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分析進路倫理學研讨會在我院順利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1-06
本網訊(通訊員馮黎明 劉賀)2021年10月29日至10月31日,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第八屆“分析進路倫理學·帕菲特道德哲學專題研讨會”以線上線下混合形式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成功召開。本次研讨會圍繞“帕菲特道德哲學”展開,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李勇教授,湖北省倫理學學會副會長、beat365体育官网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主任陳江進教授、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葛四友教授,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劉曉飛教授,外國哲學教研室潘磊副教授以及衆多同學參加了此次研讨會。
30日上午,會議正式開幕,開幕式由湖北省倫理學學會副會長、beat365体育官网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主任、陳江進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勇教授緻歡迎詞。
李勇和陳江進向與會專家介紹了哲學院的發展近況,以及近幾年beat365体育官网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的發展和成績,希望通過此次會議,促進國内學者更好地把握倫理學界的前沿狀況,更好地與國際倫理學界接軌與融合,并對各位專家學者表示感謝。
(李勇副院長緻歡迎詞)
(陳江進教授主持會議)
研讨會第一階段由BEAT365唯一官网陳江進老師主持。
第一場由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道德教育研究所陳真老師做《帕菲特非形而上學的認知主義的問題何在?》發言。陳真老師指出,帕菲特在其著作《論重要之事》第二卷和第三卷之間的元倫理學觀點有差别,并對其在第二卷中所持的非形而上學,非自然主義的認知主義進行了批判。陳老師論證到,帕菲特在第二卷中的問題是,他至少下意識地試圖以理解自然科學的方式去解釋規範性真理的性質;而“存在”的概念無法擺脫形而上學或本體論。因此,帕菲特也在第三卷放棄了“形而上學的”的限定詞,也放棄了“非自然主義”。随後,beat365体育官网李勇老師就還原論與非還原論各自的優勢等問題進行了評議。
第二場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王東華做《理由實在論能否回答規範問題?——科斯嘉對道德實在論的批評》發言。王老師指出,科斯嘉批評以摩爾為代表的傳統的非自然主義道德實在論無法回答規範性問題,而現在存在一種以帕菲特為代表的更新版本的非自然主義道德實在論,即理由實在論尚不在科斯嘉視域内。随後,王老師通過對文本内涵的考察,指出科斯嘉對實在論的批評也可以應用在帕菲特的理由實在論上。之後,随後,中南大學的黃偉韬老師對王東華老師的發言做了點評。黃老師首先對王老師的發言做了簡要的梳理,明确了雙方關于非自然主義實在論的共識。進而,他從科斯嘉的文本出發,主張科斯嘉所批評的實在論觀點包含了以帕菲特為代表的當代非自然主義理論。此外,黃老師還指出,“理由實在論”這一說法是否成立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讨。
第三場由中山大學哲學系盧俊豪老師以《事實何以提供理由》為題進行發言。盧老師指出,帕菲特做出了區分,即規範性事實不等于在規範性意義上具有重要性的事實。但是,具有規範性重要性的事實何以提供真正的理由仍需要具體的說明。在發言中,盧老師以施羅德的假言主義理由觀為考察對象,倡議了我們應當接受一種假言性的規範性,将主體性事實也引入規範性讨論中,由此展現一種倫理學特有的“生動性”。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吳童立老師簡要梳理了盧老師的發言内容,并就不同理由之間的顯著性差别問題提出了追問。
