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座第一講——我的哲學教育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1-04
本網訊(通訊員朱慧蘭)2021年10月30日,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座第一講順利舉行,講座的主題是“我的哲學教育”。此講座也是邏輯與哲學系列講座的第9講,特别邀請了牛津大學威克漢姆邏輯學講席教授蒂莫西·威廉姆森做精彩報告。本場講座通過學術志網站平台進行,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校内外、海内外的老師和學生參加了講座,據不完全統計,威廉姆森教授第一場講座人氣高達1499人。
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李佃來教授緻開幕辭,李院長對威廉姆森教授表示感謝和歡迎,并簡要對beat365体育官网進行了介紹。李院長指出beat365体育官网關注國際教育水平的提高、重視外籍教師的引進,同時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并預祝此次系列講座順利進行。
陳波教授對威廉姆森教授和本系列講座進行了簡要的介紹。陳波教授說道,威廉姆森教授是多個國家或國際科學院院士,撰寫了多部哲學專著并産生了廣泛影響。研究方向是分析哲學,主要包括邏輯學和知識論,本次系列講座總共有8次講座,主要圍繞着威廉姆森教授自己如何進行哲學研究這一主題展開。
講座共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由威廉姆森教授講述自己的哲學教育;第二部分由博士生朱慧蘭評論、提問,并由威廉姆森教授根據評論和提問進行回應。
講座第一部分,威廉姆森教授介紹了自己的家庭背景。他認為,較早接觸哲學是具有誤導性的,并介紹自己進入哲學學習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學術性的家庭氛圍的影響。雖然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考古學家,但是最終發現自己的性情并不适合,從而轉向具有更多理智上的美的哲學。之後,他通過一本BBC雜志,了解到彼得·斯特勞森、卡爾·波普爾、伯納德·威廉姆森等哲學家的觀點,并被這些哲學家給予回答的優美性所吸引,強烈産生了自己也能參與這些對話的直覺。
接着,威廉姆森教授介紹了自己在牛津大學學習“數學與哲學”這一專業的經曆。牛津大學的本科哲學學習必須同時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他認為選擇這一專業是他做出的最好決定之一,因為數學學習使他抽象化地分析問題、以美學屬性來評價哲學理論,并以一個非實驗性、非觀察性的模型來對現實進行客觀的考察。另外,他指出牛津大學的輔導體制也讓他受益匪淺。雖然需要大量的文獻閱讀和寫作,但是他十分享受和老師之間持續性的、批判性的互動,以及獨立思考的過程。
同時,威廉姆森教授介紹了他在本科學習期間遇到的一些哲學家,包括索爾·克裡普克、阿爾弗雷德·艾耶爾、彼得·斯特勞森、邁克爾·達米特和唐納德·戴維森。在參與了一場克裡普克的講座之後,他将其作為自己的榜樣,因為克裡普克極具個人魅力,給出清晰、嚴謹的例子的同時又富有幽默。相對于克裡普克,威廉姆森教授認為艾耶爾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可能有些保守和陳舊,然而艾耶爾是一個非常好的、為學生給予支持的導師。關于斯特勞森,他認為他相比起艾耶爾要更具有新觀點,但是他反對現代邏輯的觀點同樣顯得有些守舊。繼艾耶爾之後,邁克爾·達米特也成為了威克漢姆邏輯學教授,威廉姆森教授認為他比任何獲得這一榮譽的人都要了解現代邏輯,然而卻不同意他反實在論的路徑和對經典邏輯的拒斥。盡管戴維森比克裡普克更具影響力,他對戴維森主要持負面态度,認為他的寫作是晦澀且躲閃的,經常援引自己并不清楚的邏輯理論。
威廉姆森指出自己在大學學習的最後一年就決定攻讀博士學位,并且成功地跳過碩士階段。在博士論文撰寫的階段,他最初決定的主題是将萊布尼茨對充足理由原理的應用與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施特勞斯和語言學家費迪南德·德索緒爾的結構主義思想的對稱性聯系起來,但是由于自覺沒有前景性而轉向卡爾·波普爾關于似真性的觀點,最終發展出了一種異乎尋常的關于似真性的概念,即觀念與實在之間的抽象近似性。
最後,威廉姆森介紹了自己畢業之後的經曆。由于缺少發表,他面臨着極少的學術工作機會。由于機緣巧合,他獲得了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的教職,并在那裡任教了8年。這期間,脫離了牛津高壓的學術環境,為了與學術圈保持聯系,他開始發表論文,并偏離了自己博士期間的研究進路。他介紹自己對于哲學的理解發生變化,指出哲學不是一個人的獨白劇,而是與他人的觀點産生聯系,相關的語境決定了什麼能夠被預設、什麼需要被論證。于此,因為需要重塑自己的哲學寫作進路,他也真誠地分享了自己在這一階段的恐懼。然而,在自己的文章被發表在《哲學評論》期刊上之後,他又重拾信心,并深刻地理解到原創觀點來自于讓他人理解的動機,也從而做好了心理準備來恰當地進行哲學研究。
