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談:德國哲學的資源與中國思想的自主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6-28
本網訊(通訊員陳傑)2021年6月21日下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黃裕生教授、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傅永軍教授、安徽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張能為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曾曉平教授、蘇德超教授、楊雲飛教授在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107報告廳舉行六人對談,對談題目為“德國哲學的資源與中國思想的自主性”。beat365体育官网王詠詩副研究員擔任本次對談主持人,學院内外50餘位碩博研究生參加了本次對談。
對談伊始,主持人王詠詩老師首先介紹了出席本次對談的六位嘉賓及本次對談的流程安排。本次對談包括三個環節:首先由學生根據對談主題提出相關問題,各位嘉賓作出簡要回應;随後,各位對談嘉賓以對談主題為中心發散讨論;最後是師生互動環節。
在第一個環節中,現場學生主要提出了兩個問題:1、德國哲學設定一個絕對的、超越的存在者的意義,以及作為有限存在者的人與這樣一個存在者之間的關系;2、德國哲學的資源是否主要集中在價值方面(而非知識方面)。幾位對談嘉賓就這兩個問題分别發表了各自的看法。黃裕生教授認為,德國哲學在人神之間設定絕對界限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這樣一來,一方面保證了人永遠是開放的,可以憑借超越的絕對存在者所賦予的自由不斷塑造自己;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人的驕傲狂妄,防止了個人崇拜和偶像崇拜,因為作為有限存在者的人不可能達到無限、絕對的完美。張能為教授則從葉秀山先生對中國哲學的評價出發回答第二個問題,張教授認為德國哲學總體上更強調思辨意義上的知識,反倒是中國哲學更注重與人的經驗相關的價值。傅永軍老師也就第二個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傅教授認為學生之所以會形成“德國哲學的資源主要在價值方面”這樣的印象,可能源于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受到17世紀以來西方經驗論傳統對“知識”一詞作狹隘理解的影響,或許我們需要重新以中國哲學的資源來反思這種知識觀、乃至推動知識觀的變革。黃裕生教授則認為,隻有價值事實才是真正客觀的、才是真正的知識。
在第二個環節中,蘇德超教授首先對本次對談主題做了進一步闡釋,他認為可以從中進一步細分出三個論題,即德國哲學的特色性資源是什麼?中國思想的自主性體現在哪裡?德國哲學資源跟中國思想自主性的關系何在?随後各位與談嘉賓依次就本次對談的主題發表了的自己的看法。黃裕生教授持一種普遍主義的立場,在他看來,隻有哲學,沒有中國哲學、德國哲學之分,要實現中國思想的自主性就是要使中國的哲學、中國的思想達到當前哲學發展的頂峰,成為引領世界哲學的旗幟;德國哲學的資源就在于,它是近代哲學的頂峰,它的系統化、整體性達到了近代以來哲學發展的最高峰。傅永軍教授一定程度上贊同黃裕生教授的觀點,同樣認為要實現中國思想的自主性就是要把“中國思想”這種地方性的東西轉變成普遍性的東西,這也是中國思想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即現代性轉變(哲學化)。不過,傅教授承認差異性或地方性是存在的,因此,我們應該把德國哲學視為中國思想的第二個自我,視為我們的鏡子,以資借鑒和參考。張能為教授則認為普遍性與特殊性都是存在的,應該二者并重。在張教授看來,普遍性表現為哲學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嚴格精密的邏輯論證方式;而特殊性則表現在不同民族特有的哲學表達方式上。因此,我們需要在一個世界性、普遍性的範圍内來談自主性,我們也需要吸收一切外來資源來加強中國思想文化的建設。
曾曉平教授認為,中國思想應該有、也能夠有自己的自主性,因為個體性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的一種本質性的特征,乃至可以說是一種自然規律。因此,我們學習德國哲學、甚至學習一切其他時空的哲學思想,都是為了以當下的現實狀況為依據去建構出符合當前需要的哲學思想,這也是我們學習德國哲學的意義所在。蘇德超教授并不贊同黃裕生教授的普遍主義立場,在蘇教授看來,羅素的觀點可能更合理,即哲學在科學(狹義的自然科學)與宗教之間,哲學不具有科學意義上的那種嚴格的普遍性;地方性或差異性也具有本質意義,真實的哲學應該從個體開始。因此,蘇教授強調一種消極意義上的自由,即不被打擾的自由;換言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且應當交往合作,但在底層觀念上,如果不能溝通,我們可以保持一種老子式的“小國寡民”狀态,互不幹擾。楊雲飛教授從兩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就德國哲學而言,楊教授認為,近代以來德國哲學對理性與自由作了最豐富、也是深刻的反思,但同時實際上也對理性與自由的反面(非理性)作了同樣豐富和深刻的反思;就中國思想的自主性而言,楊教授認為,當前迫切的問題是我們需要通過發出聲音展現中國思想的自主性。主持人王詠詩老師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我們需要清晰地理解“普遍性”這個概念,科學意義上的普遍性是基于量的齊一性,哲學是在對抗這種齊一性;但哲學本身具有自己的普遍性,這是一種類的普遍性。因此,我們要做的是以最高标準為目标、努力去接近它,即向上走,而不是從最高标準出發往下走。
在第三個環節中,現場參與的學生就相關問題與對談嘉賓進行了進一步深入的交流與探讨。例如,德國哲學作為資源的獨特性、如何理解人的自主性與近代以來一直強調的啟蒙之間的關系。各位與談嘉賓也簡要地談到了自己的看法。最後,師生們一緻認為,突出中國思想的自主性是時代的任務。
(圖片:尹孟傑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