強調其中merit的适用範圍并不是政治治理領域,而是經濟分配領域,從而将優績主義與賢能政治、精英主義區别開來。她進一步指出,merit與個人的功績(accomplishment/achievement)相關,功績的獲得是通過個人的才能加上努力得以實現的,從而使得merit具有了一種德性(virtue)含義。因此,優績主義指的就是,在社會整體制度安排中,收入、職位、機會等社會基本善要依據個體的才能、努力或成就來加以分配,而非其出身、家庭财富或社會階層。

在此基礎上朱老師闡述了為何優績主義會具有直覺上的吸引力,比如:肯定個人的才能和努力;強調個體責任的重要性;為階層躍升提供空間;以及促進社會流動性等。朱老師進一步指出,優績主義所具有的這種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虛幻的。這是因為:第一,功績所依賴的才能與努力具有偶然性。第二,功績的衡量标準比較模糊,如何界定功績并非易事,而且容易陷入通過市場價值(value)來加以衡量,從而忽視公共利益或德性的層面。第三,優績主義會導緻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産生對立的社會心态,從而使得社會公共空間進一步萎縮,阻礙社會各階層的交流與對話。第四,在教育差距幾何式增長的背景下,優績主義有關促進社會流動的許諾難以實現,也不會帶來更大的公平。它甚至還會與專家統治(technocracy)相結合,形成一種保證從而影響民主。正是基于對優績主義所具有的虛幻吸引力的認識,很多政治哲學家将優績主義稱為神話、陷阱甚至是暴政。

報告結束後,與會老師和同學就優績主義與其他理論的區分、功績标準的單一性、是否能将優績主義理解為一種意識形态、優績主義與應得概念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探讨。李勇教授在評論時提問,優績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賢能主義、平等主義有何區别。葉金州教授對該如何給優績主義定性提出疑問:優績主義到底是一種觀念還是一種制度?陶文佳老師認為優績主義沒有辦法解決“應得”(deserve)的問題,在現實中也很難與精英主義區分開來。葛四友教授指出了優績主義所具有的深層問題:能力從何而來?以及我們該如何界定貢獻的大小?陳江進教授引入了托馬斯·穆裡根(Thomas Mulligan)對優績主義的肯定,同時指出,優績主義既強調公平的機會平等又強調形式的機會平等,但容易出現含混不清的狀況。阮航教授所疑問的是,抛開優績主義的理念的話,有沒有更好的分配正義理論?朱老師就這些問題一一作了簡短回應,同時認為,我們還需要更加深入分配正義理論的内部,來深入思考優績主義的問題。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