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舉辦“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雲端研讨會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7-01

 本網訊:(通訊員Elliot O’Donnell)2021年6月26日到27日,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與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聯合主辦了“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研讨會。由于6月24日蘭州通報了一例輸入型新冠肺炎确診病例,蘭州大學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緊急發布通知,将研讨會現場會議調整為線上舉辦。

會議特邀北京大學哲學系王中江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頌,深圳大學國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景海峰,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隽,暨南大學二級教授高華平,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陳聲柏,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孫邦金,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成果處處長苑淑娅,以及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蘭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揚州大學、暨南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蘭州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甘肅省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促進會、甘肅省民族研究所、西安外事學院等單位的58名教授、研究員和中青年學者,共同探讨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的哲學内涵和現實意義。本次雲端研讨會觀點紛呈、意義突出,吸引了衆多國内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師生聽衆與會。

6月26日上午8:30,“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研讨會在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陳聲柏的主持下正式開幕,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黨委書記孫立國和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分别為本次會議發表緻辭。本次活動由四組研讨會和兩次學術對談組成。四組研讨會被安排在了26号、27号的上午和下午進行,每組研讨會有十餘名學者各自進行15分鐘的主旨演講。學術對談的主題是“儒釋道融通的曆史經驗與當代啟示意義”,上半場被安排在了26号晚上,下半場被安排在了27号晚上。

圖1:“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雲端研讨會開幕式

第一組研讨會由李巍和劉沁主持。王中江對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大信念“天下主義”進行了整體上的考察,探讨了中國“天下主義”精神對我們建設世界新秩序是否具有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吳根友從“文明”的概念與資本主義文明的内在張力入手,談到了馬、恩對文明進程中“代差”“種差”現象的揭示及其理論意義。王林偉借助海德格爾的診斷來探讨形而上學在東、西方發展出來的不同形态,認為形而上學作為智慧之學就是尋求超越之道的學問,并呈現出外向超越和内向超越兩種不同形态。姜含琪通過對“和同”與“剸同”的辨析,厘清以儒家為主的“同”所蘊含的不同層次,進而促進中國“和”觀念的理解與深化。敏敬認為文明沖突有隐性和顯性之分,也有觀念沖突和利益沖突之分。要防止觀念沖突顯性化,必須反對文明中心論和文明等級論。要防止利益沖突的激化,必須反對霸權思維和強權政治。張美宏考察了中國古代哲學關于生存問題的說理,儒家通過發明“有物有則”的絕對意蘊而把人的倫序化生存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道家側重于從“道法自然”的直接性思辨中尋求人終極的生存依據。方錫良詳細考察并總結了中國飲食倫理之要義,認為該要義在于促進傳統飲食文化之創造、轉化和創新發展,進而助力美好生活之實現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構建。王博認為王夫之深刻繼承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通”之精神,并在其“通”論思想的具體展開過程中表達出重視個體與殊異性等頗具現代性意義的思想内容。最後,劉思源研究了明清之際的知識分類模式及其互動,明清時期的三種知識分類模式及其變遷反映了中國儒者知識觀念的變化,以及一定的社會文化價值取向。

第二組研讨會由黃燕強和樊沁永主持。龔隽從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了晚清來華新教傳教士李提摩太英譯《大乘起信論》的文本,從其英譯的雙重脈絡闡析了李提摩太翻譯《起信論》背後的新教意識形态。王頌以章太炎《齊物論釋》中言及的法藏、澄觀在诠釋《華嚴經》時“借鑒” 老莊的話題為引子,聚焦于章氏所言“齊物”“平等”與“名言”(語言、概念)的關系問題,探讨了華嚴宗教義思想對中印哲學的融通。孫邦金談到了多元現代性視域下的“地方”理論與文明對話,無論是作為一種地理空間、社會場域、文化共同體還是生存家園,“地方”概念都有助于重建一種全球地方感。馬明賢認為雖然西方文明、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的文化背景和曆史傳統等各不相同,但三大文明中最基本、最共通的價值皆提倡“愛”。沈庭論述了近代中國與南亞佛教交流網絡的形成與“原始佛教”概念的引入。彭戰果論述了現代新儒家提出儒學的内在超越性問題。張豐乾以《大唐西域記為例》談到絲綢之路與文明互鑒。田寶祥在“一帶一路”視域下談到隴東文化的拓展與轉化。馬桂芬談論了“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宗教文化互鑒與交流。最後,徐衍與大家探讨了憨山德清三教合一的本體論建構。

