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知識與價值——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第四屆(2021年)年會”在beat365体育官网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6-24

本網訊:(通訊員蘇晨生 鄭博元 杜先海 田昶奇)2021年6月19日至20日,“知識與價值——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第四屆(2021年)年會”在beat365体育官网舉辦。會議由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辦,beat365体育官网承辦,來自五十多所全國高校、科研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會議。本次會議包括6月19日上午的開幕式主題發言、6月19日下午至6月20日下午的分論壇讨論、6月19日下午研究生論壇、6月20日下午的閉幕式主題發言四個環節。

6月19日上午,本次會議開幕式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第一會議室舉辦,beat365体育官网蘇德超教授主持開幕式。開幕式上,BEAT365唯一官网黨委常委、副校長吳平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李佃來教授和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黃裕生教授先後為開幕式緻辭。吳平副校長指出,此次年會積極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也回應了疫情時代對哲學的需求與期待,并強調beat365体育官网一路走來,離不開許多前輩學者對真理的孜孜以求,也離不開各位專家學者的傾力支持,因此希望中國哲學界能夠在學術研究中繼續通力合作,進一步推進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德國哲學學科的發展。

(BEAT365唯一官网黨委常委、副校長吳平教授為開幕式緻辭)

beat365体育官网李佃來院長以自身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切入,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密切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思想高峰,這一高峰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德國古典哲學所取得的思維成果一道構成了連綿的群山,因此加強對德國哲學的研究,厘清哲學追問從康德、黑格爾進展到馬克思的邏輯進程,十分有利于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義。

(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李佃來教授為開幕式緻辭)

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黃裕生教授肯定了beat365体育官网在德國哲學研究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學術影響力,強調了陳修齋教授、楊祖陶教授、鄧曉芒教授等BEAT365唯一官网的前輩學者為我國的德國哲學研究所做的巨大貢獻,并指出武漢不僅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曾經開啟中國現代化新紀元的城市,這次的德國哲學年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舉辦,既是精神的一場探新之旅,也是回歸之旅。

(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為開幕式緻辭)

會議全體成員合影之後,beat365体育官网曾曉平教授主持了開幕式主題發言,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華中科技大學鄧曉芒教授,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山東大學傅永軍教授和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常務理事、安徽大學張能為教授三位學者分别作了報告。

鄧曉芒教授的發言題目是《黑格爾〈邏輯學〉開端對重建形而上學的啟示》。鄧教授以“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中西比較”和“語言學之後”三個層次對黑格爾《邏輯學》的“有-無”開端進行剖析。鄧教授認為,黑格爾《邏輯學》的開端在形式邏輯看來顯得“不合法”,但以辯證邏輯的眼光看,黑格爾的論證是概念的邏輯意義和隐含意謂相互疊加的結果,在這種“顯-隐”統一中具有作為“變”的運動的合法性。其次,黑格爾以“有”開端是對亞裡士多德形而上學中本體論傳統的接受,也以中世紀上帝的“全在”的信仰為前提,與中國哲學的“自然無為”有本質區别。最後,鄧教授以自己提出的“語言學之後”為視角,評估黑格爾存在論的價值,指出黑格爾把語言的邏輯功能與非邏輯功能結合起來的努力,為當代重建形而上學提供了啟示。在互動環節中,面對“‘語言學之後’這一專有名詞範圍如何劃界”的問題,鄧教授指出自己所說的“語言學之後”是從旁觀者角度考察語言學,不僅考慮語言的邏輯功能,還要考察語言的非邏輯功能(例如修辭學、詩學等),并從人類語言的發生學角度考察語言的兩種功能有什麼作用,二者處于何種交互狀态。因此,“語言學之後”根源還是要建立在科學實證的基礎之上,讨論語言的發生、形成以及邏輯形式和非邏輯形式。針對“個體心中的體驗如何能夠表達出來,被他人理解”的問題,鄧教授認為語言的體驗是一個過程,類似哈貝馬斯的商談原則,并不存在一個固定的、絕對的共識,而是一個無窮的發展過程,隻有“路标”而沒有“終點”。面對“如何比較中西哲學”的問題,鄧教授中西方哲學各有長短,他的提出的“語言學之後”是在“夾縫”中尋求突破,在批判中西哲學的基礎上尋求重建形而上學的方案,這種批判不是否定,隻是劃界。最後,鄧教授提到,體系的時代雖然結束,但建立體系的時代仍未結束。

