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座第八講——先驗/後驗之區分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2-22

本網訊(通訊員王洪光)2021年12月19日晚,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蒂莫西·威廉姆森談他自己的哲學”系列講座第八講圓滿舉辦,本講題目是“先驗/後驗之區分”(The A Priori / A Posteriori Distinction)。本場講演通過學術志網站平台進行,由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與談人是beat365体育官网馬特·盧茨(Matt Lutz)副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校内外、海内外的老師和學生參加了講座。

本場講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由威廉姆森教授講述自己對先驗/後驗之區分的批評是如何形成并發展的;第二部分由馬特·盧茨進行評議,威廉姆森教授進行回應;第三部分由陳波教授對本系列講演做閉幕緻辭。

作為本系列講演的最後一講,威廉姆森主要講述他在與紐約大學保羅·博格西安(Paul Boghossian)教授合著的《關于先驗性的争辯》(Debating the A Priori)(2020)一書中對知識或證成的先驗/後驗之分的讨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發展并得到完善的。

威廉姆森談到,他在《哲學的哲學》一書中讨論相關問題之前也樂于使用先驗/後驗之區分:大體上,先驗知識“獨立于經驗”,而後驗知識“依賴于經驗”。不過,無論對“依賴”還是“經驗”做出精确的刻畫都很複雜。比如,我們都知道“紅色更近似于橙色而不是黃色”。這個知識通常被歸類為先驗的,但我們還需要感覺經驗去“理解”什麼是“紅色”、“橙色”和“黃色”。通常的解決辦法是區分經驗的兩種作用:賦能作用(使我們能夠理解問題)和證據作用(為我們提供證據以回答問題)。于是,先驗知識在其證據性作用中獨立于經驗,而在其賦能作用中可能依賴于經驗;後驗知識在其證據性作用中依賴于經驗。

威廉姆森稱,當他開始從事元哲學研究時,便開始對思想實驗與現實生活案例之間的關系産生興趣。考慮羅素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場景:一隻時鐘停在三點,有個人并沒有注意到這點,于是按照這隻時鐘設置手表時間,并相信此時是三點鐘。他的信念是“得到證成的”。巧合的是,此時就是三點,所以他的信念是真的。一般關于這個場景的标準結論是:此人不知道此時是三點鐘。“假如一個人在羅素的思想實驗場景中,那麼他不會知道此時的時間是三點鐘”,這個判斷通常被認為是先驗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遭遇到羅素設想的場景,那麼,“此人不知道此時是三點鐘”的結論就是後驗的。

威廉姆森認為,我們在思想實驗中所做的隻不過是對現實生活案例中“在線”做法的一種“離線”模拟。我們通過想象假設羅素的場景,并在這個假設下得出結論。我們通過用以判斷條件句的通常假設程序,得出了“假如一個人在羅素的思想實驗場景中,那麼他不會知道此時的時間是三點鐘”的先驗判斷。于是,該“先驗”判斷是基于“後驗”判斷的離線模拟做出來的。而無論“在線”還是“離線”,識别一個人是否知道某些東西的認知方法是相同的。這些方法通常是“在線”校準的,也就是從感覺經驗中學習而來。通過經驗校準的方法也可以“離線”應用。通常,人們忘記校準這個方法的早期經驗,但仍繼續使用這個方法,于是,過去的經驗既不是嚴格意義上證據性的,也不是純粹是賦能性的。威廉姆森在《哲學的哲學》中主張,先驗/後驗之區分在這些案例中沒有什麼用處。

威廉姆森提到,《哲學的哲學》中的另一條論證路線對先驗知識的範疇具有重要意義。在2003年的一場以“邏輯推理的認識論”為題的研讨會上,博格西安指出,我們對邏輯推理的基本步驟的證成來自于理解邏輯詞的條件。比如,如果我們不接受modusponens的步驟(從“如果 A那麼C”和“A”到“C”)那麼就不理解“如果”。對博格西安來說,modusponens是認識論上分析的,這種“概念聯系”是邏輯和哲學中的先驗證成和先驗知識的重要來源。威廉姆森在當時對伯格西安的回應中談到,在理解和接受之間并不存在上述聯系。比如,一個母語為英語的人可以根據對條件句的某些錯誤的理論化而拒絕modus ponens的某些實例,但仍然可以依照正常的語言學标準來理解“如果”。這類反例可以推廣到任何所謂的“概念聯系”,于是,并不存在博格西安的“認識論的分析性”,由此也排除了先驗證成和先驗知識的一個重要潛在來源。這一觀點交換開啟了威廉姆森與博格西安之間關于相關問題的一系列長期互動,最終形成了《關于先驗性的争辯》一書。

威廉姆森講到,在出版《哲學的哲學》後,他又意識到書中對先驗/後驗之區分的批評并不成熟,需要得到更為充分的闡釋。他不希望自己的觀點被認為僅僅主張先驗/後驗之區分存在邊界案例,因為許多有用的區分都存在邊界案例,所以這不算有力的批評。他将提出一種更強有力的批評:先驗/後驗之區分是膚淺的。大體思路是,将上述區分的膚淺與根據顔色對花分類的植物學理論的膚淺做類比,我們是否可以表明先驗知識的清晰案例與後驗知識的清晰案例之間存在深層的相似性?威廉姆森采用關于顔色關系的知識作為典型的先驗知識,比如:(1)所有深紅色的東西是紅色的。同時,他考慮一系列慣例上為紅色的書,即名人錄(Who’s Who),将人們識别名人錄的能力所得到的知識作為典型的後驗知識:(2)所有名人錄是紅色的。于是,人們可以通過離線使用對“深紅色”和“紅色”的識别能力來想象一個深紅色的東西并判斷“它是紅色的”,由此知道(1)。類似地,人們可以離線使用對“名人錄”和“紅色”的識别能力來想象一本名人錄并判斷“它是紅色的”,由此知道(2)。盡管根據常規标準,關于(1)的知識顯然是先驗的,而關于(2)的知識顯然是後驗的,但它們是深層相似的。

