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座第四講——知識優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1-26

本網訊(通訊員史雲龍)2021年11月20日晚,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演第四講圓滿舉辦,講演主題為“知識優先”。本場講演通過學術志網站平台直播,beat365体育官网程勇教授主持,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院葉茹副教授評議。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校内外、海内外的老師和學生參加了講座,截止11月24日,參與本次講演直播或事後觀看視頻的近1200人次。

講座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威廉姆森教授講述自己是如何形成并發展“知識優先”路徑;第二個部分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院葉茹副教授提問,威廉姆森教授進行回應。

許多曆史資源影響了威廉姆森教授形成“知識優先”的想法:一是後蓋梯爾時代的知識論。自從蓋梯爾于1963年反駁了知識不是得到辯護的真信念,許多知識論學者試圖用真、信念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分析知識。随着更多反例的舉出,分析工作變得越來越複雜。威廉姆森教授認為這類工作是令人失望的,部分原因在于“知識”一詞沒有如此複雜的含義。威廉姆森教授第二個靈感來自于意向性心理狀态(intentional states)和信念的對比。意向性狀态與信念都旨在匹配(match)心靈與世界,可後者試圖讓心靈去符合(fit)世界,前者試圖讓世界去符合心靈。正如行為和意向性狀态有密切聯系,威廉姆森教授認為知識與信念也有類似的密切聯系。三是威廉姆森教授的“知識優先”路徑形成于一些曆史語境。“知識優先”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牛津的實在論(Oxford realism),如庫克·威爾遜(Cook Wilson)等人。盡管威廉姆森教授并不認同某個特定版本的牛津的實在論,但他被這樣一種想法深深吸引,即将實在(reality)置于比表象(appearance)更高的知識論地位。另一些使威廉姆森教授獲益的讨論包括心靈哲學中外在論(externalism)的發展。内在論(internalism)認為所有心智狀态都是内部的(internal);外在論認為一些心智狀态不是内部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普特南(Hilary Putnam)與伯奇(Tyler Burge)等人的論述為關于命題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s)的内容的外在論提供了支持。威廉姆森教授将外在論的想法從命題态度的内容拓展到命題态度本身,進而認為知道(knowing)是一種心智狀态。他還說我們可以把“知識優先”路徑看作外在論革命的第二波浪潮。

在《知識及其限度》一書中,威廉姆森教授拒絕将知識理解為“信念加上什麼東西(belief plus)”,而主張将信念理解為“知識減去什麼東西(knowledge minus)”。這類似于拒絕将行動理解為“嘗試(trying)加上什麼東西(trying plus)”,而主張将嘗試理解為“行動減去什麼東西(action minus)”。威廉姆森教授還主張将一個人衡量假說的總體證據與他的全部知識相等同(evidence=knowledge)。一些人不認為知識可以承擔這樣的規範角色,他們的理由是我們有時無法獲知自身知識的限度。威廉姆森教授的回應是,反對者假定了認知規範(epistemic norms)必須是透明的(transparent),但正如許多規範,例如法律規範,不必是透明的一樣,認知規範也不必是透明的,因此這個反駁是無效的。

在講座第二部分,葉茹副教授對威廉姆森教授進行了提問,威廉姆森教授進行了回答。葉茹副教授的問題有:一,如果認為證據是知識,我們是不是得說所有的學習實例(learning stances)都是命題式的?證據是知識議題在貝葉斯主義理論下的表現如何?二,威廉姆森教授談及知識是安全(safe)的信念。這是否是一種對于知識的分析,這與知識的不可分析性(unanalyzability)是不是矛盾的?

針對第一個問題,威廉姆森教授認為“知識優先”路徑與貝葉斯主義理論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在兩者中證據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貝葉斯主義更關注人信念的内在一緻性(internal coherence),主張人随着證據的擴大而不斷更新自己對于命題的相信程度,但對于什麼樣命題可以稱得上是證據缺乏規範性的要求。過分依賴貝葉斯主義會使知識論枯竭(impoverished)。一些瘋狂的,認知上應該反對的信念如對于疫苗的陰謀論也有可能是一緻的或通過根據證據更新信念而得到的。知識論應該對此發表些看法。威廉姆森教授認為他的理論給什麼是證據提供了獨立的規範性限制。

針對第二個問題,威廉姆森教授認為将知識看作安全的信念總的來說并沒有違背知識的不可分析性。他認為有且隻有知識才能校準(calibrate)安全性(safety)。正如大衛·路易斯通過反事實語句解釋相似性(similarity),将知識看作安全的信念在表面上滋生了循環,但實際上它為我們提供了關于認知的結構性信息(structural information),因此算不上是真正的循環。

程勇教授接着提問,目前學界對于威廉姆森教授的“知識優先”路徑是否有反駁的論證,例如認為知識必須以某種方式被分析。威廉姆森教授的回答是,如果你在心靈哲學領域持一種内在論立場,可能會認為知識必須通過一些更基本的詞彙得到分析。但正如我們所見,有許多反内在論的論證。另外,哲學家們似乎有一種尋找概念的充分必要條件的習慣,但科學家們似乎不經常這麼做。也許哲學家們應該部分放棄這個習慣,才能獲得對一些事物更充實(productive)的理解。

最後,主持人程勇教授對威廉姆森教授的此次講座表達了感謝,本場講座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