(鄧曉芒教授作《黑格爾〈邏輯學〉開端對重建形而上學的啟示》的主題發言)

傅永軍教授作了《經典概念的哲學诠釋學理解》的主題發言。傅教授指出,“诠釋”主要是文本诠釋或經典诠釋,因此需要區分“經典”(Klassic/Classics)與“聖典”(Kanon/Canon):“聖典”承載着絕對真理,主要是作為信仰對象的宗教典籍和作為典範對象的法律文本;“經典”則有曆史性概念、規範價值和風格三層涵義。文藝複興、啟蒙運動的所開啟的西方社會世俗化過程,使得針對聖典的“解經學”就讓位于經典的“诠釋學”。經典具有“在當下發生”的共時性品格,一切能被帶入當下并産生意義的文本都具有經典性。針對西方經典诠釋的祛魅曆史,傅教授指出在中國的經典诠釋活動中,經典處于诠釋者主觀世界之外,與诠釋者對峙,因此有必要對中國經典诠釋傳統中的“經典”概念進行現代性改造。在互動環節中,面對“Hermeneutics應采用何種譯名”的問題時,傅教授指出該術語共有“诠釋學”、“解釋學”、“闡釋學”和“釋義學”四種譯名,以思想史的角度說,“诠釋學”的譯法可能最好,也能夠滿足漢語翻譯中“雅”的考量。針對“如何看待忠實于原文與揭示文本對于當下的意義兩種路徑的張力”,傅教授提出前者是試圖進入作者意圖的認識論态度,後者是把握說與未說之間的啟示的诠釋者态度,應認識到二者的界限,暴力诠釋就是一種越界行為所導緻的。

(傅永軍教授作《經典概念的哲學诠釋學理解》的主題發言)

張能為教授主題發言的題目是《伽達默爾與科學知識的理解性》。張教授刻畫了亞裡士多德對科學知識(Episteme)、創制知識(Techne)和實踐知識(Phronesis)的區分,并指出實踐知識是人成為人的存在性知識。近代以來,歐洲追求普遍、絕對、精确的科學與技術知識,而忽視了可變、具體且具有曆時性特征的實踐知識,為此,“精神科學”這一概念被提出。伽達默爾結合解釋學思想,認為精神科學的特殊性就在于結合人的存在性意義而讓事物的意義和真理顯現出來。張教授指出,伽達默爾解釋學的普遍性不僅适用于精神科學,同樣适用于自然科學,在這個意義上,伽達默爾擴展了解釋學的視域。依靠解釋學的理解性特征,亞裡士多德所區分的三類知識才真正貫通起來。在互動環節中,針對Hermeneutics的譯名問題,張教授指出,在《說文解字》中,“诠”的概念除了字面解釋之外,還有對固定對象(如“聖旨”)的解釋的意思,應用範圍限定于下級解釋上級;相較而言,“解釋學”的譯名更能體現出解釋活動不預設固定意義的自由特征。

(張能為教授作《伽達默爾與科學知識的理解性》的主題發言)

本次會議的分論壇讨論共報告了50篇論文,共分為康德的實踐哲學、康德的認識論、黑格爾哲學、海德格爾哲學的批判與推進、德國哲學的當代形态及效應、德國哲學翻譯與研究六個主題。

