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韓水法教授做客長江論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0-11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2021年10月9日晚,由BEAT365唯一官网主辦,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beat365体育官网承辦的第一百三十四講長江論壇在我院B214報告廳成功召開。本次論壇中,北京大學哲學系韓水法教授以“人類對象的逆對象化”為題進行了學術報告。論壇由beat365体育官网外國哲學教研室曾曉平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教授、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陳江進教授、葛四友教授、美學教研室賀念副研究員、基礎心理學教研室師領副教授以及60餘位校内外師生參與了講座。
講座的引論環節,韓水法教授解釋了講座主題的含義:自古以來,人類的活動就在改變環境、創造對象。從啟蒙時代開始,這種創造更是通過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把握而上升為真正有意識的活動。然而由人類所創造的環境和對象也在改變甚至改造人類,現代人對各類電子産品的依賴就是對這種改變乃至改造的一種例示。主題中“逆對象化”概念的含義就是指人類創造的對象對人類的這種改變甚至改造。韓教授認為,這一問題雖然一直存在,但尚未在過去的哲學中被真正主題化,而強人工智能出現的可能性為對逆對象化現象進行哲學反思提供了契機。
講座的正文環節分為六個部分。
首先,韓教授在“人工智能:從石器到神經起搏器”的标題下,揭示了在廣度、強度、深度上,環境越來越成為人類活動的産物這一曆史趨勢,并以通過人工刺激産生快感從而治療抑郁症和毒瘾的神經起搏器為例,展示了人類對環境的改造深入到人類意識領域後産生的人性問題:被神經起搏器幹預的人擁有自由意志嗎?我們該如何定義被神經起搏器逆對象化的人?
接着,韓教授以“逆對象化”為題,以一系列形象的事例展示了現代文明所創造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精神環境、知識環境和技術環境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産生的深刻改變甚至改造——人沒有意識到現代文明所創造的對象和環境正逐漸成為一個自主性的體系,而人類反而隻是在“虛假的自主性”表象下适應對象體系。在此基礎上,他批評了過往技術批判的兩大缺陷:一是不可信,隻能在書桌上批判技術,而在生活中仍不可避免地享受技術的便利從而也受制于技術;二是不深刻,未表明逆對象化現象在人類生存中的不可避免性。韓教授又表明逆對象化對政治哲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自由是不受障礙為視野,過往政治哲學所理解的障礙一是自然的強制,二是他人的強制,但逆對象化要求考慮第三種障礙,即人所創造的對象對人的強制。逆對象化的現實性、過往技術批判的局限性以及逆對象化對政治哲學提出的新要求都表明,不考慮逆對象化問題,哲學對理性和自由的思考就仍然是盲目的。
繼而,韓教授在“不确定性”的标題下強調,必須正面逆對象化的本質性特征——不确定性。他對康德和黑格爾的理性觀提出了補充:人的立法所産生的對象正逐漸獲得自主性而成為人無法控制的東西這一情形下,人的立法應該怎樣被理解是康德哲學必須回應的問題;關于黑格爾哲學,逆對象化意味着人并不總是能“在自己的對象之中看到自身的本質”——人可能會陷入對象之中而無法返回自身。韓教授進一步總結到:康德主義和黑格爾主義的理性不足以排除逆對象化産生的不确定性及人類對之的恐懼,但哲學的工作不在于提供一種新的旨在消除不确定性的理性,而在于培育一種與不确定性共存的理性和一種在不确定性中決斷的勇氣。
講座第四部分題為“異化與複古”,韓教授在這部分展示了面對逆對象化的兩種不可行思路。第一種思路是異化理論。異化理論以絕對精神的徹底自我理解為前提,即要求人類的全知性,但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上,這一要求是不可滿足的。第二種思路是複古主義,韓教授稱之為“虛驕的複古主義”。複古主義的缺陷有二:一是空想性——向理想古代的回退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二是複古主義實際上将其認為值得保留的現代性因素附加給了其幻想中的黃金時代,他稱之為“拟現代的古代精神”。這種“虛驕的複古主義”最終可以追溯到一種“虛驕的倫理至上主義”,即相信存在着永恒不變的倫理法則,并試圖用固定的倫理模式應對一切不确定性。
講座第五部分,韓教授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以“人類的出路”為題,試探性地提出了應對逆對象化的可行思路:在形而上的層面,哲學家應當嘗試建立一種以變化和不确定性為原則的形而上學;在創造對象的實踐層面,自主性最終會歸屬于人類還是人類對象仍然是不确定的,但人類應該在可預見的短期之内盡可能将逆對象化現象限制在可控範圍之内。
講座的末尾部分,韓教授以“面向未來的學習”為題,特别強調了教育層面内應對逆對象化的思路:第一,我們的學習應當面向不确定性,即盡可能全面地掌握知識、培育吸收和發現知識的能力以及面對不确定性的決斷力;第二,應當培育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第三,不确定性本身應當成為教育所要傳授的内容之一。
在問答環節,韓水法教授對賀念副研究員以及現場學生提出的“逆對象化和不确定性與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異同”、“逆對象化發生在對象化之後還是對象化的過程之中”、“康德的立法理性失效的世界中,我們依靠什麼原則進行決斷”以及“逆對象化的不可阻擋性是否與人類中心主義立場相容”等問題作了精彩回答,并引發熱烈讨論。
最後,曾曉平教授及現場師生對韓水法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衷心感謝。此次講座在現場師生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