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會議綜述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7-08
本網訊:(通訊員劉思源)2021年6月26-27日,“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研讨會”在線上召開。此次會議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主辦,beat365体育官网、湖北省重點人文基地BEAT365唯一官网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科學·經濟·社會》編輯部、甘肅省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促進會、甘肅三源隴商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等協辦。來自國内20餘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多名專家學者就大會主題發表了精彩的發言,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陳聲柏教授主持開幕式
吳根友教授緻開幕辭
26日上午,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陳聲柏教授主持了會議的開幕式,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黨委書記孫立國和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分别緻開幕詞。孫書記對與會人員表達了誠摯的歡迎,對會議的如期召開表示祝賀。他希望,有機會能夠在線下齊聚多元文明荟萃的蘭州,進行更加深入的文明對話,與大家一道緻力于構建學術命運共同體。吳院長在緻辭中指出,這次會議“主要體現了當代中國人視角下的文明對話”。他從中國文明自身的内部文化交流以及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融合兩個維度勾勒了中華文化交流史上的文明對話現象。他認為,文明對話是不可阻擋的曆史趨勢,學者們應當自覺地參與到這一精神活動中,為“逐步消除文明中之間的代差,自覺地保存文明的種差”盡應有之責。
王中江教授作會議報告
beat365体育官网李巍教授和劉沁兩位老師擔任了第一組會議的支持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王中江教授認為,中國的“天下主義”精神至少涵蓋了四個方面的内容:首先,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自然地理的、空間的概念,具有内外之分、華夷之辨的取向;其次,它是一個最大的共同體的概念,其實質是公共性;再次,它是一個由個人到國家的相愛和平等的概念;最後,它在文化和價值上強調共同性和普适性。他還指出,天道正義論和心同理同是“天下主義”的建構之基。beat365体育官网吳根友教授從文明的概念和文明觀作為讨論起點,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從辯證的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揭示并批判了資産階級文明的兩面性。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現實層面,他從五個角度闡述了中國文明與“一帶一路”沿線多元文明的相處之道,主張以新的工商業化為基礎,采用新的思維方式、文明理論展開新的文明對話,追求人類文化的共同繁榮。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王林偉副教授從海德格爾的診斷切入,區分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形而上學形态。他分析了哲學作為定學、智慧作為慧學之間的差異性,進而得出結論:西方思想的開端是哲學形态,而東方思想的開端則是智慧形态。但是,他認為,兩種形态有根源上的相通之處,并從中西語境中的形而上學和哲學智慧之本義進行了說明。最後,他提出以定慧雙修之學作為兩種超越方式的會通之道。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講師姜含琪側重從“同”的概念辨析來理解“和”與“同”的辯證關系,進而明晰中國文化中的“和”思想。她從史伯的“和同之辨”出發分析了“同”的三個層次的内涵。她指出,“和”是基于異同辯證關系而開展的異中求同、求同存異的過程,中西之所以對“和”有不同的理解,時空觀的差異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敏敬教授從詞源學的角度考察了“沖突”的含義,提出了兩種文明沖突劃分标準。依據表現形式,可以分為隐性沖突和顯性沖突;依據内容,可以分為觀念沖突和利益沖突。這四種沖突之間有着内在的關聯,如隐性沖突可以轉化為顯性沖突,觀念沖突往往是隐性的,利益的沖突則是顯性的。基于這種劃分及其聯系,他提出要防止文明沖突由隐性向顯性轉換,反對“文明中心論”;防止利益沖突激化和不可調和,反對霸權思維和強權政治。
