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演變及其啟示講座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6-06
本網訊(通訊員陳瀚钊)2022年6月2日下午,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主辦的2022年“人類文明史中的‘中國形象’重繪”系列講座第三講線上順利舉辦,此次講座主題是“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演變及其啟示”。講座由南京大學曆史學院王睿恒副教授主講,BEAT365唯一官网曆史學院副教授、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杜華主持。來自校内外的300餘位師生參與了本次講座。
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對王睿恒教授表示感謝,并指出曆史學家在這一話題上已有較多成果,本次講座有助于我們通過曆史學家的研究了解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更深入地認知美國與我們自身。
王睿恒教授圍繞“中國形象”一詞展開說明,他指出,人們往往通過他者建立對自身的認同和認知,形成認知的前提首先是“态度”,進而是他者的“形象”。中美關系的變化,使得美國對中國的“認知”具有強烈的情緒化特點。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的演變也大體上可以分為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崇敬時代”(18C初-1784年),美國人主要通過茶葉等商品與耶稣會傳教士的著作認知中國。一方面,就民衆生活的認知而言,随着荷蘭與英國先後占領新大陸殖民地,茶葉被帶入美國領土,并在1770年代從上流社會普及到殖民地民衆的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民衆開始抵制飲茶,茶葉便成為東方專制國家形象的代表。另一方面,就精英階層更為理性的認知而言,在杜赫德、伏爾泰等人的影響下,殖民地精英階層,尤其是美國的開國元勳,主要将中國視為開明專制的農業國及儒教烏托邦。這種對中國的想象針對于黑暗專制的歐洲,并寄托了他們對美國自身的認知與期望。
第二階段為“遵從時代”(1784-1840)。1784年,“中國皇後”号第一次成功往返于廣東和美國,此後美國人心中的“中國形象”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從貿易來看,在上帝和“瑪門”(Mammon,财富)的雙重動力之下,“中國皇後”号的成功激發了美國人對中國巨大市場的向往,但貿易口岸及區域的限制與貿易過程中“十三行”代辦的情況,使美國商人既感到被視為蠻夷國家的屈辱,又不得不遵從朝貢體系,故而對中國人及清廷毀譽參半。從宗教來看,随着第二次宗教大覺醒,美國新教傳教士掀起海外傳教熱潮,但在中國傳教的困難及其所見所聞,使得馬禮遜、雅裨理等人将中國人塑造為道德堕落的異教徒,尤其是中國的殘酷形象成為當時的共識,其目的在于吸引美國人到中國傳教。
第三階段為“蔑視時代”(1840-1900)。鴉片戰争之後,中美關系的基礎由朝貢體系轉變為列強制定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通過《望廈條約》,美國人在中國成為特權階層。中國落後、停滞、邪惡的形象,與美國自由、正義、進步的新共和國形象形成對立,美國便從“文明的學生”轉變為“文明的代表”,并采取與中國合作以求利益的政策,作為中介帶領中國人進入“世界大家庭”。此時的“中國形象”,一方面是“内部的他者”,即參與美國西部淘金及太平洋鐵路修建的赴美華工。由于美國就業市場受到擠兌,随着美國排華運動的展開,華工形象從原來的勤勞、節儉、守法,轉變為殘忍、排外、無信,美國開始反對“具有惡習”的中國移民,并形成“黃禍論”等歧視性說法。另一方面是“外部的他者”,在華傳教士将中國殘酷、腐敗的司法形象與“沒有神經”、麻木的中國人形象傳播回美國,甚至在義和團運動時将中國視為西方文明的威脅者。
第四階段為“恩撫或仁慈時代”(1900-1949)。美國依其自身的标準,認為中國開始“覺醒”,并在“門戶開放”之後,認為自己是拯救中國的“中國保護者”。1920年代,在進步主義運動影響下,中國的民主革命與改革得到關注,中國被視為美國經驗證明其普适性的試點。此時“中國形象”中既有邪惡的“傅滿洲”,也有正面的華裔探長“陳查理”。1930年代,随着“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和賽珍珠《大地》對中國農民勤勞、堅忍不拔、善良形象的塑造,美國開始同情中國,視中國人為同類人。1940年代,随着宣傳途徑的多元化及國家宣傳機器的運作,亨利·魯斯利用傳媒大量報道蔣介石與宋美齡,鼓吹美國參與戰争,成為國際領袖,“中國形象”轉變為民主、進步的抗戰神話,成為美國标準下的“學生代表”,美國的形象也轉變為中國戰役的支持者與保護者。
第五階段為“敵視時代”(1949-1972),美國反思對中國“改造”的失敗,進而一方面質疑自己原則的普适性,另一方面又在朝鮮戰争之後視中國人為“忘恩負義的無恥之徒”。而在中國反“蘇修”後,“蘇醒的龍”成為當時主要的“中國形象”。
第六階段為“尊重時代”(1972-1989),随着尼克松訪華,“中國形象”轉變為“微笑的龍”。1979年後,中國的經濟改革成為美國關注的重點。
第七階段為“威脅論時代”(1989至今),尤其在蘇聯解體之後,中國成為美國的首要敵人,中國的負面形象在美國成為主流。
王睿恒教授總結了對美國人心目中“中國形象”構成影響的因素,包括認知主體、認知客體、認知能力、中美關系和國際管徑的變動、精英輿論的塑造和傳播五個方面。
互動環節中,與會師生就“認知”與“塑造”的區别、歐美對“中國形象”認知的異同、社交媒體對中美關系的影響、二戰期間美國對中國國民黨宣傳的反應、中國人形象與華裔形象的差異等問題與王睿恒教授開展深入探讨與交流。
杜華副教授最後做講座總結,他指出:美國人心目中“中國形象”的演變,啟示中美之間不應以靜态、均質、想象的視角相互認知,有助于我們以客觀理性和曆史化的态度認知美國和自己。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