博格西安對此提出反駁,他認為威廉姆森假設了認識論上的外在主義。然而威廉姆森并不認同這個反駁,他認為除了懷疑論者,所有人都會同意我們能夠知道(1),對先驗性友好的人則會認為關于(1)的知識是典型的先驗知識,除此之外并沒有知道(1)的合理機制。(2)則以相似的方式被後驗地知道。威廉姆森認為,為内在主義證成增加更多條件将導緻一種倒退,并最終導緻懷疑主義。由此,盡管威廉姆森與博格西安之間的交流最初是關于分析性的,但逐漸演變為認識上的内在主義與外在主義之争。威廉姆森指出,博格西安的态度在論争中發生了一個轉折:最初認為訴諸“直覺”過于晦澀而無濟于事,但後來開始相信“直覺”是必要的,并開始在某些情況下利用它們來提供先驗的内在主義證成。博格西安将直覺看作非推論的“理智表象”,它們将一個命題呈現為真的(甚至是必然的),還認為直覺是前信念的(pre-doxastic)。威廉姆森的評論是:并沒有證據表明我們有這種前信念的理智表象,博格西安式的直覺是一個神話;另一方面,博格西安的進路從演化的觀點看也是不合理的。此外,威廉姆森還指出,内在主義證成的一個更普遍的問題是它隻要求能動者的信念和直覺的内在融貫。那麼根據内在主義标準,一個一緻的(其信念和直覺全部融貫)納粹分子的信念是得到證成的。如果這樣一個納粹分子相信“我應該殺死所有非雅利安的兒童”,那麼這個信念根據内在主義标準也是得到證成的。然而,上述并不意味這個信念根據内在主義标準為真,内在主義證成并不意味蘊涵真。威廉姆森認為,信念的功能是根據其行動。那麼根據内在主義标準,如果這個納粹分子相信“我應該殺死所有非雅利安的兒童”是得到證成的,難道根據其信念殺死那些兒童的做法也是得到證成的嗎?顯然,納粹分子殺死兒童的做法是得到證成的,這一點似乎不具有任何合理的證成标準。如果内在主義者是在某種特殊的技術意義上使用“得到證成”這一術語,它如何參與我們感興趣的認識論問題和規範性問題呢?威廉姆森的結論是,内在主義是一條死胡同,我們應該以一種更具外在主義的精神來處理先驗/後驗之區分,而從外在主義的角度看,這種區分看起來很膚淺。

接下來,馬特·盧茨副教授對威廉姆森教授的講演進行評議。他指出,有些東西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想象它們意味我們的概念中存在着矛盾,這提供了可以根據矛盾律先驗地知道的、關于思想關系的知識。後驗知識是受到我們感覺證據和實驗推理限制的、關于事實的知識。先驗/後驗之區分的意義在于休谟對事實問題與觀念關系之區分的意義;前者有意義是因為休谟的區分有意義。他考慮了對休谟區分的三個顯著的反駁。反駁一:休谟的區分不是分析的,因此這個原則是自毀的。其回應是:“所有先驗知識是分析的”是分析的,隻是這一點并不明顯。威廉姆森的論證實際間接地支持了反駁一,我們在任何意義上都無法在先驗/後驗之間做出有意義的區分。反駁二:克裡普克指出先驗/後驗之區分是一種認識論區分,而分析/綜合之區分是一種概念/語言之區分。其回應是:威廉姆森在這一點上也有幫忙。如果我們用純粹認識論術語來做先驗/後驗之區分,那麼結果是這種區分相當膚淺。但是根據休谟主義,這種區分既是認識論的又是概念的。反駁三:我們可以有關于世界的先驗知識,而不隻是關于我們的概念的先驗知識。我們先驗地知道所有正方形有四條邊,這是關于正方形的知識,而不是關于正方形的觀念的知識。其回應是:概念知識給我們關于世界的知識。因此,如果休谟主義是正确的,那麼先驗/後驗之區分就可以得到保留。而威廉姆森想要否認這個區分,便要證明休谟主義是錯的。四川大學哲學系徐召清副教授、海外聽衆Vj Manu和BEAT365唯一官网程勇教授随後向威廉姆森提問,威廉姆森對上述評議和提問做出了回應。

最後,陳波教授進行了系列講座的閉幕緻辭。他回顧了八次系列講座的基本情況,總結了我們從威廉姆森的講演中可以學到的東西,包括學術自信和獨立思考、研究上堅持創新和刻苦工作、強調邏輯與哲學的互動、保持哲學研究的純粹性等等。他指出,此次系列講座構成了國内具有影響力的哲學事件,雖然每場講演内容對于非專業聽衆有理解上的難度,但仍吸引數百甚至上千名聽衆熱情參與。最後,陳波教授對威廉姆森教授具有挑戰性和思想深度的講演、八位受邀與談人富有洞察力的評論和提問、所有聽衆的參與表示了感謝,同時感謝BEAT365唯一官网國際合作部和beat365体育官网的資助與支持,以及學術志網站的直播支持。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吳昕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