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吉拉·謝爾教授系列講座第二講成功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5-09

本網訊(通訊員依舊)2022年5月5日晚,beat365体育官网“邏輯與哲學系列講座”的第24講順利舉辦,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哲學院吉拉·謝爾(Gila Sher)教授在線上進行了題為“The value of Truth”的講座。本次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南開大學助理研究員胡蘭雙博士擔任評議,來自全國各地500多人在線上參加了這次講座。

講座一共圍繞三部分展開。

講座的第一部分圍繞“人類價值”展開。謝爾教授首先重申了她上一次講座的結論,即“真首要是一種人類價值”,但這并不與傳統觀點中将真作為一種性質相沖突,真是一種與人類價值緊密聯系的性質,真作為人類價值帶來一系列标準,滿足這些标準的真值承擔者便具有真這個性質。因此,了解什麼是真,首先要明确何為“人類價值”,對此謝爾教授進行了如下澄清:人類價值是人類選擇出的代表人性(humanity)的普遍準則,它們表明了何以為人的基本立場,正義便是一種人類價值,而真是另一種。人類價值雖然是被選擇的,但一旦被選擇便具有了客觀性,它們并不相對于某個個人或某一群體而成立,也不意味着任何人類具有的價值都能被叫做人類價值。人類價值是由整個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決定的。

講座的第二部分圍繞真的符合論刻畫展開。謝爾首先論證了真的價值是一種符合的内在價值,這來源于人的認知維度。無論是實踐層面還是理論層面,人類都渴望了解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但我們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很容易犯錯,這種現狀促使真參與到人類認知過程之中,它作為一個向導,引領我們去克服認知鴻溝。真為我們的理論和陳述帶來了一系列正确性的标準,判定它們是否正确地描述的世界,因此,真的價值是一種符合論意義上的價值。

真的符合結構建立在内在性、超越性和規範性這三種思維模式之上:内在的思維是動因,是我們對于世界的觀察和思考的能力。沒有對世界的思考,就沒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理由;超越的思維是指,我們還要跳脫出自己的思考,站定一個第三方的角度,在這個角度下,我們既可以看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思考,也就是内在思維,又可以看到它在世界中的對應物。這并不是說真理論一定需要一個上帝的視角,這個第三方視角是一種人類可及的立場,像是塔斯基的元語言立場,可以對對象語言進行評判,同時又可以描述對象語言所談及的對象;規範的思維是指,我們不僅能夠将我們的内在思維和世界聯系起來,更要能判定他們是否是由一種正确的方式連接起來,即是否正确地描述了這個世界。這也是真理論的核心問題,但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能力去探尋這種規範性,否則真理論并不能為我們所用。真是内在思想(語句、理論)的一種超越的、規範的符合标準。

真雖是一種符合價值,但符合關系卻不像傳統符合論那樣被理解為語言和世界之間簡單的對應、圖式或複刻關系。謝爾以數學命題“1+2=3”為例,展示了數學命題與世界的符合方式。謝爾認為“1”“2”“3”并不對應于世界中的個體,而應該對應于事物的一種屬性——基數性。之所以用個體詞來表示,是因為我們在認識世界的形式性的過程中,對屬性進行了降階處理。我們的思維結構在處理一階個體和一階法則時能夠更好的運作,并且我們完全有能力處理這種高低階之間的轉換,運用我們的認知自由(epistemic freedom)例如想象,試驗,假設等方式。具體的做法是我們在認識形式性和形式法則的過程中引入了一個假設的個體基數層,它系統地連接到世界的第二層次的基數性上:語言中的數字符号表面指稱假設層的數字個體,實際上指稱世界層面的第二層次的基數性。相同的,語言層數學語句表面符合假設層的第一層次的基數法則,實際上符合世界層面的更高層次的法則,數學命題與世界的符合是一種間接但系統的符合。因此,符合關系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對應,而是有多種路徑,選擇哪種路徑取決于我們對世界不同領域的探索。

