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論壇】“他者眼中的中國形象期待”首期圓桌論壇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1-06
本網訊(通訊員裴婷)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2021年下半年的“他者眼中的中國形象期待”系列圓桌活動拉開序幕。首場圓桌活動于2021年10月28日成功舉辦。圍繞着“文明對話中的中國形象及其塑造”這一主題,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beat365体育官网吳根友教授,國際beat365体育官网院士、人文社科講席教授陳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學院院士、弘毅講席教授保羅·帕頓,馬特·拉茲副教授,本·柯饒思博士後等在内的五位與談人分别發表自己的觀點。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勇教授主持了此次圓桌論壇。
吳根友教授從三個層面來探讨這一主題:(1)在“代差”與“種差”交織的文明地貌裡,中國如何面對“他者”的期待?(2)中國的曆史與現實,與中國社會自身身份的統一性問題。3)中國形象的中國性與世界性問題:世界中的中國及其自我形象的非自主性。
首先,吳根友教授對“代差”和“種差”進行了定義。這兩個概念都是吳教授從生物學借鑒來解釋文明的差異。“代差”指不同的曆史階段的文明差異,比如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間的差異。“種差”指處于同一個曆史文明階段的不同文明表現形式,比如同處于農業文明曆史階段時,印度文明和埃及文明之間的差異。吳教授進一步闡釋,在這種“代差”和“種差”交織的文明地貌中,歐盟與美國聯盟、發展中國家、地緣政治密切的國家等對中國的形象期待都是不一樣的。
接着,吳教授談到要滿足不同國家對中國的形象期待,需要結合中國的曆史和現實、以及中國社會自身身份的統一性來理解,包括中國的文化特色、中國的曆史遭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以及中國在古今中外所扮演的角色。
最後,吳教授談到各國對中國形象的期待是如何影響中國自身的:比如對現代化社會的渴望、在歐美普适模式下的現代化沖突、四十年發展建立的初步自信與曆史經驗、中國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
保羅·帕頓教授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1)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應該在維護世界和平中扮演怎樣的角色?(2)怎樣就中國的曆史和現階段發展來解讀中國的崛起?(3)怎麼理解中國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首先,保羅教授談到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國應該繼續參與世界秩序的維護,無論是參與國際性組織、關注具體的全球性問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避免區域經濟政策過度政治化的風險,還是促進學者之間的交流、減少中西方之間的誤解或西方媒體煽動性的誤導方面。
其次,保羅教授談到中國的經濟崛起給世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和另一種選擇。
最後,談到中國文化的貢獻,保羅教授結合個人在疫情期間的經曆,感慨中國的集體精神是如何幫助中國人高效地應對疫情,以及中國經驗如何可以幫助世界人民更好地應對未來的危機。
本·柯饒思博士為大家呈現了國際學界所理解的兩種“中國的發展模式為世界作出了貢獻”的觀點:(1)賢能政治的治理模式;(2)反帝國主義的全球協作模式。同時,他也提到了這兩種觀點可能會帶來的挑戰:“賢能政治的治理模式”可能會被西方人理解為,放大賢能者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可能會在西方語境中被誤解成或直接等同于階層差異。而“反帝國主義的全球協作模式”可能會需要中國在反帝國主義和維護自身國家利益中保持平衡。
陳波教授主要就“如何讓中國文化變得更好”發表看法。他認為,在過去四十年中,盡管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文化方面仍然有發展空間,我們需要更好地貫徹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他告誡中國學者應該有學術擔當,仰望星空的同時更要腳踏實地,積極學習并借鑒他國成功經驗。
馬特·拉茲副教授介紹了西方對中國的誤解,以及可能的消除誤解的解決方案。他認為這些誤解可以分為簡單層面的和複雜層面的。簡單層面的誤解,如文化的誤解,是可以通過深層次的溝通得到解決,比如宣傳中國的哲學和文化經典著作,如《論語》、《莊子》等。而複雜層面的誤解,甚至是沖突,比如經濟利益和市場競争導緻的沖突、政治價值的沖突、地緣政治導緻的沖突等較難解決。但整體而言,雙方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學者應該幫助彼此消除誤解。
圓桌會議最後的提問環節,在場學生就阿富汗問題、全球抗疫問題等與專家們進行了交流研讨。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