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座第二講——同一與區分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1-08
本網訊(通訊員李忠澤)2021年11月6日晚6點半至9點,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演第二講順利進行,講演主題為“同一與區分”。本場講演通過學術志網站平台直播,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校内外、海内外的老師和學生參加了講座,截止11月7日,參與本次講演直播或事後觀看視頻的超過1000人次。
講座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由威廉姆森教授讨論自己對于同一和區分的觀點和探索心得;第二個部分由beat365体育官网劉曉飛教授評論、提問,威廉姆森教授進行回應。
在第一個部分,威廉姆森教授對其第一本書《同一和區分》中的觀點進行了介紹。
威廉姆森教授最初的靈感産生于1974年,當時威廉姆森教授隻是牛津大學數學與哲學專業的一年級本科生。當時威廉姆森了解到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觀點,該觀點認為:感知到的性質(perceived quality)就是那些正如我們所感知到的性質(quality just as we perceive them)。這種觀點意味着如下命題:當我們感知不到兩個性質的區别時(例如顔色),這兩個性質是同一的;當我們能感知到兩個性質的區别時,這兩個性質是不同的。那麼,根據這種觀點,顔色的不可區分則是顔色同一與否的标準。然而,羅素和其他人發現,對于顔色來說,不可區分這個标準是有問題的。這是因為同一是傳遞性的(即如果性質x與性質y同一,且性質y與性質z同一,那麼性質x與性質z同一),而如果不可區分是同一的标準,那麼不可區分也是傳遞的。但是,不可區分不是傳遞的:例如,考慮一個從黃到紅的顔色序列C0,C1,…,Cn。其中C0顯然是黃的,Cn顯然是紅的,對于每一k<n,Ck與Ck+1在視覺上是不可區分的。那麼:如果視覺上的不可區分是傳遞的,那麼C0和Cn在視覺上是不可區分的。但顯然,紅和黃是可區分的,那麼視覺不可區分不是傳遞的,進而不是顔色的同一性标準,進而不可區分不是性質同一的标準。
威廉姆森教授認為,上面的論證說明了:如果不可區分是必要的,那麼它不是充分的。在其論文中,威廉姆森教授考慮的是以下問題:同一能否是這樣一種關系,其中不可區分是必要的,但接近于充分?威廉姆森教授指出,同一不僅是傳遞的,還是對稱的(如果性質x與性質y相同,那麼性質y與性質x相同),自反的(性質x與性質x相同),進而同一是等價關系(即自反、傳遞和對稱的關系)。那麼,問題就變成了:感知到的性質的同一性是一種等價關系,不可區分性能否是這種關系的必要且接近于充分的條件?用外延的術語來講,這個問題的肯定回答可以表達為:在不可區分的所有等價關系中,同一關系是這些等價關系中極大的(maximal)。威廉姆森在論文中,通過使用集合論中的選擇公理證明了不可區分的所有等價關系中存在這樣一個極大的等價關系;并且,如果不可區分是非傳遞的(non-transitive),它包含的要比這樣一個極大等價關系要多(進而威廉姆森教授猜測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這是威廉姆森教授在哲學領域所做的第一個嚴肅的研究。對于這個問題,他寫成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他将這種方法應用于其他哲學問題,如時間的同一性定義問題(通過物理或心理連續性)等等。在他将論文投到美國《哲學雜志》(Journal of Philosophy)時,收到了該刊的修改-再提交(revise-and-resubmit)的回應,要求對哲學中的重要性進行更多的說明。但由于不了解投稿相關流程,還是本科生的威廉姆森教授将其理解為拒絕。在十年之後,他回想起了這篇論文。經過修改和再次審閱後,最終,該論文發表在1986年的Journal of Philosophy上。
