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對于世界和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積極意義——“他者眼中的中國形象期待”系列訪談式講座之三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2-13
本網訊(通訊員丁銘)2021年12月8日,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主辦的“他者眼中的中國形象期待”系列訪談式講座第三期順利進行,本期訪談的主題為“佛教·世界·人類——佛教文化對于世界和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積極意義”,受邀參與的嘉賓為日本日本郡山女子大學何燕生教授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吳疆教授。此次對談通過線上平台進行,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主持訪談。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校内外、海内外的老師和學生通過線上直播平台參加了本次講座。
(何燕生,日本國立東北大學博士,日本郡山女子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吳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東亞研究系教授)
訪談伊始,何燕生教授和吳疆教授分别大緻介紹了佛教在日本和美國的研究和信衆情況。就日本方面而言,何燕生教授認為,近代以來“佛教學”在日本學界有着長足的發展和龐大的學術隊伍,并形成了日本佛教研究的兩大模式:一是客觀的、尊重原典的歐洲模式;二是基于現實生活中的日本佛教的存在,呈現“身份認同式”的回歸原典模式。在世俗信衆層面,日本佛教則表現為兩個特點:一是受江戶時代影響的“檀家”制度,信徒與當地寺院有着緊密的聯系;二是“重疊式”的信仰現象,即一個國民信仰兩個或以上的宗教。就美國方面而言,吳疆教授認為,曆史上歐洲的佛教研究重視多語言文本的研究,美國則強調佛教的修行體驗,尤其是相關宗教團體對“神秘主義”體驗的研究。這兩大傳統在現代歐美佛教研究中都得以保存并發展。而世俗信衆層面,一些在東亞地區并沒有成為主流的宗教團體則在歐美地區産生了重要影響。
接下來,吳根友教授就佛教思想、信仰與日本、美國其他文化、宗教傳統的關系提問兩位教授。何燕生教授指出,佛教在傳入日本的時候,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尚未形成為一種宗教,隻是一種神靈信仰。因此,“佛”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視為一種“神靈”,在信仰層面出現“神佛習合”的現象,即神與佛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神道教形成過程中,佛教高僧主動參與到神靈信仰的宗教結構,所以,神道教參照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和觀念。總體而言,佛教一千多年來在日本社會一直受到重視,佛教的“無常”、“無我”、“慈悲”、“輪回”等觀念也對日本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産生了重要影響。吳疆教授以日本鈴木大拙和鈴木俊隆禅師在美國的傳法經曆為例說明了佛教在美國傳播的兩種狀況。鈴木大拙的傳法以學術思想為主,繼承了瑞典神學家斯維登伯格(Emanuel Swedenborg)偏重“神秘主義”的研究,結合禅宗思想逆向影響了歐美對佛教的認知。鈴木俊隆禅師則傳法以宗教修行為主,将傳統的禅師傳法制度傳到美國,後期傳播過程中,這種強調禅師權威的制度與西方民主制度産生沖突。最終形成現在美國禅宗教團的“法人”制度,要求相關教團融入美國權力、義務、公正、平等 等觀念。
繼而,第三個問題吳根友教授就佛教的現實作用提問兩位教授,問題關切佛教作為世界第三大宗教,對于東亞、亞洲乃至世界和平能發揮什麼作用?其中又有何困難?何燕生教授首先從佛教在東亞地區的傳播曆史說明佛教的傳播史也是東亞文化的交流史。其次,他認為佛教的“出世”觀念對現實問題的關懷相對薄弱造成了一些傳播上的苦難,而太虛法師提倡的“人間佛教”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關懷,在東亞地區漢語圈内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而在西方佛教社會流行的則是“入世”佛教,如何既“出世”又“入世”依然是佛教在世界範圍内傳播和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課題。吳疆教授從“佛教”和“文明”的關系切入此問題,他認為佛教在曆史上對各地文化如藝術、生活産生了重要影響,但佛教本身依舊有很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從佛教觀念上說,西方吸收了“慈悲”觀念和基督教“博愛”的觀念融合,但對“苦”、“輪回”等佛教核心觀念則有所保留。從社會現實上說,佛教的信徒人數尚不夠多,限制了影響力,而佛教能夠提供維護世界和平的哲學話語,但在現實層面的作用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個問題,吳根友教授進一步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佛教的具體作用提問兩位教授。何燕生教授認為“慈悲為懷”、“衆生平等”、“戒殺生”的主張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義,可以為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到助推的積極作用。何燕生教授引用日本佛教學者中村元對“寂靜”、“Peace”和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對佛教“寬容”特點的表述,說明了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比,佛教不具有排他性,這種特性能夠和現代社會的文化觀念相契合。吳疆教授認同何燕生教授提出的以上佛教相關觀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契合,同時指出佛教的“精緻唯心主義”(蕭萐父先生語)觀念能夠超出物質層面,在意識層面給予科學研究、社會生活重要的啟示作用。
(吳根友,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
最後,吳根友教授就對外交流過程中“中國化的佛教”對中國形象塑造的積極作用提問兩位教授。何燕生教授以禅宗為“中國化的佛教”的例子,上世紀20年代起,太虛大師、鈴木大拙和胡适等向歐美知識群體宣傳佛教,由此禅宗在西方産生了廣泛影響。禅宗在世界各地的表達不盡相同,但其源頭在中國,禅宗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也就體現着中國文化和中國形象的塑造。吳疆教授認為“中國化的佛教”具有佛教的特殊性,與中國傳統的語言文字有着高度的聯系,而這也可能造成一些對外傳播的困難。同時,我們更要研究“中國化的佛教”的普遍性問題和話語,經由這些問題的研究,與其他語言文化傳統産生共鳴,在中國形象塑造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本次線上訪談持續兩個多小時,期間通過直播平台,參與者就相關問題請教了兩位教授。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