“康德的實踐哲學”主題共有10場報告。中國政法大學宮睿教授以《在西方理性主義傳統中看康德人性目的公式》為題作了報告,宮教授認為康德的人性目的論有一種二元結構的模式,一方面是個體,另一方有一個目的結構,據此康德的很多概念(如意志、絕對命令、自律、尊嚴)才得以可能。廈門大學張會永教授的論文是《康德的“至善義務”與“應當意味着能夠”》,張教授認為把“應當”與“能夠”的承擔者設想為不同的主體——前者針對理性存在者而言,後者需要另一個存在者保證至善能夠實現——“至善義務”與“應當意味着能夠”不會沖突。安徽師範大學李偉教授在報告《康德“德行诠釋學”思想抉微》中提到康德懸置知識以證成道德,因而把诠釋學理解為一種求善而非單純求真的活動,這是一種德行方向的路徑。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尚文華副研究員在報告《重新思考康德實踐哲學的起點問題——以啟蒙哲學體系對基督教相關原理的批判反思為線索》中認為,由于康德無法保證作為整體的個體是善的,因此需要将耶稣視為一個完滿的人性(理性)原型。北京師範大學周黃正蜜副教授在報告中《如何完善自己》通過區分完全義務和不完全義務,論證了自我完善的選擇無需按照道德标準,而隻需保留合适性标準,從而在不違反道德法則的前提下能享有更大的空間。北京師範大學朱會晖副教授的論文《康德論天才與鑒賞力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康德認為天才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審美理念及理性理念,鑒賞力通過結合認識能力來激發天才的創造激情和靈感,二者是互補的,但體現規則和秩序的鑒賞力更重要。beat365体育官网王詠詩副研究員的報告《技術時代中的人——重思康德“技術上實踐的”原則》認為康德與亞裡士多德對技藝有不同說明。古典與現代對技術的不同理解奠基于形而上學立場的差異。康德“技術上實踐的”原則與“道德上實踐的”原則在人身上實現動态平衡,凸顯康德将形而上學出發點設定在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人”之上。河南師範大學惠永照講師在報告《道德切身與性格生成——論康德的“道德愉悅”》中提到道德愉悅不僅使有限的理性者認識到道德與自己的切身性,而且能夠增進主體對道德的理性關切,最終促進主體形成一個既愉悅又有德的穩定性格。華中科技大學袁輝講師以《論康德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許可法》為題,認為康德政治哲學著作中出現的種種許可法至少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先天允許主體理知地占有客觀對象的公設,另一種是暫時允許主體強制每個其他主體從自然狀态進入法權狀态的許可。東南大學武小西講師在報告《人對動物的道德義務——對科斯嘉動物倫理學的批評與重構》中尋求康德式動物倫理學的可能方向,在肯定科斯嘉關于“動物是自在目的”的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動物是道德義務的承擔者。

(分論壇現場:中國政法大學宮睿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廈門大學張會永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安徽師範大學李偉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北京師範大學周黃正蜜副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北京師範大學朱會輝副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beat365体育官网王詠詩副研究員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華中科技大學大學袁輝講師作報告)

“康德的認識論”主題共有9場報告。安徽大學張廣副教授在論文《康德的純粹理性的曆史:理性“完滿”的尋求》中認為《純粹理性批判》中的“純粹理性的曆史”一章不僅呈現了《純批》的“要素論”與“方法論”的靜态結構分析,也明示了《純批》為人類理性的未來開創了一個“完全滿足”,是一種動态的批判哲學的曆史定位。上海學者陳虎平的《先驗自我與多層還原》認為康德的先驗自我概念依舊是近代形而上學思維的邏輯剩餘,是一個不必要的多餘概念,可以用多層還原的程序性思維予以取代。西北師範大學大學胡好副教授在報告《再論康德對本體論證明的系統批判》中提到康德從可能性、現實性和必然性三類模态切入,分别反駁了上帝的可能存在、現實存在和必然存在,從而對本體論證明進行了系統性批判。華中科技大學、李揚講師在報告《論康德對本體論證明的反駁》中提出康德關于Sein的肯定意義有四種含義,分别是邏輯上的系詞,認識論上将雜多結合為對象的功能,邏輯上對主詞的設定,以及認識論上把對象設定在與我的概念的關系,據此來解釋康德對本體論證明的反駁。南京師範大學居俊講師的論文《康德靈魂不朽問題域中的心物關系探究》認為康德既批判唯理論的靈魂不朽證明,也拒斥經驗論與唯物論對靈魂不朽的否證,從而為先驗“我思”保留了“我實存”的可能性,也闡明了從實踐維度來考察“我實存”的新路徑。清華大學羅喜助理研究員的報告《論意志自由與決定論的相容性——基于康德“第三個二律背反”的闡釋》依據“兩種屬性說”的解讀,認為人同時具有經驗性和理知的品格,分别體現了人的兩種不同的存在論屬性,并且理知的品格在存在論上為經驗性品格奠基,自然與自由因此得以相容。中國政法大學宋博講師的報告《重思康德的“認識”概念》提出康德的“認識”概念有兩種含義,一種以對象指稱為中心,可視為“認識”的邏輯學概念,另一種以對象的構成為中心,可其為“認識”的形而上學概念。南昌大學毛九星講師的論文《對康德“我思”概念的一種現象學解讀》認為康德的“我思”概念包含三個環節,在現象學看來就是對象意識、自身意識和自我意識,可以完整地表達為“我-(有意識地)思-對象”。從先驗哲學的角度來看,對象意識與自身意識比“純粹自我”要重要得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唐樹生講師的報告《康德是功能主義者嗎?》認為康德的心靈理論與功能主義有本質不同,康德認為心靈具有先驗結構,功能主義無法對其進行論證,而功能主義以因果關系為前提,康德認為因果關系是心靈認知的産物。