圖2:“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雲端研讨會與會學者

第三組研讨會由孫邦金和沈庭主持。楊文炯在一帶一路視域下論述了文明對話與互鑒,他認為中國的崛起所傳達的“中國性”不隻是中國故事所内涵的中國道理的特色經驗,而且是人類走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經驗參考。問永甯論述了回教蘇菲與全真道的互動,他認為回教蘇菲派和全真道在教義的解釋上是可以互通的,在宗教功修方面都注重心性的提升和呼吸、穴位的控制。丁士仁從王岱輿的“三一說”切入,闡述阿拉伯、波斯伊斯蘭哲學與宋明理學的交融,剖析中國伊斯蘭哲學的特征及其源流。周傳斌基于文獻考述和田野發現,探讨了清代全真道龍門派宗師劉一明與伊斯蘭教的跨文化對話。馬建威通過找尋與比較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經濟哲學的規律和差異,就人、财富及分配、供應需求、政府、金融等問題展開探讨。張雪松對民國時期伊、佛兩教社會公益事業經驗教訓對比研究,對近代中國宗教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所要注意的共通問題進行了探讨。賀更粹談到了“以儒诠回”漢文譯注活動。敏振海讨論了“以儒釋經”對伊斯蘭法文化中國化之啟示。最後,買合蘇提·色來木介紹了“雅琳收藏”中的宗教文獻和特點,以當時的宗教文獻為基礎介紹了當代喀什地區宗教之間的對話。

第四組研讨會由彭戰果和王林偉主持。景海峰認為經學和聖經釋義學所涉及的領域是最為接近的,惟有不同的是有關經典的性質,解經學是教法學或經院哲學,儒家的經學則更多的是一種現實人生與世俗關懷的學問。高華平認為墨學與西學對話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渠道,因為墨家的思維方式與西方文化有更多的相似性。黃燕強認為熊十力的“原儒”既以儒學為正統,又嘗試融通儒學(經學)與諸子學,從而建構一種具備現代性的新學統。張睿明則談到對熊十力新唯識思想的實存主義之神學轉變。樊沁永對徐梵澄先生精神哲學三系做了簡要介紹,認為徐梵澄先生在精神哲學生命的理實中以儒家為本位,找到了中國人身心性命的安立處。李巍的論述聚焦于本體論的基本問題,即何物存在。他以翻譯為例,說明基于漢語的西方哲學研究反思其工作語言的重要性,期待這種反思能從名為“中國哲學”的知識成果中受益。廖璨璨以明末方氏學派對西學的借鑒與批判為例探讨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本诠釋與哲學表達。劉沁論述了朱熹哲學與黑格爾哲學對話之可能。祝捷從相反相因、生生變化、體用雙泯三個角度,探尋三教中“反因”思想的理論來源與個性發展。劉旭以利瑪窦的身魂關系學說為例,嘗試呈現出超越了西方古典哲學中身魂二元對立的阿奎那身魂觀在明清儒耶對話中的影響。

圖3:“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雲端研讨會與會學者

6月26日、27日晚上,王中江,吳根友,王頌,景海峰,龔隽以及高華平六位學者圍繞“儒釋道融通的曆史經驗與當代啟示意義”展開對談。

6月27日下午,“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研讨會在吳根友的主持下閉幕。張美宏、沈庭、丁士仁、廖璨璨對本次研讨會做出了精彩、簡短的學術總結,此次為期兩天的雲端研讨會圓滿落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