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鄭曉雲教授暢談大河文明和人類命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2-13

本網訊(通訊員何葉涵)2021年12月8日晚,應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的邀請,湖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法國水科學院院士、希臘亞裡士多德大學榮譽博士、前任國際水曆史學會主席鄭曉雲先生在振華樓B107報告廳舉辦了“與水共生:大河文明和人類命運”學術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主持。

http://ssroff.whu.edu.cn/__local/8/96/74/DD9EA24DA6788D6FFCB6039BCA1_9B9461E2_1BB65.jpg

“何為大河”?鄭曉雲教授以問啟動講座,從流域面積、生存資源、文明支撐、生物多樣性四方面厘清“大河”的文化地理特征,提出自己關于河流“三流”之界定——自然流、社會流和文化流,主張在三者交織關系中确立對河流的基本認知:河流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幾大文明因河而興,與之互動;人類應當處理好河流自然性與人文性之間的關系。

http://ssroff.whu.edu.cn/__local/3/54/33/479E6F5CC2117FC4595ADDC4752_B09985EA_201C3.jpg

在展望世界大河部分,鄭曉雲教授選取河流與人類文明共生的典型例子展開陳述,例如兩河流域-星月沃地、尼羅河泛濫-古埃及文明、洞裡薩湖-湄公河文明、瓦爾河走廊-采礦、科羅拉多河工程化開發,帶領聽衆走進人類使用、管理、治理、維持、争奪水資源的曆史,鄭曉雲教授指出,河流的力量也影響着人們的思想觀念、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同時,介紹了自己對瀾滄江-湄公河、科羅拉多河兩條“紅河”全程溯流式田野考察和思考:瀾湄走廊是東南亞文明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育了兩岸數以百計的民族,涵養出極為豐富的水崇拜、水信仰,如潑水節、沐佛儀式等,而瀾湄自然河道的水量豐枯與洞裡薩湖湖面大小的動态變化,更為高棉文明的延伸和适應提供了資源與空間;“科羅拉多”在印第安語中即意為“紅河”,因其兩岸紅色岩層風化形成大量泥沙,河水常常呈現出紅色,這條長約2333公裡的大河流域覆蓋了美國七個州及墨西哥兩個州,約4000萬人靠之生存;依托河流修建的灌溉工程為占據世界十分之一的廣袤農田提供用水,偉大河流與浩大工程的結合促使美國大農業推進,可見河流之重要。鄭曉雲教授進一步以“格蘭大壩”和“胡佛大壩”兩個水利工程為例,深入分析以拉斯維加斯為代表的沙漠城市與河流的共生關系。

在爬梳長江水文化,倡導水倫理方面,鄭曉雲教授概述長江流域近40年的經濟文化發展曆程,細數長江之痛——水質污染、生态惡化、過度開發等諸多數據令人驚心,面對這樣的嚴峻現實,鄭曉雲教授引入“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Nature-based Solutions)”。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将“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定義為“通過保護、可持續管理和修複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統,高效和适應性地應對社會挑戰,并為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帶來益處的行動”。此外,鄭曉雲教授還推介了美國文化人類學學者David Groenfeldt所著《水倫理:解決水危機的價值觀途經》(Water Ethics: A Value Approach to Solving Water Crisis)一書,倫理是“基于道德性的責任與義務判斷好壞的能力”,“水倫理即那些在對待水時影響到自己及其他人行為的根本原則與價值。在不同的水管理過程中體現的價值原則。”在借鑒國際經驗和立足本土的基礎上,鄭曉雲教授提出“長江水文化”理念以及應對之策:“長江水文化就是長江流域各民族人們在感悟和适應水狀态、利用水資源、改造水環境、依水構築自己的生計模式和生存家園過程中所形成的相關文化”;應注重打造長江的整體概念,處理好多元性與整體性、曆史性與現代性的關系,同時關注以稻作文化為核心的水文化,從長江水文化的内涵中去尋求構建長江流域水友好型社會的可能。

http://ssroff.whu.edu.cn/__local/A/0E/5E/75511E3203D3E10DDEFD71E41CD_E9303A69_27321.jpg

與談環節,鄭曉雲教授與聽衆就“如何看待以大壩為代表的、強制劃一的技術經濟秩序與多元無序社區生活、自然生活秩序之間的矛盾?”“‘長江水文化’與‘長江文明’之間的區别如何?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差異如何?”等問題進行了互動。

講座最後,吳根友院長從哲學和曆史的視角對水文化展開回應,例如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又如大禹與鲧治水的“疏”與“堵”不僅在思想層面上給予我們啟示,也對現代治水工程有理念上的貢獻,疏堵并非對立,兼采二者,方有加益。在現代工業文明視野下,以水為載體重新思考人類文明和文化,抽象普世的哲學觀念亦可轉化為可用的當前經驗。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