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吉拉·謝爾教授系列講座第一講成功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5-09

本網訊(通訊員黃菲)2022年4月28日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哲學院吉拉·謝爾(Gila Sher)教授應邀在線上進行了題為“The Post-Truth Crisis”的講座,本次講座是beat365体育官网“邏輯與哲學系列講座” 第23講。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李勇教授做評議,來自全國各地400多人次參加了此次講座。

後真理危機指人們對真理作為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原則的否定态度、行為和現象。在現代社交媒體中,人們常常有意傳播錯誤信息或粗心地消費錯誤信息,其範圍涉及政治、科學和道德等多個領域。比如,在美國,人們對氣候變化、新冠疫情和總統大選等事實及結果持有懷疑态度。後真理危機似乎意味着我們來到了後真理時代。同時,後真理危機的提法也面臨諸多質疑。鑒于人類基于各種原因有忽視真理和謊言區别的傾向,比如人們會出于善意撒謊,有人會質疑這種危機是否真的存在。有也人認為,即使存在危機,這也不是真理的危機,就美國大選和氣候變化而言,這些隻是事實而無關真理。再次,人們對于真理的否定态度,可能隻是對随意接受的拒絕,否定态度實際上也暗含了對“真正的”真理的關心。

謝爾教授認為,一方面,人類對真理的忽視傾向在曆史上曾有失控的表現,比如納粹時期對真理的踐踏産生了極其糟糕的後果;另一方面,将當前危機定性為真理危機并不排除它在其他方面的定性。盡管在未來,人們可能回顧認為并沒有真理危機,對真理危機的讨論對理解現狀仍有幫助,能提醒我們社會遠離真理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其一旦發生會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先前的哲學家們堅信不論發生什麼,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真理,原因是人類需要真理才能生存。但謝爾教授認為,後真理危機表明了人類放棄真理的可能。因此,要去回答的是,在後真理時代中失去對真理的信仰意味着什麼?

謝爾教授指出,以保羅·霍裡奇(Paul Horwich)為代表的緊縮論者(deflationist)對真理的看法,即某句是真的當且僅當某種情況發生,比如,“雪是白的”是真的當且僅當雪是白的。這種觀點,使得真理不過是語義重複的瑣碎圖式。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真理在人類生活中發揮的唯一作用是提供一種表示認可和概括的技術工具。這樣簡單的工具性理解使真理的缺失變得無關緊要。因此,緊縮論者無法回答在後真理時代我們失去的究竟是什麼,我們需要從新的角度去審視真理的價值。對此,實質論者(substantivist)能提供更好的回答:真理不止對人類存活很重要,同時它還是首要且重要的人類價值,對我們的人性至關重要。謝爾教授表示她會在第二次講座具體讨論真理價值。

在評議階段,BEAT365唯一官网的李勇教授指出,後真理危機體現了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在道德和政治領域的泛濫。不過,關于真理危機和我們對真理的理解之間的關系,或許有兩條路徑去思考。一條是,正因為我們忽略了真理的價值,所以産生了後真理危機。換句話說,忽視了真理的價值,是這場危機的原因。這是謝爾教授采取的立場。但似乎還有另一條路徑,即人們對真理價值的忽略是真理危機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應探尋是什麼導緻了真理危機。謝爾教授表示同意這種區分。她重申,人們必須既要意識到當下發生了什麼,也要去探尋真理的價值以及失去真理價值的後果,盡可能以實踐思維來思考如何避免危機。

接下來,主持人陳波教授提出三個問題:為什麼後真理危機如此普遍?将真理視為人類價值具體意味着什麼?在公衆似乎并不信任哲學家的情況下,哲學家們面對後真理危機能做什麼?謝爾教授對此分别回應。首先,後真理危機的普遍性是一個經驗問題,需要訴諸經驗科學之類的手段進行詳細調查。其次,将真理視為人類價值,指真理除了工具性價值,比如作為指導我們如何改變世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在人類試圖理解世界的行為中體現了某種人類特性,追求真理本身就是一種目的。最後,她指出,在法國,哲學家們在公衆中有較大影響力,這或許是一個可以效仿的目标,另外,哲學家們不受重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公衆們對哲學家探尋的問題不了解,或許哲學家們可以嘗試回應、讨論公衆感興趣的問題。

山東大學王文方教授在讨論中指出:誠實和講述真理是不同的,前者允許你講述你相信是真的東西,即使這可能是錯的。因此,他質疑謝爾教授在批評緊縮論者時采取的是這種對真的理解,她的批評可能是有誤。謝爾教授的回應是,她反對霍利奇等緊縮論者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認為既然關于真理的定義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就不必執着提出準确回答。但她本人持有開放立場,承認真理确實對人們提出了挑戰,即我們如何采用與以往不同的方法去審視真理的價值,但這并不意味着,隻因為它無法輕易令人滿意就放棄,我們仍要試圖探尋新的處理真理問題的理論。

王文方教授的後續疑問是,一方面,他質疑謝爾教授是否誇大了後真理危機;另一方面,即使她提及在未來人們可能不會認為這是真理危機,他也認為這一危機如果真會發生的話,考慮到人類群居的天性,後真理危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謝爾教授的回應是,無論後真理危機的實情如何,人們都必須意識到其嚴重性和破壞性。另外,人性是什麼,以及如何産生的問題對她來說是開放的,鑒于人類能夠選擇自己的價值,具體未來會選擇什麼價值是一個仍需調查的問題,我們不能将任何價值的持有視為理所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對真理及其危機的探尋會是理解人性的重要部分。

廈門大學周建漳教授指出,有時真理似乎和事實并不等同。比如,美國《人權宣言》聲稱人類平等是真理,但這似乎并不是事實,這應如何理解?謝爾教授認為,這一問題涉及到對真理在認知維度和道德維度的不同理解,這兩個維度盡管粗看不同,但在更深層次涉及人類生活的層面,這兩者是緊密相連的。這個問題涉及她的後續關于道德真理的講座,屆時會給出詳細回應。

最後,主持人陳波教授對吉拉·謝爾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同時希望大家繼續關注吉拉·謝爾教授關于真理危機問題的後續其他講座。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