(分論壇現場:與會學者讨論康德對本體論證明的批判)

(分論壇現場: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朱松峰教授對報告進行評論)

(分論壇現場:西北師範大學胡好副教授作報告)

“黑格爾哲學”主題共有6場報告。吉林大學韓志偉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黑格爾曆史哲學中的個體性存在及其意義——以〈世界史哲學講演錄1822-1823〉為文本依據》,韓教授結合黑格爾的《世界史哲學講演錄》文本,從民族及其成員、世界曆史人物和國家公民三個方面來論述個體性不是外在于理念的一種手段,而是理念的内在有機環節。江西師範大學胡傳順副教授的報告《啟蒙與神學的變奏——康德與黑格爾》針對康德是啟蒙派而黑格爾是反啟蒙派的觀點,認為啟蒙不等于啟蒙運動,康德和黑格爾都曾通過批判啟蒙運動重塑啟蒙,因此黑格爾是康德啟蒙的繼承者。揚州大學荊晶副教授的論文《辯證法抑或思辨:黑格爾對亞裡士多德的解讀和批判》認為黑格爾區分了亞裡士多德的兩種辯證法,一種是知性邏輯意義上的辯證法,另一種則是亞裡士多德的思辨思想,如果将亞裡士多德的辯證法與其思辨思想分開來看,二者與黑格爾的辯證法有本質區别。吉林大學丁甯副教授在報告《黑格爾的自然權利思想》中提到黑格爾眼中的自然權利呈現出雙重維度:一種是作為人之自由的直接性顯現,具有當下的肯定性意義,另一種是潛在包含着的理智的普遍性,使得這一直接性狀态需要被揚棄。山東大學梁樂睿副研究員的報告《理性與符号——論卡西爾哲學的德國觀念論根源》論述了黑格爾對卡西爾哲學的影響,卡西爾符号形式的曆時性問題與黑格爾精神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問題相呼應,卡西爾對諸符号形式的論述也是對黑格爾“真理即全體”的踐行。浙江大學特聘副研究員朱渝陽在報告《“倫理悲劇”與等級重構:黑格爾耶拿早期“市民等級”起源解析》中提到黑格爾援引希臘俄瑞斯忒斯的悲劇,試圖在古代城邦倫理與近代政治經濟學體系之間達成和解,從而利用希臘城邦代表的倫理精神拯救近代世界個體性原則的盛行。

(分論壇現場:參會學者就黑格爾早期文本展開讨論)

(分論壇現場:吉林大學韓志偉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湖南大學丁三東教授對報告進行評論)

(分論壇現場:吉林大學丁甯副教授作報告)