張美宏教授作會議報告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張美宏教授認為生存問題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面向,他基于“類情”現象的考察,具體從生存方式的認定、生存依據的普遍确立以及真善美統一的生存實踐三個方面分享了中國古代哲學在生存問題上的智慧,并且詳實地分析了儒家與道家在這些方面的異同。他還指出,雖然西方沒有“類情”這個術語,但是有相似的表達系統。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方錫良副教授着眼于中國飲食倫理,探究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豐富内涵與倫理意蘊,反思了多種因素所帶來的現代飲食倫理挑戰及其回應。他提出要以擴容增量、提質增效和交流融通三大原則來積極構建健康持續、豐富多樣、開放融通、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中國飲食倫理文化大廈,探尋中國飲食倫理之道,進而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需要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華中科技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王博老師從現代哲學的視角考察了王夫之的“通”論思想,并從天人、社會曆史、人(物)我關系及知行四個方面展開了哲學論述。他認為,王夫之創造性地诠釋了“通”的概念,不僅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通”論的思想;另一方面,對于我們反思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諸種“合一”之說以及中國古代智慧的現代價值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beat365体育官网博士生劉思源分享了明清之際的知識分類問題。他從宏觀的視野介紹了中西方的知識分類傳統及其差異,以艾儒略的《西學凡》為案例考察了西方知識分類思想的“東漸”及其效應。他指出,明清時期至少存在四部分類法、詞章義理考據三分法以及西方的知識分類體系三種知識分類模式,最後從現代人文學科建制和教育的角度對中國傳統知識分類進行了反思。
王頌教授作會議報告
26日下午,暨南大學哲學研究所黃燕強老師和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樊沁永老師主持了第二組的會議發言和讨論。中山大學哲學系龔隽教授基于雙重脈絡從思想史的角度讨論了李提摩太翻譯《起信論》的曆史背景、動因,以及來華基督教和佛教的關系。他認為,這一英譯工作背後有鮮明的新教意識,實質上是借助《起信論》對東亞佛教進行基督教式的建構。他特别指出了《起信論》翻譯中的“洋格義”,表明李提摩太的翻譯原則是有意用基督教的話語代替佛教,認為李提摩太把《起信論》的翻譯轉化成了文化重構的政策性議題。北京大學哲學系王頌注意到了章太炎在《齊物論釋序》中的一個說法,由此從比較哲學的角度來考察華嚴學與莊學是否有會通之處。他從佛教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章太炎論述“名言”在佛教義理上的依據,并給出了具體的例證說明。他認為,章太炎從語言的角度找到了會通莊學與佛學的鑰匙,通過綜合運用唯識、大乘、如來藏等經典的論述來說明語言的局限性,主張破除對語言的執着和消解是非分辨以達到“齊物”的境界。beat365体育官网沈庭老師介紹了晚清至1937年這段時期中國佛教與南亞佛教的交流。他用一系列史實梳理了中國與南亞近代佛教交流網絡的形成,将其分為四個步驟。他指出,“原始佛教”一詞來自于日本佛教界,由木村泰賢等日本學者輸入中國。但是在太虛、法舫等人的語境中,“原始佛教”成為一個融合了多種因素,并帶有褒義的價值判斷的複合概念。他認為,中國佛教和錫蘭、日本佛教同處近代亞洲佛教的場域,會調适出一套處理彼此關系的策略和方式。溫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孫邦金教授認為當今世界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并存,全球性的地方化運動方興未艾。他從三個維度強調了地方的涵義,認為反向思考地方具有重要意義,提出“世界—地方”分析範式或可成為文明對話的一種方法論。他指出,近代以來中西文化的走向有所不同,在今天應當讓西方文化“再地方化”,讓中國文化“再全球化”。要在清楚認識中國文化的地方性基礎上,充分汲取中國哲學的傳統資源,積極參與世界文明對話。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彭戰果教授認為,儒道佛均強調功夫的修持,其方法中隐含了内在超越的功夫模式。雖然“内在超越”概念的提出是用來解釋儒家思想,但同時可以為儒道佛的功夫提供一個共同的模式。他把這一模式具體分為三種:儒家德性主體内在超越之路,道教内丹學自然生命内在超越之路,佛教奢摩他證成内在超越之路。
馬明賢教授作會議報告