30日下午研讨會進行第二階段,由湖北大學陶文佳老師主持。
第一場由湖北大學阮航老師發言,題目是《論帕菲特對個人同一性經典觀點的反駁及其倫理意義》。阮老師論述到,帕菲特對個人同一性的還原論和非還原論觀點都加以批駁,并發展了威廉斯的觀點,用個體連續性即關系R的概念加以替代。隻有将帕菲特的元理論與規範理論整合起來,才能理解帕菲特的理論目的,他觸及了主流倫理學中個人主義視角的内在問題。随後,四川大學的吳敏老師從威廉斯的未盡事實概念、人格身份概念和認知層面的原子式個人主義為切入點進行了評議。
第二場由中國政法大學張鑫毅老師發言,題目是《虛拟空間中的人格同一性重要嗎?》重點對虛拟空間中的人格同一性判定和道德歸責問題進行了探讨。張老師提出,我們對于虛拟現實中的自我有一種很強的在場感和擁有感,并從這種擁有感談及了人格同一性問題與道德責任問題。當我們談及虛拟空間中的道德責任時,我們需要更多的考慮形式同一性與形式責任。在此之後,中國人民大學魏犇群老師從虛拟人替是否涉及人格同一性問題的角度出發進行了評議。劉曉飛老師則提出,在這一話題下,操縱問題的重要性可能要大于同一性問題。
第三場由BEAT365唯一官网劉曉飛老師的發言,題目是《Near Bias and Temporal Neutrality(短視偏見與時間中立性)》。劉老師從帕菲特對時間中立性問題的論述切入,通過分析四種對短視偏見的重要批評,認為這些批評都難以成立。時間上的遷延有可能使事件帶來額外的苦樂。因而,劉老師指出,雖然時間中立性為衆多哲學家所重視,但對其的真正辯護仍有待商榷。随後,中國人民大學的劉玮老師對劉曉飛講師的講演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點評:第一,引入的考慮是不是時間中立性理論家已經打包考慮到的;另一點是劉曉飛提出的四個論題是否有實質區别,第三是聚焦于蘇格拉底對短視偏見的論述,提出了另一種解讀方式。
31日上午進行第三階段研讨會,會議由華中科技大學葉金州老師主持。
第一場報告由廈門大學張會永老師發言,題目是《試析帕菲特對康德絕對命令的後果主義改造》。張老師指出,康德主義者對普遍法則公式具有一定的批評,帕菲特希望能對其進行改造,使其向後果主義兼容。張老師認為,這種改造并不成功。在帕菲特那裡,後果主義的考慮是他自己的預設,而不是從康德主義出發得出的結果。因此這種改造并不優于康德的論述。而康德自身的内容是自洽的,帕菲特隻是在打一個虛空的靶子。随後,湖南師範大學文賢慶老師就如何理解“我”與“自我”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評議與追問。
第二場報告由陸鵬傑老師發言,題目是《關系平等主義比運氣平等主義更可取嗎?》。陸老師梳理了關系平等主義對運氣平等主義的兩種主要反對,并論證二者都無法成立;接着,陸老師通過對帕菲特提出的“向下拉平”論證的分析,指出關系平等主義可以在兩種解讀方式上應對這一難題,但兩種解讀都無法超越運氣平等主義。随後,中國人民大學的範震亞博士以三種機會平等的次序、謝弗勒與安德森的理論分歧和關系平等的内涵等問題為切入點進行了評議。
第三場報告由BEAT365唯一官网葛四友老師發言,題目是《論帕菲特的痛苦論證》。帕菲特鮮明地反對主觀主義的欲求理論,并提出著名的“痛苦論證”,這個思想實驗設想了一個怪異的愛好痛苦者,其存在本身意味着主觀欲求理論的矛盾。斯特裡特式的回應是接受這一矛盾,而其與直覺的相悖在于人們通常難以直覺設想愛好痛苦者。然而,葛老師指出,如果接受主觀主義,就必然導向虛無主義。随後,上海财經大學方紅慶老師就主觀主義理由的本質問題、程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的劃分問題,以及痛苦論證的有效性問題提出質疑,廈門大學李治言碩士就道德兩難困境的解釋進行了評議。
會議在老師們激烈的争辯聲中走向了收尾。同道彙聚,歡聲滿堂;思維碰撞,火花迸濺。縱然已在研讨會中過了一天半的時間,老師們仍然意猶未盡,線上線下都開啟了新一波的延展讨論。衷心期望本次會議能切實推動國内對帕菲特的道德理論的進一步了解與發展,也期望在來年研讨會能彙集更多師友,線下“論劍”。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