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座第七講——反事實條件句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2-16
本網訊(通訊員蘇慶輝)2021年12月12日,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座第七講圓滿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為“反事實條件句”。本場講座通過學術志網站平台進行,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蘇慶輝教授評議。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校内外、海内外的老師和學生參加了講座。
講座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威廉姆森教授講述自己在反事實條件句上的觀點;第二個部分先由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蘇慶輝教授提問,然後再威廉姆森教授回應後,開放其他參加講座的老師與學生向威廉姆森教授提問。
首先,威廉姆森教授提及自己在反事實條件句上的觀點,最後集結在Suppose and Tell: The Semantics and Heuristics of Conditionals(2020出版)中,并指出條件句的問題不是一個針對特定自然語言的問題,而是一個會出現在任何自然語言中的問題,盡管以不同的樣貌呈現。接着威廉姆森教授以英文中的條件句為例:
(1) If Oswald did not shoot Kennedy, someone else did.
(2) If Oswald had not shot Kennedy, someone else would have.
威廉姆森教授指出,(1)與(2)在認知上是不同的:(1)似乎是提及實際世界發生的事──若确定是Oswald槍殺了Kennedy,(1)似乎是不相關的──;(2)似乎是提及在反事實世界中發生的事──即使确定是Oswald槍殺了Kennedy,(2)似乎仍是相關的。像(1)的條件句一般被稱為“直陳條件句”(indicative conditionals);像(2)的條件句被稱為“虛拟條件句”(subjunctive conditionals)或“反事實條件句”(counterfactuals)。盡管上述的稱呼方式是學界慣用的術語,但有誤導之虞。
對于直陳條件句,有些哲學家為經典邏輯辯護(直陳條件句被視為實質蘊含),像是Grice、David Lewis與威廉姆森教授自己。但這樣的觀點是不受歡迎的,因為有許多反例來駁斥該觀點:
(3) If the ticket won, it lost.
(3)有多可能為真(probable)?一個自然的想法是:0。但是,根據實質蘊含的解讀,(3)幾乎是确定為真的!因為其前件“the ticket won”是幾乎确定為假,而一個具有假前件的條件句,在實質蘊含解讀下,會是真的。不過,威廉姆森教授試圖通過我們對假定測試(the suppositional test)的依賴來說明反例:
假定測試:評價“If A, C”,當你在假定“A”的情況下,去評價“C”。
因此,對直陳條件句采取實質蘊含解讀來說是緻命的語料,可以通過假定測試來解釋掉。
對反事實條件句來說,實質蘊含的解讀一般被認為是錯誤的。反事實條件句的常見語義進路使用可能世界語義論,其基本想法是:
Aðà C在w中為真,當且僅當,C在最接近w且A在其中為真的世界中為真。
因此,(2)在實際世界中為真,當且僅當,在最接近實際世界的可能世界中,其中Oswald沒有槍殺Kennedy,且其他人槍殺了Kennedy。Lewis之後提供了一個精緻的說明來解釋哪一種“接近性”或相似性對反事實條件句來說是相關的。
不同于Lewis,Stalnaker運用同樣的語義論到指示條件句上:指示條件句與反事實條件句之間的差異在于不同的相關性種類。另外,Stalnaker在語義論中内建了唯一性假設,亦即總是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前件世界。不過,Stalnaker與Lewis都同意,當A是不可能的,Aðà C是真的。換句話說:有着不可能為真的前件的反事實條件句(counterpossibles)是空的為真。
威廉姆森教授首次讨論條件句的論文是1988年發表的“Bivalence and subjunctive conditionals”(Synthese 75 (3):405 - 421)。該論文反對Michael Dummett支持“二值原則對反事實條件句是失效的”的論證,亦即反事實條件句可以非真非假。威廉姆森教授認為,Dummett錯誤地認為“Aðà C”與“Aðà ØC”彼此是矛盾的,而這是因為Dummett依賴假定測試來評斷條件句──假定測試是一個可錯、但在大多正常的情況下是正确的啟發術,并非100%正确。
反事實條件句也在發展反例外論的進路上(Philosophy of Philosophy, 2007),扮演重要的角色。通過ðA等價于ØAðà A,而àA等價于Ø(Aðà ØC),威廉姆森教授指出,适于處理反事實條件句的認知機制應該也适于處理形上學模态性。不過,威廉姆森教授提到,有些反對“有着不可能為真的前件的條件句是空的為真”的哲學家,會想要保持一個奠基在可能世界的語義框架(針對反事實條件句),但允許不可能的世界。因此,即使當A是不可能的,他們可以讓Aðà C為假,使用一個不可能世界,其中A為真但C為假。在這樣的框架中,任何語句集合相當于一個可能世界,所以他們隻需要一個語句集合是包含A但不包含C。總是存在這樣的一個集合(除非A = C)。盡管如此,威廉姆森教授認為,允許不可能世界的語義論會有三個問題:(1)該語義論跟組合性原則不一緻;(2)該語義論會缺少解釋力;(3)未仔細思索“有着不可能為真的前件的條件句是空的為真”背後的想法──可錯啟發術使然。接着,威廉姆森教授提到“有着不可能為真的前件的條件句是空的為真”這個争議讓他意識到可錯啟發術在産生語義“數據”上的潛在角色。可錯的啟發術在心理學中是被公認的,但在語義學中卻不被認可。視覺系統使用顔色的邊界,作為3D物品的形狀。迷彩裝利用了那個啟發術的可錯性。更一般地說,知覺幻象來自可錯的啟發術。啟發術是解決認知問題的“捷思法”或“速成法”。它們足夠可靠而有用,特别是在一般的情況下,但卻因為“走快捷方式”(cut corners)而不會是100%可信賴。我們通常依賴啟發術,但沒意識到我們正在使用它們。當我們評價簡單語句時,即使是相對一個明顯具體的情況,這可能是出錯的一個來源。
回到直陳條件句與反事實條件句之間的區分,威廉姆森教授指出線索來自“would”的語義論上:“would”通常被用作一個“虛假過去”,表示模态,而非時序。反事實條件的語義是:局部必然性算子“would”,加上實質蘊含對條件句的解讀。最後,威廉姆森教授向每位以漢語為母語的聽衆詢問:條件句在漢語中是如何運作的呢?
在評論環節中,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蘇慶輝就講座最後遺留下的問題進行評論,他指出,漢語有三種表達反事實條件句的方式:(1)使用相對時态(例如,動詞後綴“了”與“過”,以及副詞“早”與“真的”)、(2)特定詞組(例如,“早知道”與“要不是”),以及語境。據此,蘇慶輝教授同意威廉姆森教授在一開始的說法,即條件句的區分問題是一個普遍問題,而不是隻針對特定自然語言的局部問題,盡管漢語中的條件句區分不同于英語中的區分。
互動環節中,威廉姆森教授對蘇慶輝教授提出的四個問題進行了一一回應,并與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王文方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以及程勇教授分别提出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