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生态+文明的意義:環境史視野下生态文明建設思考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1-09

2021年11月2日下午兩點,受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的邀請,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國内環境史研究的權威學者梅雪芹老師,在騰訊會議開展了題為《生态+文明的意義:環境史視野下生态文明建設思考》的講座。會議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副院長、BEAT365唯一官网曆史學院副教授杜華老師主持,線上有一百多名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活動。

講座伊始,梅老師系統地梳理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從概念到國策的曆史。1978年,德國的伊林·費切爾(Iring Fetscher)在《人類生存的條件:論發展的辯證觀》一文中最先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表達了對“進步”的辯證認識、對技術及其支撐的工業文明的批判、對新文明制度的倡導。1995年,美國的羅伊·莫裡森(Roy Morrison)出版了《生态民主》一書,不僅使用了“生态民主”的概念,而且明确提出,工業文明有可能導緻邁向生态文明的轉變,但如果沒有人們自覺的努力,這一點是不可能實現的。生态文明建設有三個相互依存的基石——民主、平衡與和諧。在國内學術界,葉謙吉于1987年最早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所謂生态文明,就是人類既獲利于自然,又還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保持着和諧統一的關系。21世紀應是生态文明建設的世紀”。李紹東、張海源、劉湘溶等學者相繼對對“生态文明”概念進行了思考。從2007年黨的十七大開始,“生态文明建設”作為基本國策而被正式提出和實施。如今,“生态文明”已明确地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标,在我國各方面建設中變得日益重要。

那麼,從概念到國策,生态文明的意義何在?梅老師從環境史的視野下回應了這一問題。環境史視野就是通過研究過去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現實或當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研究表明人與自然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關系,這一關系經曆了變遷。從人類角度來說,随着人類走過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幾個階段,相應地也經曆了恐懼俯就、依賴和開發、征服統治等階段,正在向着和諧共生演進。當代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願景是以生态文明為基石的美麗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命共同體。這些道理正是環境史通過實證研究所揭示的史實。

什麼是環境史呢?梅老師指出,環境史是曆史學的一個新領域或者新學科,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學科意義上的環境史,最早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首先在美國被冠名并組織起來。後來由于地區和全球層面環境問題的加劇,八九十年代之後,環境史在很多國家的曆史研究中得到重視,并在國際史學界産生重要的影響。環境史的研究對象是自古至今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結果和影響,研究主旨是從與自然環境相關聯的角度探索人類社會的曆史,以更好地把握自然在曆史和社會中的作用,認識人類文明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從而為分析和應對環境問題提供了一種視角。環境史的貢獻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它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包括整體研究、農業發展及其問題研究、工業發展及其研究、城市化和住房開發及其問題研究、自然變化研究、自然觀念研究、環境保護研究等;二是它構建了以環境史研究成果為基礎,可以系統地梳理和總結環境史構建的新曆史知識體系,包含新名詞、新史實、新史料的發明和發現等;三是它創造了新的關于自然在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曆史觀念,通過融自然主題、量自然之力、拜自然為師、以自然為鏡、為自然代言,環境史成為一種“令人不安”的新史學。它打破了人類的傲慢與偏見,書寫自然在曆史中的作用,揭示人類文明的“黑曆史”和“生态危機”所促使的人類轉變乃至全方位的變革。

“生态危機”是什麼性質的問題?梅老師引用小林恩·懷特1967年在《科學》上發表的《我們的生态危機的曆史根源》一文,并明确指出“生态危機”是“我們”(Our)的危機,而非生态的危機,是人類生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非人類的大自然的影響”問題,是“人類對自然的惡性及由此帶來的悲慘結局”。19世紀70年代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大大增強”,但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種巨大的影響力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生态反彈”(ecologic backlash)問題瘋狂增加,人們“對其後果的擔憂也與日俱增”。在美國,出現了凱霍加河大火燃燒事件、伊利湖的生态災難和聖巴巴拉石油洩漏事件。對此,美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開始反思和行動起來,呼喚徹底變革,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

建設生态文明還面臨着很多複雜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呢?梅老師認為,這關鍵在于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轉變,需要倡導“一場針對環境的行為革命”。在政府層面,我國政府也在試行《公民生态環境行為規範》,提倡關注生态環境、呵護自然生态、參加環保實踐。在個人層面,我們要成為綠色公民(green citizen),超越小我,從我做起,關注社會和自然公益,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成為以生态世界觀和環境倫理觀指導行為的新人!

最後,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張箭飛老師對梅老師的講座進行了評議并表示感謝。在提問環節,線上師生踴躍參與,梅老師就如何看待我國的環境破壞問題,如何打通跨學科的專業壁壘,如何看待環境史研究的“衰敗主義”和“悲觀主義”叙事,曆史上瘟疫與環境的關系問題等進行了詳細的解讀,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環境史的理解,杜華老師再一次對梅老師精彩的講述表示忠心感謝,本次線上學術講座圓滿結束。

主講人:

梅雪芹: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綠色世界公衆史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基金項目首席專家,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英國史研究會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東亞環境史協會理事,國家生态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主要從事世界近現代史、英國近現代史和環境史教學和研究。

撰稿人:BEAT365唯一官网曆史學院2020級碩士張香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