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訪談耶魯大學司馬懿教授——全球視野下的漢學與文明對話講座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4-18

本網訊(通訊員:劉佳源)2022年4月14日上午,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主辦的“全球視野下的漢學與文明對話”訪談式講座在線上zoom平台順利舉辦。本次講座由耶魯大學神學院和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世界漢學大會常務理事司馬懿(Chloë Starr)教授主講,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主持,BEAT365唯一官网與耶魯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劉旭擔任翻譯。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校内外、海内外的130餘位老師和學生參與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司馬懿教授回顧了她本人的學術曆程。其學術生涯始于明清小說研究,後來轉向中國文學與神學研究。她在劍橋大學讀本科時專攻現代文學,進入哈佛大學後,受韓南教授(Patrick Hanan, 1927-2014)的課程影響,她對晚清青樓小說的研究産生興趣,這也啟發了她博士論文的寫作。在其博士論文中,司馬懿教授重點關注了叙事問題,尤其是反身性問題(self-reflexivity)以及小說的文本性問題(textuality)。在閱讀晚清小說的過程中,她也接觸到部分晚清基督教文本。她在杜倫大學工作和教授了一段時間的古典文學,随後回到劍橋大學攻讀神學文憑。她對文學和神學始終保持着熱愛,其近年來出版的作品就體現出她将文學與中國神學、基督教思想結合的嘗試。

随後,吳根友教授就司馬懿教授所講授的中國和日本基督教文學課程的具體考察對象、研究方法以及該領域的發展現狀進行提問。司馬懿教授表示,由于課程面向對象的差異性,課程講述内容及方法自然會因人而異。司馬懿教授介紹了林語堂、魯迅、老舍等作家作品中所蘊含的基督教思想,并詳細回顧了中國基督教文學研究逐步開展和深化的過程。同時,她也指出目前中國的基督教文學研究領域依然缺乏足夠的關注,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接下來,吳根友教授提問司馬懿教授如何看待20世紀中國學術界的西化思潮對晚清文學的影響争論,以及其與20世紀20年代的反基督教運動和反帝國主義運動的關聯。司馬懿教授梳理了此場争論的來龍去脈,并認為這些辯論會繼續下去,而争論焦點也将随着關注重心的轉移而發生變化。對于反基督教和反帝國主義運動,她指出,這體現了對中國本土文化傳統的回歸,也是現代化與西化二者之複雜關系的時代縮影。

繼而,吳根友教授提問西方民衆對于中國文化影響歐洲啟蒙運動的了解程度,以及晚清民國時期的文學與思想研究對當前中國進入以歐美為主流的文化圈的啟示。司馬懿教授表示,在相關專業學者之外的領域,這種東方的文化影響認知并沒有得到廣泛傳播。其次,她認為“以歐美為主流的文化圈”這一說法值得商榷,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圈,而一些自稱享譽世界崇高聲望的機構(比如諾貝爾獎)目前也呈現出一種開放包容的全球化趨勢。同時,她以莫言的作品為例,指出語言學習和翻譯工作對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十分重要。

最後,吳根友教授進一步就基督教中國化問題、漢學對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作用等問題進行追問。講座提問環節中,與會師生就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在海外漢學界的研究現狀、中國大陸與港台學界在漢學研究過程中方法論的運用、基督教作家概念的界定、文明對話過程中的呈現與遮蔽等問題向司馬懿教授請教,她都予以細緻回應。最後,整場講座在熱烈的學術讨論中結束。

據悉,本次講座,是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2022年“人類文明史的中國形象重繪”的系列講座的第一講。主講人司馬懿(Chloë Starr)教授,在劍橋大學取得東方學學士、碩士,随後擔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者,并于牛津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在來到耶魯大學神學院擔任亞洲基督教與神學以及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之前,曾于英國杜倫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道風山基督教研究所擔任副教授與訪問教授。研究興趣包括近代中國及東亞神學思想研究、晚清與民國小說等。主要著作有Red-light Novels of the late Qing,Reading Christian Scripture in China,Chinese Theology: Text and Context及數十篇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論文。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吳昕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