接着,威廉姆森教授從認知邏輯(epistemic logic)中解釋了不可區分性及其重要意義。可區分是如下定義的:區分Q事物的性質x和性質y,意味着激活(activate)關于Q的知識,例如一個人通過視覺知道Q的性質x和Q的性質y是不同的。而如果不能激活知識,例如一個人隻知道Q的性質x和性質y相同,那麼性質x在Q中與性質y不可區分。接着,他對不可區分的性質進行了說明。不可區分性是自反的,即 ◇[Q(x)=Q(x)]。這是因為Q(x)=Q(x)是定理,而且,如果A是定理,那麼◇A是定理;同時,不可區分是強自反的(Strong reflexivity),即Q(x)=Q(y)蘊涵◇[Q(x)=Q(y)]。這意味着如果x和y在顔色上是同一的,那麼你不可能知道它們在顔色上是不同一的,盡管你可能一緻地相信它們是同一的。這個顯然有說服力的命題說明了以下事實:不可區分關注的是知識,而不是信念。而不可區分在認知上的重要性則為選擇知識優先的認識論原則提供了理由;同時,不可區分性還是對稱的,即 ◇[Q(x)=Q(y)]蘊涵◇[Q(y)=Q(x)],和非傳遞的,即◇[Q(x)=Q(y)]和◇[Q(y)=Q(z)]不蘊涵◇[Q(x)=Q(z)]。此外,威廉姆森教授還就不可區分的應用範圍問題進行了讨論,例如生物學中兩個物種可以雜交是否意味着它們是同一個物種,以及涉及時間和可能世界的語言同一性問題等等。
在講座的第二個部分,劉曉飛教授對威廉姆森教授的講演做了評論和提問,後者做了回應。劉曉飛教授提出如下問題:認知邏輯中的不可區分的主體究竟是給定的,還是普遍的;不可區分的強自反性的逆否命題似乎涉及主觀性,進而無法成立,例如我們可以說一個人知道波和粒是不同的,即便波和粒實際上是同一的;知道(know)是否需要真值(truth)作為必要條件,因為在中文語境中許多人認為這是不需要的,對于分析哲學來說,這是否會造成學習哲學的障礙;在研究過程中,年輕學者是應該聚焦于小問題還是關注大問題,是優先在優秀期刊上發表論文,還是寫書和出版著作。
威廉姆森教授回應道,認知邏輯中的一個人是固定的給定環境中的主體,不涉及普遍化;不可區分的強自反命題的逆否命題的意思是,如果某個物體的兩個性質必然不可區分,那麼它們是不同的性質。這個命題是可以接受的。而我們認為某些東西不可區分的原因是那些僅僅是我們認為的東西,進而可能是錯誤的。而必然意為着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對于知道與真值條件的問題,威廉姆森教授認為在英語中也用知道表示猜測,例如“許多年前人們知道地球是平的”,很多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時也會無法接受一些命題。這種問題是普遍的。然而,在習慣中,知道(know)意味着正确的答案(real answer),而不僅僅是意見(opinion)。最後,威廉姆森認為年輕學者應當先寫文章,在對某些領域有了充分理解後,再考慮寫書。
威廉姆森教授回應後,beat365体育官网的陳波老師就萊布尼茲律可能與日常經驗不融貫和個人在時間中的同一性問題進行了提問;威廉姆森教授指出,在考慮時間同一性問題時,需要考慮時間指稱(time reference)。如果考慮到時态,矛盾就不會出現。同時,與不可區分相關的讨論并不涉及通過時間片段定義個人,以及随之而來的問題。因為“在時間t0是小的(being small)”隻是這個個體的謂詞(predicate),并不意味着個體的同一性是通過所有時間片段的總和定義。最後,威廉姆森回應了直播間的聽衆的問題,即這樣的研究是否會面臨分析悖論(paradox of analysis),即概念分析是否是無意義的。威廉姆森教授認為概念分析是有價值的,因為概念分析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概念的含義(而人們之前可能對此并不了解);同時,概念分析不是哲學應該做的全部,而應該隻是其中一小部分。
最後,陳波教授對威廉姆森的講座表示感謝,威廉姆森的系列講座第二講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