“海德格爾哲學的批判與推進”主題共有6場報告。貴州大學張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論海德格爾思想之“Not”概念的實質含義》,張教授鑒于既有對“Not”概念的研究沒有關注該概念在海德格爾思想中的來源,也沒有關注該概念更為古老的含義(“必要”),借助充分的文本證據指出“必要”的含義才是海德格爾“Not”概念的本真含義,并考察了莊子的“無用之用”對海德格爾“Not”概念的影響。湖北大學舒紅躍教授以《人工智能:海德格爾存在論的又一條探索之路?》為題作了報告,舒教授指出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思想無論在早期還是晚期都排除從非人類存在者追問存在的可能性,而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從非人類存在者的角度追問存在提供可能,因此我們不僅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存在,還要研究與人工智能共在的其他存在者的存在及其關系,這是追問存在的新的探索之路。華東師範大學王寅麗副教授的報告《“世界”的拆毀與更新:海德格爾和阿倫特對奧古斯丁〈忏悔錄〉卷十的解讀比較》認為海德格爾和阿倫特都從基督教“實際生活經驗”的角度解讀奧古斯丁,但海德格爾更關注奧古斯丁的遺忘而非記憶,阿倫特則關注《忏悔錄》第一卷描述的欲望和記憶。beat365体育官网賀念副研究員在報告《論尊嚴的存在論基礎:再思海德格爾的康德倫理學批判》中認為康德理性主義進路的尊嚴觀難以揭示非理性存在者(例如嬰兒)的尊嚴,且意味着人會因為某些不道德的行動而喪失尊嚴而可遭受“非人的對待”,而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尊嚴來源于人向善的可能性而非現實性,可以有效回應康德面臨的困難。他還通過重構海德格爾的康德倫理學批判揭示了人之尊嚴的存在論基礎。蘇州大學李紅霞副教授的報告《存在論倫理學作為“元倫理學”——海德格爾〈關于人道主義的書信〉中的倫理維度刍議》批評了學界流行的認為海德格爾的思想缺乏倫理學維度的觀點,認為海德格爾要求的是人去找到本質性的、本源的倫理學,因此其存在學說有作為“元倫理學”的可能性。同濟大學窦緒凱博士後的論文《自然與自由的相互關聯——論海德格爾對謝林思想的繼承與推進》提到海德格爾以自然與自由的統一為視角來解讀謝林哲學,認為謝林把對自由的理解從對人的意志的依附中釋放出來,而将其視為存在的一種規定,但由于謝林将意志活動視為源初存在,因而仍囿于一種“意志形而上學”。

(分論壇現場:貴州大學張柯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湖北大學舒紅躍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四川大學熊林教授對報告進行評論)

“德國哲學的當代形态及效應”主題共有9場報告。華中科技大學張廷國教授的報告題目是《現象學的新維度》,張教授指出胡塞爾現象學開啟了根本有别于自然主義的思維态度和思維方法的新維度,并從現象學是什麼(一門采用現象學方法的嚴格科學)、現象學的問題域(研究顯現者如何顯現)等角度闡述了胡塞爾現象學所開啟的有别于傳統哲學的新革命。西安交通大學王嘉新副教授在報告《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胡塞爾和狄爾泰》中認為狄爾泰基于生命(體驗)對精神形式的研究,在胡塞爾得到了深刻的繼承,但胡塞爾對嚴格科學的要求和對描述心理學的批判使其與狄爾泰對生命的揭示有本質不同。華東師範大學牛文君副教授的報告《精神科學的邏輯演進》認為精神科學本質上遵循對話邏輯,它是存在的邏輯,也是認識和方法的邏輯,需要通過理性批判、商談論證的方式來建構知識與社會規範。四川大學楊順利副研究員的報告《阿多諾與否定的政治思維》認為在阿多諾的思想中,理論與實踐之間是隔絕的,并用康德“沒有目的的目的性”對此進行解釋,以拒絕規範性的實用目的,從而維系理論本身的自主性,使理論思考不被社會實踐制約。東北師範大學陳士聰副教授在報告《新冠疫情背景下對國家和個人自由關系的反思——從阿甘本回到黑格爾》提到阿甘本反對國家因疫情進入例外狀态的根源在于認為國家權力與個人自由相互抵牾,與之相反,黑格爾認為國家是個人實現自由的保證。湖北大學莊威副教授的論文《關于“先驗的東西”:其表現和數量,其消解與未來》梳理了從康德提出先驗概念并劃分出多種類型的先驗,費希特提出“元先驗”,馬克思的實踐議題揚棄了先驗哲學,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使先驗概念回歸,直到當代心靈哲學消解先驗的曆史脈絡。北京化工大學趙靜講師在報告《作為“批判價值論”的法哲學——價值哲學影響下的拉斯克法哲學思想研究》中提到拉斯克認為曆史主義是相對主義的最高形态,因而對法律對象進行價值論确立,訴諸絕對主義來反對曆史主義。湖北大學博士後彭超的報告《人工智能倫理地位的德國觀念論式考察》認為當前的人工智能還不具有實踐精神即客觀精神,也難以認為它具有主觀精神即自我意識,因此有關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其實是使用人工智能的人的倫理問題。

(分論壇現場:華中科技大學張廷國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劉斌副教授對報告進行評論)

(分論壇現場:參會學者進行交流互動)

