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系王慶節特聘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6-07

本網訊(通訊員塗念祖)5月27日下午,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珞珈美學系列講座”第四講通過線上成功舉辦,此次講座主題是“技術、藝術與時間——談談斯蒂格勒對海德格爾的批判性拓展”。講座由著名學者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王慶節老師主講,beat365体育官网特聘副研究員賀念老師主持。來自校内外450餘名師生參與了本次講座。

王老師向大家分享了他思考“技術”“藝術”和“時間”三者關系的問題意識之起源。他認為,美學問題根本上是存在論問題,亦即人的生存問題。而技術從來不僅是一種“影響或改變人類生活的工具”,毋甯說“技術就是人之本性”,技術真正構成了人類存在最根本的“境域”。如果沿着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思想道路,那麼技術時代中的人之本質無非就是“技術與時間”。斯蒂格勒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擴展了海德格爾的“存在”之思:他擴展了海德格爾的“存在—時間”之視域,轉而從現代工業的“技術”出發追問人之為人的根據,而時間性就是技術的本質與奧秘之所在。王老師的講演線索便是從斯蒂格勒對海德格爾乃至傳統現象學的思想承續入手探讨斯蒂格勒何以認為“第三級滞留”(tertiary retention)是技術之本質,并揭示出他的“遺産”(das Erbe)和“溯—行”(retro-activity)思想何以構成對現象學傳統的繼承和超越。

王老師重新梳理了海德格爾從《存在與時間》經由《藝術作品的本源》發展到晚期《對技術的追問》的思想線索,尤其重點分析了藝術作品所揭示的器具“可依托性(Verlaesslichkeit)”以及作為現代技術之本質的“集—置架(Ge-stell)”可能代表的三重含義:一是指具有可用性的物品架,自然和人都成了貨品被擺置在這物架上,有待宰制和利用,成了自然和人力資源;二是講瘦骨嶙嶙的骨架,甚至骷髅,這讓人聯想到死亡的危險。技術消解了萬物本性上的差異,并成為一個充滿死亡氣息,不可控制的龐然大物;三是也許由此聯想而來的意義,即兼有死亡危險與生靈救贖的“十字架”。正是在對技術之危險的揭示中蘊藏着拯救的一絲生機。

王老師認為,施蒂格勒正是沿着海德格爾的這一理論基點出發重思了技術與時間之關系。在斯蒂格勒看來,人類的本性是一種“缺失性”,技術則是彰顯這種本質性缺陷的“義肢”。在此基礎上他融貫了德裡達的“延—異”理論,闡明技術的發展不是漸進式的演進,而是跳躍式的“向死而在”。

王老師突出強調斯蒂格勒相比海德格爾的創新點在于他有意識地摒棄了現象學的兩個教條(即一方面認為有一個純粹的事情本身,另一方面相信通過現象學還原可以回到這個純粹的事情),從對“遺産”概念的重新理解出發重釋了“第三級滞留”,現象學的目标不再是通過還原回到過去的某種原初狀态,而是在滞留中進行“再激活”。斯蒂格勒賦予了“遺産”所具有的“已經在此”和“可能性财富”的積極意義。他認為技術作為人的“義肢”在世界曆史的演曆中不斷滞留,構成了人的世界曆史,并成為等待着“天命”激活的可能性财富。

最後,王老師點明了斯蒂格勒“溯—行”概念與胡塞爾的“超越論還原”和德裡達的“解構”“延異”之關聯。在斯蒂格勒看來,“溯行”的道路并非連續統一式的暢通無阻,而是斷裂離散式的荊棘叢生。斯蒂格勒将“溯行”刻畫為“流程的蒙太奇(疊續)”,王老師指出,這一喻象正是斯蒂格勒對于“技術與時間”之思的精妙之處,它為未來的現象學之路指示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互動環節中,王慶節老師就師生們提出的關于“技術的危機與藝術拯救”、“技術何以既是毒藥又是解藥?”、“技術之疊續的來臨究竟是否有本真性與非本真性之區分”等問題開展了充分交流讨論,他熱情洋溢地回答了現場的每一個疑難同時殷切地希望大家保持對生存的思考、對技術的警覺并且努力激發得救的新的可能性。

講座最後,賀念老師概要地總結了本次講座的核心思路與重點結論, 特别對王慶節老師表示了感謝及敬意。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