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吳勝濤副教授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1-02
本網訊(通訊員魏心妮)11月1 日下午,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吳勝濤副教授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為我院師生帶來了題為“走向親社會正義:文化試視野下的正義動機及其心理功能”的學術報告。報告由beat365体育官网心理學系尉兆梁副研究員主持。我院基礎心理學教授喻豐教授、張春妹副教授、張文娟老師,應用心理學教研室謝天副教授、白寶玉副教授、尉兆梁副教授以及30餘名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報告。
講座圍繞正義作為規範、正義作為補償、正義作為文化、局限和展望四個部分展開。
吳勝濤副教授從羅爾斯的“正義是人類社會的美德”開始,回顧了正義的相關研究。吳勝濤副教授指出,正義是人類道德的基石,但不同文化給出的認知框架和解決方案卻有所不同。而且,現有西方正義相關的文獻中多以個人為中心、以受害者為中心,圍繞受害者、拯救者和作惡者這個三角關系展開的。這種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通常被認為是反社會的,會貶低受害者的。然而,這種研究思路存在一種問題,無論是不恰當的正義觀和不公反應(如是非不分、報仇心切),還是強行以西方的正義方案回應和解決中國問題,在實踐中都會造成道德混淆、誤導人們的價值觀,甚至以“正義”之名追求個人利益、傷害他人或違反公德。為了打破這種受害者為中心的正義研究範式,吳勝濤副教授做了一些的研究,探索指向他人的一般正義觀如何在不同文化、境遇中發揮秩序規範與心理補償作用。首先,開展了3個研究,分别以懲罰迫害者和懲罰性廣告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和實驗啟動兩種研究方式驗證了公正是一種規範,即公正世界信念受到挑戰,人們會偏向于懲罰作惡者。其次,正義是一種補償。在後續的研究中,吳勝濤副教授以在四川地震中受害程度不同的人為研究對象,比較了被試的公正世界信念,結果發現即使是受災程度最嚴重的人依然相信正義;在控制個人公正世界信念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能夠顯著預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彈性;而且在啟動被試的未來視角之後,公正世界信念越高的被心理彈性也越高。
吳勝濤副教授點明,正義還是一種文化。在對國内心理學期刊中公正世界信念的研究進行元分析之後,他發現無論是處于正常情境還是逆境,中國人都覺得世界公平的。考慮到内隐一般公正世界信念的存在,吳勝濤副教授探讨了指向自我和指向他人時公正世界信念的差異。結果發現,指向别人時,人們認為不公平感更高;在指向自我時,公平感和不公平感之間無差異;進一步使用大數據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内容為數據,分析之後發現人們在談論他人時更常提到正義,并且ERP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是嵌在人們的大腦中的。
通過比較中美兩國被試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研究也發現中國人比美國有更高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結合道德基礎理論,吳勝濤副教授繼續探究了公正世界信念的男女差異、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文化差異、高低社會階層(兒童)的差異。進而,鑒于道德基礎的多維性及文化演化的協同性,吳勝濤副副教授提出了一種文化包容的、超越正義的道德心理研究範式,用親社會正義感這一全新的問題視角和理論框架來解決中國社會的正義問題。
(圖片:鄧莉萍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