講座的第三部分,謝爾介紹了這種非傳統的真的符合價值為何能幫助我們度過後真理危機。研究表明,人們對正确性(真)的關注會消減網絡上虛假信息的傳播,并且堅持符合真的人會更追求事情的本來狀況,而堅持融貫真的人則更注重人們反複的說辭而忽略事情的本來面目。謝爾認為這些結論都促使人們将真作為一種人類價值,而不是将其僅僅作為一種句子或命題的性質。另一方面,後真理危機的很多時候與後現代主義态度聯系在一起,而後現代主義态度又與對傳統符合論的批判相關。謝爾所提倡的新符合論,對傳統符合論進行了改良,因此削弱了後現代主義對傳統符合論的批判。

在評論環節,南開大學胡蘭雙首先對謝爾本次講座的内容進行了簡短的回顧,并對謝爾的新符合論觀點給予了支持,但同時提出了三個問題與謝爾進行探讨:第一,謝爾的觀點是否意味着沒有人類價值就沒有真這個概念呢?胡蘭雙認為,謝爾将真定義為一種人類價值的觀點似乎将“真本身是什麼”這個問題與“人們應該如何對待真”這個問題進行了混淆;第二,謝爾的真理符合論總體現她的基礎整體主義觀點,這是否隐藏着融貫論的傾向?第三,謝爾将所有命題的真都歸結為與世界的符合關系,那麼這樣的符合論又是如何區分必然真和偶然真的呢?

針對胡蘭雙提出的問題,謝爾一一給出了回答:

對于第一個問題,謝爾表示人們當然會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真這個詞,在符合的意義上,在融貫的意義上或是在實用的意義上,有些意義下,真并不能夠代表人類價值,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哲學家應該如何探讨哲學概念。雖然在二十世紀初期,達米特等人認為,當你探讨一個哲學概念時,可以将其轉換為我們在語言中如何使用這個概念的問題,但謝爾并不認為語言是哲學研究的好向導,因為語言的發展曆史悠久,并且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記錄的需要、交流的需要等,這些因素都與哲學無關。哲學家應該更建設性地思考哲學概念,在探究真這個概念時,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正确地理解真這個概念。謝爾表示她是在功能性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的,即我們為什麼需要真這個概念?它在我們的認知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而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則與人性有關,與我們對知識的追求有關。我們人類追求知識并不僅僅處于一種實用需求,僅僅滿足生存需要,我們更想要了解世界本來的樣子,探求世界的真相。出于這樣的考慮,她将真定義為一種人類價值,并且是一種内在的符合價值,而其它性質,例如融貫或實用都并不能滿足這種人性的需求。

對于第二個問題,謝爾表明由于基礎主義嚴格排序方法的失效,人們轉而考慮整體主義的方法論,但謝爾的基礎整體主義并不是融貫論者所主張的傳統意義上的整體主義。人類與世界有着諸多方面的聯系,并且人們對世界不同方面的認識也是聯系在一起的,人們獲得知識的方式便是使用我們所有的認知工具和認識手段及相互關聯的領域來一步一步地推進我們的認知。這樣的方式會給我們一個認知進程,但非基礎主義的認知排序,向前推進的每一步,都代表着認知得到提升,每一步也給下一步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謝爾的基礎整體主義并沒有放棄基礎主義的思想,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整體主義。

對于第三個問題,謝爾表示,在傳統的意義上的确有對真進行區分,分為先驗真和後驗真。但是在謝爾的符合論中并不存在這樣的劃分,邏輯數學命題的真與偶然命題的真的差異表現在不變性程度的差異上。有些謂詞的不變性程度較低,例如“是白的”這樣的詞,适用于“雪”這個對象,卻不适用于“煤”這個對象,而“有體積”這個詞對這兩個對象都适用,因此不變性程度更高,但也不适用于抽象對象。而邏輯數學上的真命題,具有最高等級的不變性,它們刻畫的是一種形式性,因此是必然的。

互動環節中,謝爾教授就幾位聽衆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最後,主持人陳波教授對謝爾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了感謝,并且呼籲大家持續關注謝爾教授另一場有關道德真理的講座。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