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安德魯·摩爾教授系列講座第一講成功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3-17
本網訊(通訊員尹文傑)近日,beat365体育官网舉辦“邏輯與哲學系列講座”,特别邀請當今著名英國哲學家、牛津大學安德魯·摩爾教授主講兩次專題講座,主題為“維特根斯坦的先驗唯心論”。
摩爾教授自2014年起擔任牛津大學出版社哲學總監,2015年起擔綱國際頂級哲學雜志《心》(Mind)主編之一。他曾任英國著名的亞裡士多德學會會長和牛津大學聖休學院(St. Huge’s College, Oxford)副院長等職。主要代表作:The Infinite(Routledge, 3rd ed, 2019),The Evolution of Modern Metaphysics: Making Sense of Things (CUP, 2012)等。
2022年3月16日晚7時,摩爾教授線上主講第一講“早期維特根斯坦是一位先驗唯心論者嗎?”,主持人是BEAT365唯一官网陳波教授,評論人是山西大學江怡教授,來自全國高校的專業教師、學生以及一些海外學者等參加了報告會。
陳波教授首先對摩爾教授接受講座邀請表示熱忱歡迎,并介紹了摩爾教授的學術成就。摩爾教授對BEAT365唯一官网和陳波教授的盛情邀請表示感謝。在報告開始,摩爾教授首先回顧了國際學術界圍繞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是否提出了一種先驗唯心論的觀點展開的長久讨論,特别對英國哲學家彼得·薩利文(Peter Sullivan)的觀點提出了質疑。摩爾教授區分了維特根斯坦在書中提出的關于“世界的界限”(limit of the world)的觀點與我們通常解釋的“世界的限度”(limitation of the world)的觀點。他認為,《邏輯哲學論》第5.61命題向我們表明了維特根斯坦對待世界的界限與邏輯的界限之間關系的明确态度,即我們無法超越邏輯談論邏輯,正如我們無法在世界之外談論世界。由此,摩爾教授分析了“界限之内”和“界限之外”的區别,指出在界限之内是一個限度問題,即世界的範圍,而在界限之外則是超越問題,即世界的邊界。基于維特根斯坦對邏輯與世界同構關系的看法,摩爾認為,薩利文的錯誤就在于混淆了界限内外的區别,基于邏輯範疇的普遍性而把維特根斯坦關于界限的思想解釋為一種世界範圍的想法。摩爾教授承認,維特根斯坦本人并沒有明确提出一種先驗唯心論,但從維特根斯坦的文本和思想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思想中的先驗唯心論傾向。這種傾向包括:1,對世界存在之奠基的追問;2,對可表達性的澄清;3,對可排除的可能性的保留。在這些傾向中都直接包含對“對象”概念的重新理解。最後,摩爾教授比較了康德的先驗唯心論與維特根斯坦的思想,指出兩者的區别在于,康德的先驗哲學是關于經驗的限度(limitation),而維特根斯坦的思想則是關于語言的界限(limit)。但在思想的深度上,摩爾教授認為,維特根斯坦的思想與康德哲學有許多相通之處:一方面,他們都堅持有内容的思想(康德)和有意義的命題(維特根斯坦);另一方面,他們都承認無内容的思想(如上帝的存在)和虛假的命題(如重言式和矛盾式)。而正是後者,使得他們的哲學超越了經驗和語言,進入不可說的先驗世界。在這種意義上,摩爾教授認為,早期維特根斯坦應當被看作一位先驗唯心論者。
江怡教授對摩爾教授的報告做了全面細緻的點評。首先,他明确指出了摩爾教授的主旨,是通過區分“限度”與“界限”和強調“對象”概念而反對薩利文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其次,江怡教授清晰概括了摩爾教授報告的主要内容,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幾個重要問題:1,邏輯與倫理學是否都是先驗的?如果是,它們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緻的?2,能否把“對象”概念看作被排除于所有可能性之外?如果可以,對象與事實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3,維特根斯坦提出的“所有命題都有相同價值”(6.4),究竟應當如何理解?摩爾教授對江怡教授的點評和問題都給出了詳盡的解答。線上觀衆也對維特根斯坦的倫理觀以及他的宗教觀提出問題,詢問其中是否存在對更高境界的要求。摩爾教授耐心地解答了所有問題,很好地解釋了他在報告中闡明的觀點。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