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安德魯·摩爾教授系列講座第二講成功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3-25
本網訊(通訊員倪明雪)2022年3月24日晚,牛津大學安德魯·摩爾教授通過網絡平台進行了“邏輯與哲學系列講座”第二講,主題是“後期維特根斯坦是一位先驗唯心論者嗎?”,會議由BEAT365唯一官网陳波教授主持,浙江大學樓巍教授擔任評論人,來自全國高校的教師、學生及海外學者等700餘人線上參加了這次講座。
陳波教授首先介紹了摩爾教授的學術成就,摩爾教授對BEAT365唯一官网和陳波教授的盛情邀請表示感謝。
在報告開始,摩爾教授首先給出了關于“唯心論”(idealism)、“經驗唯心論”(Empirical idealism)和“先驗唯心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的局部定義。摩爾認為“唯心論”主張與我們的表象相對應的東西的界限部分地是由表象本身的一些特征所确定的,而“經驗唯心論”則主張這些界限的設定是内在于這些界限的,它本身就是與我們的表象相對應的東西的一個方面,“先驗唯心論”則主張這些界限的設定是越出這些界限的,它本身并不是與我們的表象相對應的東西的一個方面,與它相比,這些界限就是限度。
摩爾教授一開始就主張,按照這樣的定義,雖然我們可以說早期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先驗唯心論者,但後期維特根斯坦卻不是,這首先是因為後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一種治療哲學,是對由于誤解了語言的運作而産生的錯誤傾向的消除,其手段就是描述具體的表達式實際上是如何被使用的,因此後期維特根斯坦不可能持任何一種“主義”,但是,後期維特根斯坦的著作中有一些段落确實會将人們推向主張後期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先驗唯心論者的方向。
摩爾教授引用了維特根斯坦在《字條集》中的一段話,“正如我們有一個數的系統,我們也有一個顔色系統。這些系統位于我們的性質還是事物的性質之中?我們該怎麼說?——并不位于數或顔色的性質之中。那麼這個系統有一些任意的(arbitrary)東西?既是也不是。它既類似任意的東西,也類似不任意的東西”,這就是讓人們會以為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唯心論者的段落,因為這些系統畢竟并不取決于顔色的性質本身。但是,如果像伯納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那樣主張後期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先驗唯心論者,也是(用摩爾教授的話說)“走得太遠了”。
在評論環節,浙江大學的樓巍教授提出“唯心論”是一個有彈性的概念,也許不必像前面所說的那樣給出精确的定義。人們可以提出三種“唯心論”,如果“唯心論”主張的是現象世界取決于心靈或直接就是心靈的投射,那麼無論前期還是後期維特根斯坦都不可能是唯心論者,如果“唯心論”指的是(像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第97節中所說的那樣)作為思考之本質的邏輯為思想、世界和語言呈現出一個先天的秩序,那麼前期維特根斯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唯心論者,如果“唯心論”這個概念足夠有彈性,能夠被解釋為“本質在語法中說出來”(《哲學研究》第371節),那麼後期維特根斯坦也可以被稱為是唯心論者。對于樓巍提出的第二個看法,摩爾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反駁意見,他引用了《邏輯哲學論》中的相關段落,主張前期維特根斯坦明确主張事物并不存在什麼先天的秩序。
接下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林允清教授總結了摩爾教授講座的要點。在林教授看來,摩爾認為後期維特根斯坦哲學存在如下這個沖突。一方面,根據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他不作任何假設不提出任何理論或主義,所以他不可能是一個先驗唯心論者。但是另一方面,維特根斯坦的一些話語又似乎顯示他有先驗唯心論的一面,比如他說概念與人類的自然反應、興趣、以及實踐等有關,因此事物究竟是什麼取決于人類的某些特性。林教授接着提出了消解這一沖突的建議:維特根斯坦确實說概念與人類的自然反應、興趣、以及實踐等有關,但這些話都是對詞語使用情況的描述,是人人都能贊同的話;因此維特根斯坦并沒有提出任何主義,也不存在他是不是一個先驗唯心論者這個問題。
摩爾教授贊同林教授的觀點,但他強調其講座有一點是林教授沒有觸及的,即維特根斯坦有些話顯示維特根斯坦本人受到了先驗唯心論的壓力,在解釋某些現象的時候他在先驗唯心論和非先驗唯心論的答案之間徘徊,而沒有給出明确的選擇。因為講座時間關系,參會者沒能就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探讨。
講座最後,山西大學江怡教授和本次講演的主持人陳波教授都對摩爾教授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并且希望他以後繼續為中國聽衆開設關于維特根斯坦哲學的相關講座。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