“德國哲學翻譯與研究”主題共有10場報告。北京外國語大學劉立群教授以《“為自然界立法”應解讀為“給自然界确定定律”——對康德所用“Naturgesetz”一詞不同漢譯名的比較研究》為題作了報告,劉教授通過對比當前中譯本對“Gesetz”及“Naturgesetz”的譯名和漢語“法則”、“規律”和“定律”三個術語的詞源及詞義情況,認為康德所用的“Naturgesetz”一詞在前批判時期的主要詞義是“自然規律”,在批判時期的詞義主要是“自然科學定律”。西南政法大學朱學平教授的報告題目是《讓康德哲學說漢語》,朱教授使用統計學的方法,闡述了《實踐理性批判》不同譯本在中國的接受情況,并對比了哲學學者和非哲學學者的引用偏好。BEAT365唯一官网外國語學院包向飛教授以《外部世界的存在與(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為題作了報告,包教授将客觀分為主體間性的客觀和内在的阻抗性的客觀(弱客觀),以及外在的客觀(強客觀),而客觀知識隻存在主體間性。湖南大學丁三東教授以《席勒的“林中路”:“假道審美解決政治問題”是否可行?》為題作了報告,丁教授提到席勒認為通過我們對自己審美心境的培養,達成内心的自由,從而使自由人組成自由國家,但丁教授接着指出“假道審美解決政治問題”是不可行的,因為存在一些感性的東西可能會束縛我們,并且審美可能會危害權力的真理。貴州大學陳豔波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心靈何以具有曆史性?——赫爾德的“經驗”概念解析》,陳教授認為赫爾德把經驗視作由心靈全體能力的有機作用而生成的感覺,并通過語言成為以文化和曆史形式展開的人性内容,從而使人類心靈的曆史性植根于經驗的生成和展開的機制中。貴州大學胡嘉明副教授譯介了日本學者淺沼光樹的《一種反省的哲學——西田哲學的形成與康德主義》,該文認為真正的認識主觀必須是思維和廣義上的直覺的統一,因而是自覺的主觀,這與康德對知覺和思維的統一的尋求具有一緻性。黑龍江大學副教授李昕桐在報告《經驗與知識——德國哲學“經驗”概念的回歸》中認為經驗概念在西方哲學史中經曆了分裂和回歸,表現為從古希臘的兼具科學和倫理的經驗窄化為近代機械論的經驗知識,而後經德國哲學為經驗加入了生命體驗的意蘊。河北大學周浩翔副教授的報告《“物自身”概念的價值意涵——牟宗三對康德“物自身”概念的理解與诠釋》認為牟宗三将物自身理解為一個價值的概念而非事實概念,且這種解讀與康德哲學的旨趣保持一緻。湖北大學白海霞講師的報告《靈何以甯靜——青年馬克思對伊壁鸠魯幸福論的原子論解讀》提出青年馬克思基于伊壁鸠魯倫理學是原子論的自由倫理學的前提下,論證了偏斜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動力,且心靈的甯靜在于消除恐懼。衡陽師範學院彭志君講師在報告《真理與自由——試析楊祖陶先生的德國古典哲學研究觀》中圍繞楊祖陶先生的德國古典哲學研究觀的核心價值展開讨論,提出超功利性與功利性的統一,整體性與重點性的統一,繼承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教學、研究和翻譯相結合、相統一,都是楊祖陶先生研究觀的基本特征。

(分論壇現場:北京外國語大學劉立群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西南政法大學朱學平教授作報告)

(分論壇現場:貴州大學陳豔波教授作報告)

本次會議共收到清華大學、德國哈勒·維滕貝格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貴州大學、BEAT365唯一官网7所高校11位研究生的論文。研究生分論壇于6月19日下午進行。經過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評選,共遴選出三篇優秀論文,分别是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龔李萱的《康德的良心法庭——三種高級認識能力的相互合作》,德國哈勒·維滕貝格大學博士研究生晏臨風的《康德與實存命題的可能性——模态知性範疇運用而來的綜合》,BEAT365唯一官网博士研究生田昶奇的《康德經驗自我——構成還是範導》。6月20日下午的閉幕式,清華大學黃裕生教授、山東大學傅永軍教授和安徽大學張能為教授代表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為獲獎的三位博士研究生頒獎。