西安外事學院國學系張豐乾教授通過考察《漢書》指出絲綢之路不僅促進了物品交易,也跟沿路國家之間的相互攻伐密切相關,而且在推廣德行文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認為,西域無論在地理上還是風俗上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并以此為前提與中原地區保持互動,他以《大唐西域記》為例介紹了“絲綢之路”與文明互鑒。最後提出“西域文明”是否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态進行研究的問題,供學者讨論。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講師田寶祥從文化學的視角讨論了“一帶一路”視域下隴東文化的拓展與轉化。他認為王符《潛夫論》與隴東文化構成了一種共振,其中的文化哲學思想可以運用到隴東文化的深化上,目标在于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使其能以文化産品、産業的方式得以呈現。他指出,《潛夫論》為隴東文化提供了思想資源,“一帶一路”則提供了現實政策的支撐,并以隴劇為例展開了詳細的說明。蘭州大學法學院馬明賢教授認為西方文明、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對世界文化的發展都産生了重要的作用,不可片面強調其中一種文明的角色。他在報告中以伊斯蘭文明為中心,介紹了三種文明對話的曆史。他指出,兩次“百年翻譯運動”生動體現了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對話,但這一對話在18世紀以後遇到了挫折。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的對話相比于前者更加融洽,在人文精神和倫理思想上具有共性。他提出要在最共通的價值上加緊三種文明的對話以适應全球化的要求。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馬桂芬指出目前“一帶一路”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文明、宗教對話和交流的平台和機制尚未充分建立起來。她用數據說明了“一帶一路”上的宗教現狀,介紹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道教在古今絲綢之路上的交流互鑒情形,認為宗教可以從文明交流、文明互鑒、文明共存三個方面助推“一帶一路”的建設。beat365体育官网博士生徐衍認為對生死問題的解釋是憨山德清建構本體論的邏輯起點,他的本體學說融攝了唯識本體、禅宗自性本體和中國佛教佛性本體等思想資源。憨山吸收了古唯識和今唯識的思想,更加強調“心”的作用;繼承和發展了六祖慧能的自性說,認為禅宗的自性非外道神我;融合了天台宗和華嚴宗的佛性理論。他指出,憨山的本體論建構較為系統,但是在解釋人們的現實生活上存在着困難。
周傳斌教授作會議報告
27日上午,孫邦金教授和沈庭兩位老師主持了第三組的會議。深圳大學哲學系問永甯教授認為回教蘇菲派和全真道在教義和宗教功修方面可以互通。在教義上,道教是泛神論,而蘇菲派也有泛神論的傾向,在道通為一的層面兩者不矛盾。在修行方式上,蘇菲派肉體的修行近乎全真道的命功修行,精神的修煉則近乎全真道的性功修行。他指出,清代著名道士劉一明受到了蘇菲派的影響,而且用詳實的材料闡明了道教吸收了很多外來因素,回教思想與儒釋道的關系較為密切,它們之間有可溝通之處。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楊文炯教授讨論的主題是伊儒會通。在他看來,作為媒介和方法的“一帶一路”有助于我們今天自我理解“中國性”問題,伊儒會通提供了一個曆史樣本。他從三個方面論述了伊儒會通如何可能,列舉了七個代表人物具體而微地闡發了曆史上伊儒是如何會通的,并根據田野調查介紹了現代的伊儒會通情況。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伊四教合一互補的“一室四間”結構,而非“一室三間”結構。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丁士仁教授認為,中國伊斯蘭哲學可以與阿拉伯伊斯蘭哲學、波斯伊斯蘭哲學相媲美,“三一說”是中國伊斯蘭哲學的核心思想。他以王岱輿的“三一說”為切入點,闡述了阿拉伯、波斯伊斯蘭哲學與宋明理學的交融,剖析了中國伊斯蘭哲學的特征:具有新柏拉圖主義的框架;具有波斯“照明主義”的傾向;具有“萬有一體論”的内核;吸收了宋明理學的表述。他的結論是王岱輿繼承了阿拉伯、波斯伊斯蘭哲學的“三一說”,又創造性地把“真一”“數一”和“體一”合而為一。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周傳斌教授分享了清代全真道龍門派宗師劉一明與伊斯蘭教的對話。他指出劉一明通過仙留丈人與伊斯蘭教産生了交集,劉氏學習與接收了蘇菲本體論和宇宙發生論的基本學說,并将其引入了道教的修煉體系。劉一明的經曆是道教與伊斯蘭教對話、交流曆史的重要體現,這表明了清代西北陝甘一代儒、釋、道、回宗教人士的民間私人互動十分頻繁和深入,中國蘇菲修士也有着穩定的跨宗教學習和對話的傳統。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張雪松副教授認為參與公益事業是向普通民衆彰顯宗教有用性的重要途經,也是宗教組織的重要功能,構建宗教界是為了使各自獨立的宗教有隸屬關系,進而與現代民族國家相适應。他對民國時期伊、佛兩教社會公益事業進行了對比性的曆史考察,指出近代中國宗教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存在着同質性問題。
