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邁阿密大學布埃諾教授“模型和模态知識”講座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5-22
本網訊(通訊員 樊達)5月20日晚,應我院邀請,美國邁阿密大學哲學系奧塔維奧·布埃諾(Otávio Bueno)教授通過學術志平台,做了題為“模型和模态知識”的講座,此次講座是beat365体育官网“邏輯與哲學系列講座” 第26講。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南京大學哲學系張力鋒教授做評議,來自全國各地近300人次參加了此次線上講座。
模态知識論(modal epistemology)是關于我們如何獲得關于可能性與必然性的知識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探讨涉及一系列關于模态性的形而上學争議,包括可能性與必然性是否應該用可能世界或命題來解釋,還是不可解釋的初始性質。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上,模态知識論又包含模态知識是經驗知識還是先驗知識,它的來源為何等問題。
布埃諾教授在講座中反對了鮑勃·費舍(Bob Fischer)和巴斯·範弗拉森(Bas van Fraassen)等主張的一類基于模型(model)的模态知識論。這種理論認為,科學模型與模态知識及其證成之間有着緊密聯系,模态性是科學模型的特征,因此,模态知識的來源就是我們關于科學模型的知識。布埃諾教授認為,雖然模型可以傳遞關于模态的信息,因而是獲取模态信息的手段,但其本身不能作為模态知識的最終來源;模态性是對象的客觀性質,模态知識是關于客觀對象而非理論模型的知識。
在其論證中,布埃諾教授首先介紹了模型在科學實踐中發揮的四種作用:信息作用、推理作用、映射作用和表達作用,并論證說,這些作用并不能保證模型為真,并且在科學實踐中,模型通常不是真的,而是扭曲、簡化、抽象化、近似化的結果。然而,因為知識具有事實性(factivity),知識的來源也必須具有事實性,也就是說,知識來源必須為真。由于模型沒有事實性,因此不能成為模态知識的來源。
接下來,布埃諾教授讨論了鮑勃·費舍提出的“基于理論的模态知識論”。費舍利用理論德性(theoretical virtues)和最佳解釋推論(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來論證,科學理論是模态知識的來源。然而,布埃諾教授指出,這二者均不具有趨真性(truth conduciveness),因而,即使一個科學理論具備諸如簡潔性(simplicity)和保守性(conservativeness)這樣的理論德性,或者能被最佳解釋推論支持,也不能保證這一科學理論是真的。由于知識必須為真,因此費舍的理論并不能恰當地解釋模态知識的來源。
布埃諾教授随後讨論了巴斯·範·弗拉森的觀點。根據這一觀點,模态性是科學模型的性質,而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客觀的模态性;也就是說,什麼是可能的,以及什麼是必然的,均取決于模型的結構,而非現實事物。針對這種觀點,布埃諾教授提出了以下反駁:模型可以儲存關于現實世界的信息,卻不是這種信息的來源。模态性最終是現實世界中對象的性質,模型中的模态性可以表達客觀的模态性,而并非關于模态性的信息的最終來源。
基于對以上觀點的批評,布埃諾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經驗論的模态主義(empiricist modalism)理論。他認為,經驗論者通常對模态性的客觀性抱持懷疑,因為它似乎超出了我們可經驗的範圍。但是,他認為,這一傳統看法來源于對模态性的多餘的形上學解釋,如使用可能世界、共相、抽象實體等來解釋模态性。相反,他的觀點是,模态性就是現實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質。舉例來說,物體不可能同時既是全紅的又是全綠,這種不可能性,是物體具有的客觀性質:紅色和綠色的波長範圍不重合。他指出,這種關于模态的觀點是一種經驗主義:作為事物的客觀性質,模态性并沒有超越我們的經驗範圍。另一方面,這同時又是一種模态主義的觀點:作為事物客觀性質的模态性是不可被其他性質解釋的初始性質(primitive property)。
在評議環節,南京大學張力鋒教授首先簡要總結了演講的内容,随後提出了關于布埃諾教授觀點中的經驗主義與模态主義面向的兩條評論。第一個評論引用了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的觀點,認為模态知識的獲取來自于對反事實條件句(counterfactual)的思考,而後者依賴于想象。那麼,模态知識似乎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經驗知識。第二個評論中,他提出,一個對象例示(instantiate)某個必然性質,包含兩個成分:其一,它具有這種性質,其二,例示這種性質的對象都必然地例示這一性質。如此,與布埃諾教授的模态主義觀點相反,模态性似乎是可以分析的。
布埃諾教授感謝了張力鋒教授的評論,并且指出兩條評論都觸及了問題的核心。作為對第一條評論的回應,他反對威廉姆森的觀點。因為想象并不具有事實性,所以模态知識并不能來自想象。在對第二條評論的回應中,他指出,模态性是不能被解釋的初始性質,因為對模态性的解釋都會不可避免預設模态概念。他用同一性(identity)作為比方,論證模态性與同一性一樣,任何對它們的解釋都會預設了這些概念本身。
在開放提問環節,BEAT365唯一官网博士後樊達提出,布埃諾教授的理論似乎消除形而上學(metaphysical)模态性與律則(nomological)必然性的區分。布埃諾教授确認了這個看法,并且指出,他在這個問題上觀點與範·弗拉森類似,認為隻存在律則性(regularity),而不承認自然律的存在。上海交通大學助理教授賴長生針對布埃諾提到的記憶的事實性提出質疑,認為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和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都未必具有事實性。布埃諾教授回應,部分記憶确實不具有事實性,但是這些記憶都不是知識的來源,而作為知識來源的記憶必須具有事實性。西南财經大學朱敏副教授随後提出,獲取模态知識似乎不僅需要直接的感覺經驗,同時會不可避免地用到想象,而這種想象似乎又是依賴于理論模型的。布埃諾教授指出,雖然在模态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感覺經驗和想象可以同時發生,但是真正帶來知識的不是不具備事實性的想象。BEAT365唯一官网陳波教授最後提問,認為我們确實可以通過經驗獲取關于可能性的知識,但是關于必然性的知識,卻似乎很難通過經驗得到。布埃諾教授首先同意可能性似乎确實比必然性容易獲知,随後舉例說明了利用經驗來也可以得到關于不可能性(一種必然性)的知識。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