在講座的第二部分,博士生朱慧蘭針對威廉姆森教授的講座内容詢問了以下問題:1)哲學中關于人性的觀點經常會面臨着“不現實”的批評,出發點往往是相應的模型是歪曲現實、非表征的,或者相應的解釋基于錯誤的預設。對于人性的理想化在哲學中的确是常見的,但是在科學中同樣常見,例如牛頓的理想的單擺定律,并沒有現實的單擺符合這一描述,因此這一定律也是非表征的。當我們想要排除一些非相關因素時,對主體或者情況的理想化在所難免。在科學也使用理想化的情況下,您認為哲學中理性化使用是否是被允許的?2)您對于哲學的一個理解是“相關的語境決定了什麼可以被預設以及什麼需要被論證”,這是否意味着哲學論證的規範意義是被構建的,因為恰當的預設依賴于特定人群對它的接受?類似于我們對于語言的使用規則,僅當在特定的語境、共同體或傳統中,這些規則才是合理的。如此,似乎會得到這樣的結論:哲學最終所能提供的僅僅是條件性的辯護,建立在我們共同接受的觀點之上。3)您認為哲學相較于考古學更具有理智上的美,哲學史似乎是類似于考古學,雙方都尋求一個融洽的解讀。您認為哲學史需要回答的問題是“一個哲學家說了什麼?”,而分析哲學需要回答的問題是“一個哲學家說的到底對不對?”但是似乎分析哲學最終需要回答的是“對我來說,一個哲學家說的到底對不對?”因此,最終也導緻了一個基于我自身的融洽的解讀。至少在求真的意義上,二者并沒有任何一個更為客觀。您是否認為分析哲學相較于歐陸哲學更具有理智上的美呢?4)您多次提到了數學和哲學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包括年齡和輔導的要求,但是在其他的作品中,您也提到哲學和其他的科學分享着類似的目的和方法。相應地,哲學和其他學科存在着大量的重合。如果哲學和數學分享者類似的目的和方法,為什麼它們的要求會有所不同呢?5)您提到對于成為一個考古學家,您的氣質不太适合,那您認為成為一個哲學家的正确氣質是什麼?是否所有決定研究哲學的學者都應該迫使他們自己成為氣質上類似的主體呢?
威廉姆森教授進行了以下的回應:1)關于表征和理性化,他認為如果是在建立簡化模型的意義上來讨論理想化,理想化的使用在哲學和科學中都是合理的,但是很多人對于理想化的批評針對的不是關于心靈的簡化,而是對于人類心靈的誤解。2)關于語境主義和條件化的辯護,他認為辯護是一種科學,且不可避免地需要聯系其他可使用的理論,從而對已有證據給出最好的解釋;但是總會出現新證據,所以我們的辯護總是變化的,而不是永久有效的。然而,如其他科學一樣,這不是哲學通常所面臨的情況。3)關于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他同意在在理論美學的意義上,大陸哲學并不比分析哲學差。但存在着其他的比較屬性,例如清晰性,這可能是大陸哲學存在劣勢的地方。另外,他并不認為分析哲學所問的問題是“是否與自己的觀點相一緻”,這有點内在主義的傾向;相反,處理一個分析哲學問題的時候,主體可能并沒有提供任何的回答。因此,對真的問題的詢問不應該被還原為一緻性,例如在物理問題中,我們詢問的是真,而不是“這是否對我為真”。4)關于哲學教育的要求,輔導的重要性可能來自于哲學中不可避免的争議和分歧,因此需要大量的讨論;而在數學中,争議和分歧并不如同在哲學中一樣。然而,在類似于生物的科學學科中,輔導可能的确也具有重要性,因為讨論具有更多的空間。年齡的要求主要是由于過早的接觸哲學可能會依賴于具有誤導性的書籍和老師,而且一個人可能需要花較長的時間發現自己對于哲學的興趣點。5)關于正确的氣質,他認為哲學教授可以有不同的氣質,不同的人都可以對哲學研究做出貢獻。然而,如果有的人特别追求短期的即時回報,或許不太适合做哲學,不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空間可以容納各種不同氣質的哲學家。
針對威廉姆森教授的講演,一位海外聽衆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如何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哲學理論和最感興趣的哲學問題之間做選擇。威廉姆森教授回答道:動機是做出貢獻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無論是哲學理論和哲學問題,在做出理論調研的基礎上,隻要是覺得自己在其中可以說出新的觀點,都可以進行研究。問答交流環節氣氛活躍,由于時間關系,沒有時間去回答有些聽衆提出的問題。
最後,陳波教授對威廉姆森教授和所有參與者表示感謝。至此,威廉姆森教授在BEAT365唯一官网系列講演的第一講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