張雪松教授作會議報告
西北師範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賀更粹教授認為從曆史語境上看,回儒之所以能夠融通儒家義理與回教經義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必然性。從“以儒诠回”的意義生成上看,主要體現在以儒家仁德之“天”诠釋回族“真主”信仰、以儒家仁義禮智之性诠釋回族性命、以儒家“五常”會通回族“五功”、仁為“人極”又歸于“真一”等。“以儒诠回”這一文化融通活動,客觀上推動了回族文化與以儒家文化的深層次融合,為今天構建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啟示。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講師敏振海從内、外部原因分析了明清時期以儒釋經的背景,認為以儒釋經之所以可能的依據在于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伊斯蘭教的本土化特征以及兩種文化存在相通之處。随後,他以《天方典禮》為個案從法學的視角剖析了伊斯蘭法文化的中國化。最後他從五個方面論述了以儒釋經對當前伊斯蘭法文化中國化的啟示。西北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買合蘇提·色來木副教授從文獻學的角度介紹了“雅琳收藏”中的察合台文文獻及其相關研究。“雅琳收藏”中共有600 多件文獻,其中有460多件察合台文文獻,涉及文學、宗教、經濟、曆史等多方面内容。在“雅琳收藏”的155部宗教文獻中有18部與基督教有關的文獻,這些文獻對于我們了解當時外國人的民間習俗、生活習慣、各種儀式以及當地人們和傳教士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蘭州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馬建威教授從經濟哲學的角度分析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經濟思想。他指出,《古蘭經》制定了組織人類經濟生活的明确框架,為伊斯蘭經濟提供了理想的模式。伊斯蘭經濟思想的宗旨是從經濟上引導人們向善。此外,他從人、财富及分配、供應需求、政府、金融等方面詳細地比較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經濟思想。
景海峰教授作會議報告
27日下午,王林偉和彭戰果兩位老師主持了最後一組會議。深圳大學哲學系景海峰教授指出世界上的不同文明都存在着由古典到現代的知識形态的轉換,西方的聖經釋義和中國古代對儒家經典的解釋都是圍繞各自的經典以解經學的方法展開。由于經典性質的不同,解釋經典的具體方式及其曆史進程,由此發展出來的經典解釋學面貌也有所差異。從聖經釋義學和中國古典經學的近代轉化和遭遇來看,兩者都面臨着知識重構的問題,但是它們的前提又有所區别。這種比較有助于促進文明之間的理解與對話。暨南大學哲學研究所高華平教授認為不同文化的交融不應以“同化”為目标,“同化”的思維方式必然會導緻“文明的沖突”。他強調,中西文化對話應當在正視各自長處與不足的基礎上尋找最大公約數展開交流。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最接近的就是“墨學”,這可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渠道。他還指出,未來的中西方的“文明對話”既不是“西化”“中化”,也不是“拿來主義”,應該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追求“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暨南大學哲學研究所黃燕強副教授聚焦熊十力的“原儒”及其經子關系論,他指出熊十力在《原儒》中闡述了自己對一些時代問題的思考,可以扼要地概括為儒學的源流及其貞定、儒家的學統及其重建、确認《易》為中國哲學之源、論證諸子為儒學之流裔四個方面。事實上熊十力是以回歸原典的方式,重建了“四經”系統,據此建構了新的經學思想體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張睿明副教授認為熊十力的“量論”是其新唯識思想的核心,其“量論”知識論的建立借助了康德的“範疇”。她指出,胡塞爾的科學的宗教精神進一步發展了康德形而上學的神學,把康德目的論的至善實現為一種存在論的至善,而海德格爾從現象學為神學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她還闡述了一種實存主義的神學是如何實現的。beat365体育官网李巍教授關注的是西方哲學的漢語研究,他指出,本體論是西方哲學的專屬門類,但本體論的基本問題卻非西方哲學專屬。研究中國哲學對何物存在的理解既有助于我們對中國思想有進一步的知識性了解,也有助于研究西方哲學。他以“Being”的翻譯為案例,認為中國人并不把“存在”理解為一種抽象的普遍的性質,而是傾向理解為關系。他指出,導緻我們讀不懂西方哲學文本的原因并非完全是因為翻譯的問題,很可能是不理解“存在”的中文意思。因此,他希望學者們能對我們工作語言本身進行辨析和反思。
