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VS古典:音樂賞析實踐與音樂本體論的比較研究——線上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1-09
本網訊(通訊員王曉慧)2021年11月3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Matteo Ravasio助理教授通過網絡平台為beat365体育官网師生做了題為“搖滾vs. 古典:音樂賞析實踐與音樂本體論的比較研究”的線上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歐陽霄副教授主持。
(Matteo Ravasio師從當代著名美學家Stephen Davies,奧克蘭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後,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分析美學,尤其緻力于對音樂哲學的探讨。Matteo Ravasio在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等多種國際權威美學期刊上發表過論文,也受邀為《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勞特利奇哲學百科全書》等撰寫過音樂哲學相關的詞條。)
圍繞着“我們欣賞搖滾樂的方式和欣賞西方古典音樂的方式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差異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Ravasio博士介紹了當前幾種從音樂本體論方向進行的思考。在講座的上半場,Ravasio博士首先借助布魯斯Ÿ鮑(Bruce Baugh)的研究,将古典音樂和搖滾樂的區别歸納為五個對比,體現為“作品和表演”、“作曲家和表演者”、“忠誠表現性和獨創機動性”“非具身化和具身化”以及“形式和實質”。接下來Ravasio博士引入古德曼(Goodman)區分不同藝術形式的一組概念,即簽名的和非簽名的(“autographic and allographic”)藝術來進入音樂作品本體的讨論。古德曼(Goodman)認為,對簽名的藝術作品而言,生産曆史是辨認其身份的關鍵;對于非簽名的藝術作品,重要的是符号系統規則,隻要字母順序、空間和标點符号等能夠精準确定,就能夠辨别其身份,古典音樂即在此列。從音樂本體論的角度,戴維斯(StephenDavis)指出,作品本身作為音響結構有薄和厚的區别,音響結構的薄厚區别取決于曲譜限定的程度,當曲譜對演奏特征要求越多,作品就越厚。因此,不同音樂流派或音樂傳統在薄厚意義上也呈現出音樂本體論預設的不同。
承接上半場,Ravasio博士介紹格拉西克(Theodore A. Gracyk)理論下搖滾樂屬性與前人研究的分歧。格拉西克認為,決定搖滾樂身份标識的不是薄的樂曲,而是其錄音本身。錄音的每一可聽特征對作品本身都具有關鍵影響,故而有本體論意義上的厚的特性;如果母帶和其複制品都不可追溯,那麼相應的音樂作品也無法複原,因此搖滾樂作品在這個意義上是簽名的。然而,戴維斯(StephenDavis)指出,現場表演是搖滾音樂不可忽視的重要特征;并非所有搖滾樂作品都經曆了錄音棚到舞台的創作路徑;除了錄音棚的電子技術,我們還在意現場演出中的表演技巧呈現。戴維斯對此提出了解決方案,即将搖滾作品視作“為錄音棚表演而生”的作品。卡尼亞(Kania)指出了戴維斯解決方案的不完善性,尤其是其中重大的概念混淆,即未對過程意義上的錄音棚表演和産品意義上的錄音棚表演做出區分,在使用中将二者混為一談。
講座的最後,Ravasio博士通過回顧最初的五組對照,進一步總結了圍繞搖滾樂本體論展開的讨論思路。講座結束後,歐陽霄副教授和在場的同學就講座内容與Ravasio博士進行了交流與讨論。整場講座研讨氛圍友好、内容豐富清晰,同學們均表示收獲頗豐。
(圖片:鄧義融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