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座第五講——關于哲學的反思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2-02

 

 

本網訊(通訊員龍佳琪)2021年11月27日晚,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演第五講圓滿舉行,本次講演的主題為“關于哲學的反思”。講演通過學術志網站平台直播,由beat365体育官网程勇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李勇教授評議。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校内外、海内外的老師和同學參加了講座,截至11月29日,共1200餘人次觀看了本次講演的直播及回放。

講座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威廉姆森教授講述了自己關于哲學的反思的發展曆程;在第二部分,beat365体育官网李勇教授和程勇教授分别提問,威廉姆森教授一一進行回應。

威廉姆森教授早期的反思是在牛津讀書期間進行的(1973-1980):維特根斯坦、達米特和蒯因都有這樣一種傾向,即譴責哲學話語因為沒有恰當地以行為為基礎而“難以理解”。但他認為,這種譴責并不具有說服力,而隻是基于“語言與行為的關系”這一已被淘汰的簡單視角,用“語言學轉向”來重新解釋哲學隻是在混淆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維特根斯坦、蒯因和達米特關于哲學本質的觀點和他們一般的哲學觀點緊密相關,他們的哲學語言全部是他們對一般語言的應用。元哲學(metaphilosophy)應是哲學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某種超越哲學的東西。作為一名牛津大學的學生,對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區分的關注也讓他意識到方法論問題的重要性。

在都柏林三一學院教書時(1980-1988),威廉姆森教授展開了進一步的反思:當時,由于與愛爾蘭政治中核心的宗教分歧相對應,分析與歐陸哲學的區分依然很顯著,且這種區分也已經延伸到了宗教之外的領域。在參加了雙方的許多會議之後,他逐漸清晰了自己對強硬的(hard-line)分析哲學的認同。

至此,他還沒有進行太多關于元哲學的寫作,一個例外是在發展“知識優先”(knowledge first)認識論時,他批評了哲學旨在概念分析這一觀點。2002年,威廉姆森教授受邀在弗萊堡大學直覺與認識論研讨會進行一場演講,在撰寫講稿的過程中,他開始質疑直覺範疇的理論效用。我們對某種假設情況的“直覺”是條件性的,而這隻是對我們在知覺到某事發生時做出因果判斷的一種想象的的類比,其中并沒有特别哲學化的東西。這種反思後來構成他對“實驗哲學家”的核心回應,實驗哲學家批評依賴哲學直覺是哲學方法的一個特征,但他們又無法指出一種獨特的哲學方法。這鞏固了威廉姆森教授對哲學的反例外主義立場,即與其他科學領域相比,哲學在認識論、形而上學或是語義上都不是一個例外。另外,在受邀為《哲學的未來》中的一卷撰稿時,他寫下了自己一直以來對“語言學轉向”的看法,闡明了為什麼它在當代哲學中并沒有哲學家們想得那麼具有決定性、為什麼它既不符合形而上學也不符合哲學邏輯,以及為什麼将哲學理解為對“概念的聯系”的追問是行不通的。這同樣鞏固了他的反例外主義立場,因為哲學家們認為哲學作為對概念間聯系的追問使其有别于其他科學。

從約2003年開始,威廉姆森教授的工作開始集中在元哲學問題上。2007年,《哲學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Philosophy)出版,之所以取這個标題,是因為他想要強調:我們是在哲學内部學習哲學的——哲學的認識論是對一般認識論的應用、哲學的形而上學是對一般形而上學的應用、哲學的語義學是對一般語義學的應用,這與他反例外主義的方法是一緻的。該書為“扶手椅哲學”,即主要通過思考、讨論和寫作來做哲學的傳統方法辯護,這種傳統方法是最适合用來面對哲學問題的,而不是不科學的。實驗哲學的方法隻适合一些心理學、社會學問題,并不适合大多數哲學問題。《哲學的哲學》将《知識及其限度》(Knowledge and its limits)中的方法應用于哲學的認識論,反對了分析哲學中盛行的“反思平衡是一種哲學方法”的觀點,因為“反思平衡”僅僅是融貫論亦是内在論的一種形式。在書中,他還使用了知識優先方法(knowledge-first approach)來描述對哲學解釋的一種限制:“知識最大化”(knowledge maximization)。《哲學的哲學》出版後,威廉姆森教授與多個流派的哲學家進行了論辯,這使他的想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擴充。新版已在最近出版,補充了第一版出版之後自己在元哲學方面的工作。第一版很少提到作為哲學方法核心的“溯因法”(abduction),這在新版中得到了補充。另外新版還對“建模法”(model-building)展開了強調,威廉姆森教授認為,建模法在哲學中沒能得到充分運用和賞識。

在講座第二部分,首先是李勇教授對威廉姆森教授的講座進行評論,并提出了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涉及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界有過長期的争議,關于是否存在“中國哲學”,有好幾派觀點。威廉姆森教授回應,他不認同一種狹隘的“哲學”概念,中國哲學當然是哲學。中西方哲學還有一些共同思考的問題,例如對于“知”與“行”的探讨。第二個問題有關哲學與價值:分析哲學如果類似于科學的話,而科學的研究領域相對聚焦于自然世界,那麼,分析哲學是否也應該關注自然世界,而不關涉道德、政治等領域?威廉姆森教授指出,一直以來,分析哲學家都積極參與“價值”、“應當”的讨論,并試圖用準确、系統的方式講清楚這些問題。第三個問題是關于自然主義的:方法論的自然主義應該被應用于分析哲學嗎?分析哲學是否應做出形而上的自然主義假設?威廉姆森教授認為,自然科學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大多數哲學問題,哲學家不應該照搬。系統化、批判性、公正地進行哲學研究是好的,但不必采取某一種特殊的自然主義。對于形而上的自然主義,分析哲學不應拒斥它,但也不該在這方面有一個厚的限制。第四個問題指向“進步”這一概念:哲學的進步究竟是共識、趨同還是累積意義上的?威廉姆森教授認為在這三者中,哲學的進步更接近知識的累積,雖然很多人不認同這一點。在取得進步這方面,哲學與其他學科的區别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大。

接着,程勇教授進行了提問。第一個問題是科學與哲學、非自然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分界問題。威廉姆森教授認為哲學是一種科學,且非自然科學與自然科學沒有一個精确的分界線,但二者确實存在着很多方法上的不同。他還指出,數學不是自然科學,數學中的東西并不都是被明确、精準定義的,特别是一些基礎性概念,可能并沒有一個正式、系統的解釋,人們可以對其進行拒斥和挑戰。第二個問題是關于哲學中的“真/真理”:不像數學的“真”可以證明、物理的“真”可以用實驗檢驗,哲學是怎麼做的呢?是不是說,哲學并不是在探究“真”,而隻是在進行合理辯護和解釋?威廉姆森教授認為,雖然很難而出确定答案,但哲學觀點是有“真”、有對錯的。他再次強調了:哲學與數學的區别沒有那麼大。第三個問題是:哲學有什麼獨特的方法論能為我們提供有用的、有力的工具嗎?威廉姆森教授認為,還未發現有哪些方法是哲學獨有的,哲學方法與其他科學的方法是重疊的,可能有所不同的是,哲學總是要在多種方法之間平衡。 

最後,主持人程勇教授對威廉姆森教授的此次講座表達了感謝,本場講座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