李巍教授作會議報告
beat365体育官网廖璨璨副教授以明末方氏學派對西學的借鑒與批判為個例讨論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本诠釋與哲學表達問題。他把方以智的“質測通幾”還原到“格物窮理”的晚明叙事背景之中,借此用三個典型案例分析了中西方哲學思想的碰撞和沖突以及方氏學派對兩者的調适和會通。她認為,在格物窮理和氣論問題上,體現了方氏學派對中西哲學的調和互補;而在先天後天、太極和理的問題上,則體現了一種批判态度。beat365体育官网劉沁老師立足于比較哲學的立場,對朱熹哲學與黑格爾哲學對話之可能展開了論述。她認為,朱熹哲學中有與黑格爾相似的辯證精神,說明了辯證法作為一種哲學精神和哲學邏輯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她指出,朱熹哲學和黑格爾哲學在方法論上具有差異性,由此可以延申到可言與無言的本體論差異,這一本體論差異的根源在于必然與“不測”。朱子與黑格爾在建構形而上學時的差異性恰恰為朱熹哲學反哺黑格爾哲學提供了可能性。beat365体育官网博士生祝捷指出,“反因”思想是桐城方氏易學的核心思想,方以智在繼承其父方孔炤“反因”思想的基礎上,将其進一步發展為自己哲學思想的重要方法論。她通過文本分析從相反相因、攝用歸體、體用雙泯三個角度總結了方以智的“反因”思想,進而指出不能将方以智的辯證法思想簡單地比附為黑格爾的辯證法,兩者有根本不同之處。beat365体育官网博士生劉旭讨論了利瑪窦的身魂關系,他通過考察利瑪窦的靈魂學說指出利瑪窦的靈魂論并非亞裡士多德主義的,而是轉述了阿奎那的神學思想。他認為,阿奎那雖然繼承了亞裡士多德哲學,但是改造了亞裡士多德的靈魂學說,尤其是賦予了靈魂論上帝存在和靈魂永存不朽兩大内容。随後,他闡述了利瑪窦是如何在《天主實義》中以阿奎那的靈魂論與中國士人辯論的。揚州大學哲學系講師樊沁永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徐梵澄的精神哲學:“精神哲學”不是“哲學”的下位概念,它不同于宗教信仰,也不同于神秘主義。他指出,徐先生在考察了中西印三種文化傳統後提出了“精神哲學三系說”,其中包含了徐先生對西方和印度文化的反思,同時可以看出他對儒釋道精神哲學的深刻理解,并由此凸顯了陸王心學一系,歸根結底是“三系歸儒”。
與會人員合照
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從不同的專業領域、角度和立場進行了精彩的發言,涉及的話題衆多、内容極其豐富。與會學者表示,學者們的視野開闊,論述涵蓋古今中外,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了隴東等地方文化,也加深了對伊斯蘭教的認識,對于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之可能、途徑及其意義有了多維度、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如孫邦金教授注意到,東南沿海地方跟基督教的溝通、對話較多,而西北地區與伊斯蘭教、道教的交流較多,這彰顯出了文明對話的一種區域特色,值得關注。此外,學者們也根據自己的研究專長和興趣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地讨論和交流。如張豐乾教授指出,“類萬物之情”的“情”可能是指情狀、情況。張美宏教授的回應是,“類萬物之情”是《周易》的說法,自己所說的“類情”是采用《史記》的說法,更加側重生存狀态的指涉和描述,在這一點上,兩者應當是有相通之處。景海峰教授發言結束後,黃燕強副教授提問道:“儒家的經典系統是不斷變化、擴大的,這與西方唯有《聖經》不同,如何理解這種現象?”景教授認為,儒家的經典形态是與世俗性知識的涵蓋面相聯系的,這與《聖經》展示的人與神的關系的唯一性有所區别。在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儒家的四書五經或十三經更加适合世俗化走向的要求。針對李巍教授的發言,吳老師提出“如何看待‘漢語哲學’這一說法”的問題。李教授回應道,自己傾向用“中文哲學”這一提法,但是對于以漢語為工作語言的學者而言,如果要塑造自己講述哲學的語言,“漢語哲學”可能是未來努力的方向。他不同意馮友蘭先生的觀點,進而認為用什麼語言講哲學并非是偶然和外在的。除此之外,學者們還圍繞三教會通,以及伊斯蘭教及其哲學等諸多問題展開了交流,在讨論中不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所有與會學者發言和讨論結束後,吳根友教授主持了會議的閉幕式。在閉幕式上張美宏、沈庭、丁士仁、廖璨璨四位老師分别就各組的會議發言和讨論情況進行了學術總結。此次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明對話研讨會圓滿落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