(黃裕生、傅永軍、張能為三位教授為三位獲獎研究生頒獎)

6月20日下午,beat365体育官网外國哲學教研室副主任王詠詩副研究員主持了閉幕式主題發言。湖北省倫理學會會長、湖北大學戴茂堂教授和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黃裕生教授兩位學者分别作了主題報告。

戴茂堂教授作了題為《康德藝術論究竟想說什麼》的主題發言。戴教授認為對康德藝術論存在兩個誤解:首先,康德藝術論獨立于批判哲學體系;其次,康德藝術論屬于形式主義傳統。針對第一個誤解,戴教授認為批判哲學體系回答的是普遍性問題,如同知性解釋現象界知識的普遍性,自由意志解釋準則成為法則的普遍性,康德訴諸的共通感為情感的普遍傳遞提供了先天的保證。針對第二個誤解,戴茂堂指出共通感隻是情感普遍傳遞的先驗條件,情感普遍傳遞的經驗條件則是藝術,正是因為藝術欣賞着眼于單純形式而脫離了私人偏好,情感傳遞才具有普世性。戴教授進一步補充,摹仿說和表現說兩種藝術論的缺陷都在于無法促成人的社交性,而康德藝術論着眼于考察藝術促成人的社會交往,具有較強的人類學性質。在互動環節中,針對“情感傳達的普遍性面臨反例”的問題,戴教授指出共通感是一種假定,隻有認可這種假定,才能解釋審美何以可能。面對“後現代藝術旨在表達理念而非傳情”的問題時,戴教授認為這種事實使得我們有必要重新理解何為藝術、何為真善美,再評估後現代藝術實踐。

(戴茂堂教授作《康德藝術論究竟想說什麼》的主題發言)

黃裕生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馬丁·路德與近代啟蒙哲學》。黃教授認為馬丁·路德真正确立了人類個體的本位地位:把個體(而不是集體或團體)作為理解、确立人與人之間、人與共同體之間、人與神之間的關系的基點。傳統教會嚴格區分了教會壟斷的屬靈階層和世俗的屬世階層,路德的神學思想通過确立個體在屬靈方面的平等,把人從“單位”中解放出來,從而把個人推到上帝面前,使他成為不可取代的個體。路德進一步區分屬靈的自由意志和屬世的自由意志。路德承認每個人具有屬世的自由意志,也正是據此,人們才能履行“屬世的義”,即外在行動符合律法及傳統信條,世俗生活也因此而有秩序,人們也才有可能等待被救贖。另一方面,路德否認人們具有屬靈的自由意志,因為這意味着人能依靠自己的屬靈意志修得善工而稱義,而這在根本上意味着否定基督對人類救贖的權能。因此,人不可能自義 ,隻能靠信而稱義。而信則在于通過決斷認可福音書的要義,踐行“愛人如己”的誡命。在互動環節中,針對“原罪和本罪何者在先”問題,黃教授認為問題的實質在于信仰與自由何者在先。對于基督徒而言,是先信仰,才得到解脫,似乎是信仰在先,但信仰的前提是能信仰,能接受召喚。因此,在先的是一種自由,這種自由是無根據的。面對“理性和神的關系”問題,黃教授指出要點在于如何理解“理性”:盡管認識世界也需要理性,但這不是最高的理性,最高的理性是自由意志,因此從自由意志,理性将通向宗教,宗教中真正的神也就是“理性神”,而不會有“感性神”。面對自己是否“在康德與海德格爾之間搖擺”的問題,黃教授回應稱,哲學所做的就是擺渡工作。

(黃裕生教授作《馬丁·路德與近代啟蒙哲學》的主題發言)

(閉幕式現場)

(閉幕式現場:清華大學瞿旭彤副教授發表評論)

6月20日下午5點,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輪值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張廷國教授進行大會總結,認為本次會議體現了“德國哲學在中國”的特征,也顯示了德國哲學與當代社會現實的密切關系。張教授代表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宣布下一屆德國哲學年會将在安徽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舉辦。安徽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張能為教授代表安徽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感謝了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的肯定與信任,并表示歡迎各位學者前來參會。

(張廷國教授作本次德國哲學年會總結)

(張能為教授預告下一屆德國哲學年會将在安徽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舉辦)

最後,“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第四屆(2021年)年會”在參會學者的熱烈掌聲中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